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对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迪和借鉴意?

首页

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对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迪和借鉴意?

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对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迪和借鉴意义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2-26 09:44:51
  • 唐朝之盛始于隋朝

    梦***

    2014-02-26 09:44:51

  • 2014-02-25 17:41:39
  •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时,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广开言路、倡廉用贤、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局面。因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
      《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历史上,历朝历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江山稳固。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正如侍御史马周上书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贞观二年,李世民读《隋炀帝集》后,对大臣说,我发现炀帝亦崇尧、舜而诋桀、纣。魏征说,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李世民听罢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   后妃徐惠曾上书李世民,“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原因是“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对此,李世民深以为然。他说,“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由此看来,对执政者来说,居安思危须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李世民十分重视广开言路。他曾召见给事中张玄素,问以治道。张玄素答:“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所言非常重要,故“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并专设谏官一职。
      其时,李世民从谏如流,大臣进谏蔚然成风。魏征等一批忠直之臣,对李世民的过失,直言规劝谏诤。比如,李世民的长女长乐公主出嫁时,因其是长孙皇后所生,便令人以厚礼相送。魏征得知后,上谏阻止。当李世民把魏征谏言传给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说:“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诚然,李世民亦有按捺不住的时候。魏征曾当庭面折李世民。李世民罢朝后,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魏征每廷辱我!”然而,长孙皇后却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实现“贞观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很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借鉴。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甚至尖锐批评,领导干部应当以大度能容的胸怀,虚心听取,择善而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弯路。   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是其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曾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
      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李世民对重要官员的任用,非常谨慎。他说:“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书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他还命五品以上官员,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备选用。贞观十年,长史权万纪上书李世民:“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李世民说:“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由此可见,李世民是多么求贤若渴。
         贞观元年,李世民在论功行赏时,其叔父李神通自以为打过许多胜仗,功劳很大。李世民却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但也打过败仗;房玄龄、杜如晦等虽然没有冲锋陷阵,却能出谋划策,帮我夺取天下,他们难道不比您功劳大吗?您虽是我的至亲,我却不可以因私加封。
      李世民认为,设官立职,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国家、百姓效力,而不是徇私报恩;如果让庸人掌权,国家将难以安宁。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之一,又是其内兄。当李世民任命他为宰相时,长孙皇后怕有人说闲话而表示反对。李世民坚持“用人不避亲,唯在德才耳”,重用了长孙无忌。
         对于官吏贪腐,李世民始终保持警惕。贞观二年,李世民对大臣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贞观四年,他又告诫大臣:“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间发,心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者。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性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由于李世民治官理政有方,其时忠臣良将辈出,投机钻营者无望,创造了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
         为了从组织上巩固政权,李世民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问大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面对大臣皆称颂,李世民说:“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五事’治天下”,也是李世民识人用人的基本经验。   历史的经验表明,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如今,选贤任能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诚如李世民所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既要看其德,又要察其能;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崇尚节俭,力戒奢侈      “成由勤俭破由奢”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贞观四年,李世民欲修洛阳宫,以备巡幸。对此,给事中张玄素进谏道:修缮洛阳宫室,非今日之急务。陛下初平洛阳时,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如今不到十年,又重加修缮,岂不是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李世民听后,点头说:“吾思之不熟。
      ”乃止。当李世民欲建飞山宫时,魏征上书指出:“炀帝恃其富强,不虑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反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李世民于是作罢。
         李世民曾对大臣说:“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此成千古名句。   李世民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他严于律己,要求官员节制贪欲,不扰民,不骄奢,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其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夜宿”,以至二十余年间,社会“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去年年底,中央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改进作风、厉行勤俭节约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狠抓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眼下,应当针对新的倾向,加大落实八项规定的力度,不断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
         严守法度,依法治国      李世民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他认为,“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犹如“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   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也是李世民关注的一个问题。
      他认为,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为了使大臣懂得此理,他指着殿屋说:“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勿数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   李世民在强调严格执法的同时,还注重人文关怀。他认为,死刑至重,事关人命,须格外重视。
      故对执行死刑实行“三覆奏”,即须向皇帝报告三次。目的是对死刑的实行,须深思熟虑后再作决定。李世民曾读《明堂针灸书》,见书中有“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句,便下令“自今毋得笞囚背”,即使有人因私犯法,亦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比如,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发后,李世民说:“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李世民惜其有功,不治罪,并于殿庭赐其绢数十匹。
      对此,大理寺少卿胡演不解:“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李世民说:“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筑起法律的防线,又要筑起道德的防线。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严格执行《党章》,做遵纪守法的表率。   关注民生,维护民族团结      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李世民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当李世民将蝗虫吞进嘴时,大臣谏阻,其硬吞之。在李世民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他一直坚持轻徭薄赋、反哺于民,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贞观年间,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与李世民推行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同时,李世民坚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在他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其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李世民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历史是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固然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如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天职的共产党人,应当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以超越前贤的勇气,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双***

    2014-02-25 17:41: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