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李白、杜甫如何离世的?

首页

李白、杜甫如何离世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12 18:29:04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杜甫是怎么死的?有种说法是胀饮而死。   暮年的杜甫,多病缠身,与妻儿蜗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县),途中因江水大涨阻断去路,困居耒阳县十多日。当时的杜甫贫困至极,以致数日无食充饥。耒阳县令听说后,派人给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过了几天,县令又派人寻找杜甫,却找不到了。据传,杜甫因为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结果胀死了。
      一代诗圣如此死法,无疑让无数爱戴、推崇、仰慕杜甫的后来儒者难以接受。宋代刘斧说,杜子美自蜀走湘楚,卒于耒阳,时人谓以牛肉白酒胀饮而死,则非也。僧绍员说得更直率:“贤人失志古来有,牛肉因伤是也无。”   巩义学者孙宪周认为,杜甫死于风痹,时间在大历五年冬。
      当时杜甫因为走得匆忙,没有来得及回谢耒阳县令,就顺流下衡州去了。耒阳如今虽有杜甫墓,但历代文人一致认定:空墓,空墓!宋朝徐照在《杜甫坟》中显得颇有些气愤,说人家“耒阳知县非知己”,又道“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那知县送酒送肉给杜甫,只有好心绝无歹意,在县北建杜甫墓,也是出于一片敬仰之心。
      但古人有点小家之气,糊涂上来,是非不认,可怜耒阳县令好心未得好报。   饥饿难耐的老人,即使胀饮而死,又怎么了?这与杜甫之所以为杜甫,难道有任何影响吗?   唐人风俗厚葬,玄宗年间,王公贵族的葬礼铺张奢侈,都到了朝廷看不顺眼,要钦定墓葬规格以遏制厚葬之颓风的地步。
      当时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下葬,随葬器皿不许超过70件,九品者不得超过20件;器皿不得用金银,可用陶瓦。据说,诏令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唐代人不认。杜甫生于厚葬的时代,竟以薄葬入土,可见杜甫死时境况之凄惨。 。

    傖***

    2006-09-12 18:29:04

其他答案

    2006-09-12 18:47:51
  •   李白之死又几个版本《旧唐书》为史家著,对于李白之死,是这样写的:“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为文人撰,对于同行多所回避,连醉民略而不谈了。
      但李白醉酒落水而死,杜甫过食牛肉而亡的传说,却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这是两个经常提及的例证。有一说,诗人醉酒泛舟江上,误以为水中月为天上月,俯首捉月,一去不回。有一说,诗人看到江上的月影,以为是九霄云外的天庭,派使者来接他上天,遂迎了过去,跃入江水之中,有去无归。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   这是他最后一首诗作,这个一辈子视自己为大鹏,恨不能振翅飞得更高的诗人,忘了万有引力这个规律,终于还是要重重地摔落在地上的。
      诗人最后选择了投入江水怀抱中的这个办法,也许他想到老子那句名言:“上善若水”,这个结局,说不定能给后人,多留点遐想的余地。 还有就是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曰:“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李白爱酒,爱月,又爱狂,曾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是进入了庄生梦蝶一般的无我之境,他的狂醉之后捉月而死。 另有一种说法李白晚年?r,生活困難,唯有投靠在安徽??T縣做縣令的叔父李?冰。??r李白身體有病,全?李?冰照?,可惜李白在六十二?q?r逝世了。
       杜甫的死因也是个谜。
      其诡疑悬疑的程度,不亚于诗仙李白。《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
      年五十九。”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实在是有感而发,因为他自己就过了好多悲惨日子。被洪水困在一个庙里,九天没有好好吃饭,被救后暴饮暴食,当晚就撑死了。死前也许正在构思“安得粮食堆满山,大庇天下饥士俱欢颜”一类的诗句。 然根据元稹所撰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
      」等语看来,杜甫又彷佛是衰老而死的。 照理说新、旧唐书对杜甫之死的记载,可信度应该很高。不过曾有日本学者指出由于新旧唐书中的这部份叙述,皆采用唐《明皇杂录》一书的讲法,而《明皇杂录》又多虚构故事,因此新、旧唐书关于杜甫之死记载的真实性,值得商榷。
       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一文,说到杜甫之死的时候,是倾向杜甫因食物而亡一说的。郭沫若极富技巧地推论∶吃肉、饮酒为啥会要了杜甫的命呢?因为,杜甫吃的正是腐肉啊!吃腐肉,不中毒而死才怪。 关于李白和杜甫之死,还有许多不同版本,例如病死,并且具体到李白是得了胸痛病,杜甫是得了糖尿病。
      但这些解释,似乎并不比上述溺死和饿死之说更有说服力。所以,我宁愿采用上面的说法,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样一来,李白的死就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的死就是现实主义的。人生无尽的喜剧性、悲剧性、庸常性以及无常性,便在他们死的刹那绽放开来。 。

    鬼***

    2006-09-12 18:47:51

  • 2006-09-12 18:31:05
  • 可能是兵死的吧

    r***

    2006-09-12 18:31: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