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何为疝气?

谢谢
一*** | 2006-11-07 09:42:07

好评回答

2006-11-07 09:43:49
有*** |2006-11-07 09:43:49 89 28 评论
什么是疝气?

  “疝气”即人们常说的“小肠气”,多指腹腔内组织经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孔道或薄弱区向身体表面的突出物,医学上称“腹外疝”。

 疝气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常见腹股沟(大腿根部、小腹下方)、腹壁、肚脐、阴囊等处凸起一包块,按压、平躺消失,久立、行走、劳累、儿童哭闹、用力咳嗽时症状明显。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也有部分患者无疼痛不适感。

 疝的组成

 疝...

查看全部>>

什么是疝气?

  “疝气”即人们常说的“小肠气”,多指腹腔内组织经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孔道或薄弱区向身体表面的突出物,医学上称“腹外疝”。

 疝气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常见腹股沟(大腿根部、小腹下方)、腹壁、肚脐、阴囊等处凸起一包块,按压、平躺消失,久立、行走、劳累、儿童哭闹、用力咳嗽时症状明显。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也有部分患者无疼痛不适感。

 疝的组成

 疝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疝 环:即腹壁薄弱或缺损部位的人口处;
  疝 囊: 是腹膜壁层经疝环突出的囊;
  疝内容物:常见为小肠,其次是大网膜,有时腹膜间位器官如盲肠等,亦可滑入疝囊。

 疝气是怎样形成的?

  一般来说一是腹部先天性均发育薄弱和异常或者腹壁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后愈合的斑痕病理改变;二是腹内压力过高,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原因(如婴幼儿啼哭,成人的超负荷持重,腹内巨大肿瘤,妊娠等,挤压腹腔内器官从薄弱处脱出等诸多因素),病理因素则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肥大、增生致排尿障碍等,此外还有肝腹水均可造成腹压持续增高,以上因素均可诱发疝的形成或造成疝气术后复发。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其病因多属寒邪内侵,中阳受困;心肾阳虚,阴寒内生及气机运行不畅;血行阻滞不畅等,病因较为复杂。

 患有疝气都有哪些影响和危害?

  疝气无论位于何部位,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还会产生心理上不必要的负担。随着时间的久远,疝包块可渐渐增大。如长期巨大腹股沟斜疝的患者,仅平时行走会出现坠胀不适外,岔开腿及不能直腰行走的姿势,本身就与正常同龄人产生了差别。如果疝出现莰顿(小肠卡在疝环口处)或绞窄,可出现剧痛、恶心、呕吐,肠管则可因缺血、渗液、坏死而出现严重的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后果。所以,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不测,及早治疗疝气是必要的。

 疝气的种类

  常见的疝按解剖学分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又分腹壁切口疝、会阴切口疝,即术后复发疝;水疝(鞘膜积液)及较为少见的白线疝; 闭孔疝、腰疝、 半月线疝。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疝的治疗方式目前有哪些?

  手术治疗:

  分为传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效果一般见效较快,术后卧床一周至两周可下地活动,但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尤其是老年患者,伴有各种内科疾病,如心脏后室壁瘤伴心率不齐、慢性白血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帕金森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长期便秘、前列腺肥大增生,以及体质因素等,使患者不得不面对手术并发后遗症、术后恢复期的自理及护理同时,仍难以解决术后复发的难题。有些患者,术后一年、多年后仍旧发生疝疾,更有甚者数月后再进行二次、三次手术,最后仍失败。此类情况目前在临床上仍较为普遍。

  局部硬化剂注射(打针)疗法:

  近年有专家论。因该注射物为不明医用硅胶,类似于填充材料;通过近几年医院临床应用。常出现硬块形成,难以被身体吸收,时间较久硬块仍未消失,同时亦可滑动、移位,属体外异物副作用大。

  保守治疗方法:

  该方法系依据祖国中医学内病外治理论(内病外治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局部外敷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优点是效果稳定、无痛苦,且无副作用。

  疝气的治疗亦可在局部施以压力,以一定的物理压迫作用,控制疝内游离物的滑动、脱坠、持续性控制,以减少疝内容物对疝环口的冲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有效控制疝环口扩大,平缓有效地进行治疗,如以往中医对婴幼儿疝疾患者的治疗,是通过长时间捆绑布带,在患处垫以纱布裹硬币或棉球,促使疝环口自愈。也有部分患者通过此方法最终摆脱疝疾,但因该布带捆绑时间很长(半年或一年),极不方便,且很难适合每一位患者。但此方法却为疝带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实验证明。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6-11-07 09:46:38
  •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 
    
    疝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疝和小肠疝。 
    
    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 
    
    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 
    
    小肠疝: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

    查看全部>>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 
    
    疝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疝和小肠疝。 
    
    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 
    
    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 
    
    小肠疝: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切口疝等。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疝气的危害是很明显的。姑且不论自身的痛苦与不便,更重要是还是对自身健康的破坏性,想必大家都知道,周围人的歧视和误解、生活的困难、自身的痛苦、甚至造成不孕不育、自卑和抑郁的不健康心理和残缺的性格等等,让患者苦不堪言。疝气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囊颈受损,产生粘连、铅顿疝、绞窄性疝,自身免疫调节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肠坏死、肠梗阻、腹膜炎、毒血症等,甚至会危机生命!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治疗,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长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生命。做儿女的应该怎样尽孝心,如何面对。尤其是小儿疝气,由于身体比较稚嫩,器官发育还不完全
    ,因此,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权衡考虑。
    
    疝气在医学上的定义是正常组织或脏器通过潜在的腔隙,由原来的部位移位到其他的部位。实际上,老百姓所说的疝气主要是腹股沟疝。疝气发病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儿童疝气在一岁以内是有可能自愈的,但一岁以后的疝气就不可能自愈了,应该手术治疗。所有成年人疝气都需要及时手术。 
    
    疝气手术怎样做才好呢?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近两年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断治疗疝气,显示了创伤小、诊断明确、修补彻底和恢复快的优点,是现代疝气治疗的最佳选择。 
    腹腔镜从腹腔内可以轻松、全面地查看双侧腹股沟,能够及时发现平时因没有发作而被遗漏的对侧隐匿性疝气(大约20%左右),这样一次手术就能同时解决双侧疝气,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第一次术后1~2年因对侧疝气再次开刀的痛苦。 
    
    儿童疝气只需要在肚子上开1~2个指头大小的孔,术后一天就能下地活动、办理出院。对于成年人疝气也只需要在腹壁上开3个小孔,病人术后2天一般就能出院,平均5天后即可恢复日常活动。加上腹腔镜技术可以一次性修补斜疝、直疝和股疝区,因此腹腔镜与其他开刀方法相比,修补更为彻底,达到了“一次手术享用终身”。对于传统疝修补术后疝气复发的患者腹腔镜更是个福音,因为腹腔镜避开了以往手术区域,化解了复发疝再手术困难的问题。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 
    
    疝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疝和小肠疝。 
    
    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 
    
    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 
    
    小肠疝: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切口疝等。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疝气的危害是很明显的。姑且不论自身的痛苦与不便,更重要是还是对自身健康的破坏性,想必大家都知道,周围人的歧视和误解、生活的困难、自身的痛苦、甚至造成不孕不育、自卑和抑郁的不健康心理和残缺的性格等等,让患者苦不堪言。疝气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囊颈受损,产生粘连、铅顿疝、绞窄性疝,自身免疫调节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肠坏死、肠梗阻、腹膜炎、毒血症等,甚至会危机生命!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治疗,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长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生命。做儿女的应该怎样尽孝心,如何面对。尤其是小儿疝气,由于身体比较稚嫩,器官发育还不完全,因此,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权衡考虑。 
    
    以下是小儿疝气的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 
    
    小儿疝气 
    
    1.前言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泌尿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股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 
    
    疝气一般发生率为 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於两侧。 
    
    2.症状 
    疝气可能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通常在小孩哭闹,运动,解便后,在腹股沟处会有一鼓起块状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有可能在卧床休息或睡觉后自行消失,严重者会腹痛,恶心,呕吐,厌食或哭闹不安。 
    
    3.治疗 
    手术是小儿疝气最好的治疗方法,一般皆以全身麻醉,采高位结扎的方法,手术安全且时间不长,若有疝气发生,宜早日治疗,以免疝气囊之内容物发生箝闭,增加手术的困难与生命的危险,至於阴囊水肿,则可观察至一岁,若无消失再行手术治疗,惟须小心追踪检查,注意疝气形成的可能性。 
    
    4.手术后注意事项 
    
    [1]除另有特别医嘱外,返家后饮食及活动如常,但尽量避免过度用力。 
    [2]如有呕吐发生,暂时禁食四小时。 
    [3]伤口疼痛,可依处方服用止痛药。 
    [4]伤口如有出血,红,肿,热,痛,有渗出液,发高烧,请即回医院诊治。 
    [5]伤口最表层仅用美容胶布,纱布及透明膜覆盖,内层则以羊肠线缝合,能自行吸收,不须拆线。 
    [6]手术后四天内,伤口不可以沾水,五天后可照常洗澡,六天后小心撕去透明膜并拆除纱布即可。 
    [7]有任何问题,请即回医院诊治。 
    
    小儿疝气的自疗 
    
    自疗注意事项 
    
    (1)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和便秘。 
    
    (2)注意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 
    
    (3)尽量减少奔跑与站立过久,适当注意休息。 
    
    (4)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鸡、鱼、肉、蛋等。 
    
    (5)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疝气丸,每服2-6克,每日2次。 
    
    (2)疝气散,每服1-2克,每日2次。 
    
    (3)橘核丸,每服2-3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 
    
    (1)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研末冲服。 
    
    (2)老丝瓜1条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 
    
    (3)陈向日葵杆1棵,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 
    
    (4)茄子蒂3个焙焦为末,冲服,每日2-3次。 
    
    (5)核桃10个,烧炭研末,冲服,10次服完,每日2次。 
    
    3.饮食自疗法 
    
    (1)猪瘦肉适量、鸭椿子30克,煮熟,食汤与猪肉。 
    
    (2)乳鸽1只,生黄芪10克。将乳鸽洗净,生黄芪用布包好,纳入乳鸽中,隔水蒸熟,食之。 
    
    4.外治自疗法 
    
    (1)用丁香适量,上药研末,撒在独角莲膏药上,敷贴患处。 
    
    (2)牡蛎3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先用手将疝气纳回,再将药糊涂于患侧阴囊,每天1次,连用3晚。 
    
    (3)黄精、桔梗各9克,上药放入樟脑2克,酒浸泡半小时,取出捣糊状,敷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 
    
    5.其他自疗法 
    
    (1)热薰法:茶叶10克、桔叶7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食盐1.5克,水煎,趁热薰洗患处20分钟以上,每日1次,连用3-5次,即可见效。 
    
    (2)药浸法:鲜生姜汁一小杯,将阴囊浸杯中姜汁内,阴囊内有针刺感,即渐回缩,约10分钟,缩小如常。 
    
    (3)热熨法;吴萸、盐各60克,同炒热,布包,熨脐腹部,冷则加热水袋熨烫1-2小时。 
    
    (4)艾灸法:生姜片2毫米厚,置于患侧腹股沟上方,将艾绒做至枣大,灸5壮,燃至有温热感时压穴,每日1-2次。 
    
    (5)袋兜法:将艾绒装入布袋内,以袋兜阴囊,半月更换一次。 
    
    避免误诊 
    
    平素避免啼哭发怒,用力过大或感受潮湿寒冷之气。 
    
    经常观察肿块活动情况,如发生剧痛者不宜止于自疗,应赴医院诊治
    1*** | 2006-11-07 09:46:38 94 33 评论
    0/300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