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文东武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首页

文东武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东武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8-07 14:16:57
  •   明宣德五年,首建礼部后便把五府六部集中于广场两旁。千步廊东侧是掌管全国礼仪、祭祀、宴享、贡举等事务的礼部和掌管全国官吏选授、考课、勋封之政的吏部,负责全国户口、土地、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户部以及宗人府、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等,衙署建筑均坐东朝西。
      西侧有全国最高统军机构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和掌管祭祀礼乐的太常寺及受理内外章疏、收臣民密封申诉之件的机构通政使司以及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的锦衣卫等。衙署建筑均坐西朝东。明朝人云:“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 清代,广场东侧大部分沿用明朝旧制,仍为各部所在,当时叫户部街。
      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户部街外侧增设了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的翰林院,负责对外通商和交涉事物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太医院等。广场西侧,清代采用八旗兵制,不再建立五军都督府,并把原来的街道改称前府胡同、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后府胡同等。还在明锦衣卫旧址建立了刑部,称这条街为刑部街,后在这条街上又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审案判刑的机关,又称司法部街。
      
       另外,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有分别通往五府六部的总门两座,叫做“公生门”,文武官员由此进出宫廷俱奏。乾隆十五年(1754年),在公生门两边加筑围墙,东西折向北转接皇城墙,又在新加围墙东西端各辟一门,门三阙,分别称东三座门、西三座门。辛亥革命后,公生门,东、西三座门及内里的五府六部陆续拆除。

    太***

    2017-08-07 14:16: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