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知与行"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首页

"知与行"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知与行"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7-22 15:01:50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之关系的哲学范畴。《论语季氏第十六》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孔子对于知的观点。孟子充分肯定了"生而知之"的提法:"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能"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出发点。这里仅言"知"而没有提到"行",但是显然人所具有的这些知能是先于"行",即先于人的实践而存在的。其后的儒家学者也大都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
      这里的"知",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着重指向的是人心所本有的道德法则。这种知识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的,"知"是"行"的依据,而"行"则是 "知"的结果。程颐在论述"知在行先"时曾举例说:"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这种"知在行先"的观念并非轻视"行",强调在"知"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的重要性。
      朱熹曾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知"与"行"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这明确了表达了知行并举,认知与实践皆予重视的观点。王守仁更是直接强调"知行合一",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守仁还阐述说:"食味之美恶,必待人口而后知,岂有不待人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他指出,必要有亲身的实践而后方能获得真知,与"知在行先"相反,这里的表达成为了"行在知先",其实这两个命题是根据"知"与"行"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尽相同的含义和论题所强调的不同的侧重点而分别提出的,并不存在直接的对立,这是由语言表达的模糊性而造成的,但是未详知其意的人往往会产生误解。

    不***

    2017-07-22 15:01:5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