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成语故事嫉恶如仇的故事内容如何?

首页

成语故事嫉恶如仇的故事内容如何?

成语故事嫉恶如仇的故事内容如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3-31 05:49:32
      嫉恶如仇的成语故事:公元756年7月,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后,因急于平定叛乱,但又觉得自己的军力不足,尤其是骑兵不如叛军,便决定向回纥借兵。根本不顾民众死活的唐肃宗,竟然和回纥的奴隶主贵族当权者订下了这样的协定:攻克长安、洛阳时,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于是回纥的当权者怀仁可汗便派儿子叶护率骑兵四千人来助战。次年9月,唐军十五万人在太子李俶和名将郭子仪的率领下,协同回纥的骑兵,自凤翔出发,在长安城西大破叛军,收复了长安。叶护按条约规定要在长安城内抢掠。太子李俶考虑到自己将来要在长安当皇帝,怕落下骂名,便跪在叶护马前,求他打下洛阳后再践约。
      半个月后,洛阳被攻下,回纥兵便在城内大抢了三天,闹得乌烟瘴气。后来,回纥更不肯回兵,留在内地继续骚扰百姓。 这时,杜甫正在四川流荡,后来才当了个节度参谋一类的官员。本来就关注着人民疾苦的杜甫,对国家现实中发生的种种怪事就很气愤,再加上任职时又有小人于中作祟,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间,便愤然辞去官职,回到成都草堂闲居。
      春日的南方,野草旺发,草堂的周围长着一种荨(音潜)革,叶如苎麻,有毛刺能螫(音室)人,杜甫即将生活中的恶人比作这种毒草,借除草以喻锄奸,而写了一首五言古诗《除草》。全诗共二十句,前十句交代这种毒草必除掉的原委,后十句则是一步紧似一步地叙说除草的经过,进而点破除草的主旨。
      这首诗的后十句是: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仇。 先:带头;讨求:寻找;芟(音山)夷:锄去;疾:也作嫉。 这段诗的大意是:我扛着一柄锄头带领着一群孩童去除草,整整的锄到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们还在搜寻这种毒草。
      可恨这毒草的根株都已从岸上窜到池塘中间去了,难道我们就不能用两只钓鱼船去挖掉它吗?要不然的话,这种恶劣的草根最容易滋生蔓延,一转眼的工夫就会繁衍过来,哪能再让它靠近这边的丘垄?这一次彻底的铲除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墙垣、篱笆都显得空旷了许多,没有这些毒草在眼前,连苍松翠竹都感到格外清幽。
      看来对那些有害的东西的铲除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就是应该疾恶如仇。后来,人们便把“疾恶信如仇”这句诗,引申为“嫉恶如仇”这句成语。

    谁***

    2017-03-31 05:49: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