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

首页

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的24艘战舰的名称是什么?各舰的舰长是谁?请列一表,谢谢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01 19:17:47
      1铁甲舰
    定远舰
    镇远舰
    2快船(巡洋舰)
    致远舰
    靖远舰
    经远舰
    来远舰
    广甲舰
    超勇舰
    扬威舰
    济远舰
    平远舰
     
    广乙舰
    广丙舰
    3辅助舰艇及练习舰
    操江舰
    威远舰
    康济舰
     
    湄云舰
    4导海(挖泥船)
    超海
    5蚊子船、炮舰
    镇东舰
    镇中舰
    镇北舰
    镇西舰
    6鱼雷艇
    福龙艇
    左一艇
    右一艇
     
     
    北洋水师
    定远
    排水量(吨) 7335 
    船长(米) 90。
      98 船宽(米) 19。5 吃水(米) 5。97 马力(匹) 6200 航速(节) 14。5 火炮 305mm*4/150mm*2/75mm*2/37mm机关炮*8 鱼雷 380mm*3/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
      6mm/侧舷304。8mm/甲板76。2mm/舰桥203。2mm 乘员(人) 331 镇远 排水量(吨) 7335 船长(米) 90。98 船宽(米) 19。5 吃水(米) 5。97 马力(匹) 6200 航速(节) 14。
      5 火炮 (清)305mm*4/150mm*2/75mm*2/37mm机关炮*8 (日)305mm*4/152mm速射炮*4/47mm*10/37mm机关炮*2 鱼雷 380mm*3/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6mm/侧舷304。
      8mm/甲板76。2mm/舰桥203。2mm 乘员(人) 331 致远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6。2 船宽(米) 11。6 吃水(米) 4。88 马力(匹) 7500 航速(节) 18 火炮 210mm*3/150mm*2/57mm*8/37mm机关炮*6 鱼雷 457mm*4 装甲 50-100mm 乘员(人) 202 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
      该型舰的舰体设计参照了德国“萨克森”级,在火力配置上则吸取了英国“英弗来息白”级战列舰的主要优点。 1881年2月在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100号船坞开始建造,暂定名“第一铁舰”。 1881年12月22日下水,1883年底建成,造价1699500两。
      由于中法战争,定远舰与镇远舰、济远舰直到1885年10月才在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1886年8月定、镇等六舰访问日本长崎,期间上岸水兵与日方发生激烈冲突,史称“长崎事件”。甲午战争时作为北洋水师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59弹,死17人伤38人。
      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本第9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左舷,被迫抢滩。2月9日被日军占领的炮台击毁。10日自爆,管带刘步蟾悲愤自杀。 定远舰1896年由日本民间打捞,其舵轮被英国人Thomas Black Glover(1838-1912)所得,竟被改装成咖啡桌,放置于日本长崎南山手町临海的他的住宅内。
      1957年该住宅由三菱会社移交给长崎市政府,连同其附近一片区域,辟作哥拉巴公园(Glover Garden),定远舰舵轮遂长年在此展出。 现保存于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内的定远舰舵轮 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次舰。
      1882年初在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112号船坞开始建造,暂定名“第二铁舰”。1882年11月28日下水,1884年初建成,造价1699500两。 由于中法战争,定远舰与镇远舰、济远舰直到1885年10月才在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1886年8月定、镇等六舰访问日本长崎,期间镇远舰上岸水兵与日方发生激烈冲突,史称“长崎事件”。 甲午战争时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220弹,死13人伤28人。 1894年11月14日镇远在进威海北口村时不幸触礁,管带林泰曾自觉失职,服毒自杀,由杨用霖接任管带。
      1895年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俘获,2月27日由日舰西京丸拖航至旅顺。从3月26日至6月1日对机器部件和船体进行检修。7月4日驶抵横须贺换装武器。 1895年3月16日被编入日本舰队。3月21日被列为二等战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3舰队第5战队,参加了对旅顺的进攻和1904年4月10日的黄海之战。
      1905年5月27日参加对马海战。1905年12月12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靶舰。1912年4月6日在横滨解体。 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被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由海关缉私船飞星号、招商局轮船隆顺号运回,现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但还有部分遗物仍遗留在日本。
       现陈列于日本粟岛海员学校的镇远舰船钟 清政府通过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高速巡洋舰。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45000两。由于只在炮塔和舰身主要部位采用装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所以也被北洋水师称为“半铁甲船”。
       致远舰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海战中在管带邓世昌的指挥下,英勇奋战,在弹药告磬的情况下,毅然冲向日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锅炉而沉没于北纬39度32分,东经123度34分的海面,管带以下246人壮烈殉国,仅7人获救。 战后,邓世昌之死震动了朝野,光绪帝闻其牺牲得极为壮烈,遂亲笔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是壮海军威”,又作诗一首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 靖远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6。2 船宽(米) 11。6 吃水(米) 4。88 马力(匹) 7500 航速(节) 18 火炮 210mm*3/150mm*2/57mm*8/37mm机关炮*6 鱼雷 457mm*4 装甲 50-100mm 乘员(人) 202 舰史 清政府通过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高速巡洋舰。
      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45000两,是致远舰的姊妹舰。 靖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10弹,死2人伤16人。1895年2月9日,靖远舰被日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沉没。1897年被打捞起来后拆解。
       经远 排水量(吨) 2900 船长(米) 82 船宽(米) 12 吃水(米) 5 马力(匹) 4400 航速(节) 15。5 火炮 210mm*2/150mm*2/47mm*2/37mm机关炮*5 鱼雷 457mm*4 装甲 50-240mm 乘员(人) 202 舰史 清政府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
      1887年7月建成,经、来两舰原定用于台湾及澎湖之防务,后留用北洋,并于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65000两。经远舰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海战中顽强作战,终于不敌,沉没于北纬39度51分,东经123度40分7秒的海面,管带以下231人壮烈殉国,16人生还。
       来远 排水量(吨) 2900 船长(米) 82 船宽(米) 12 吃水(米) 5 马力(匹) 4400 航速(节) 15。5 火炮 210mm*2/150mm*2/47mm*2/37mm机关炮*5 鱼雷 457mm*4 装甲 50-240mm 乘员(人) 202 黄海海战中被击毁的来远舰后甲板 舰史 清政府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是经远舰的姊妹舰。
      1887年7月建成,原定用于台湾及澎湖之防务,后留用北洋,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65000两。 来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225弹,死17人伤13人。1895年2月6日凌晨4时被日军第一鱼雷艇队偷袭沉没,舰中留守的30人遇难。
       济远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2。1 船宽(米) 10。37 吃水(米) 4。78 马力(匹) 2800 航速(节) 15 火炮 210mm*1/150mm*2/76mm*4/37mm机关炮*9 鱼雷 380mm*4/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
      6mm/甲板101。6mm/水线76mm 乘员(人) 202 舰史 清政府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本来是作为“定远”级的三号舰订造的,后由于经费不足改为建造巡洋舰。1883年6月6日下水,1885年8月建成,同年10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620000两。
       济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丰岛海战中死13人伤40人,黄海海战中被击中15弹,死5人伤10人。海战后管带方伯谦由于临阵脱逃被斩,继任管带林国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舰长平尾福三郎。
      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11月30日在日俄战争日军攻打旅顺的战斗中在旅顺港外羊头洼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平远 排水量(吨) 2100 船长(米) 59。1 船宽(米) 11。85 吃水(米) 3。
      96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4 火炮 (清)260mm*1/150mm*3/47mm机关炮*8 (日)260mm*1/152mm速射炮*2/3磅速射炮*8 鱼雷 457mm*2 457mm*4 装甲 炮塔203mm/炮罩51mm/甲板51mm/弹药舱 乘员(人) 145 日俄战争前夕的平远舰,舰尾日文假名的舰艇名清晰可辨 舰史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29号舰,为我国首次建造的全钢甲巡洋舰,代表了当时我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1886年12月7日安放龙骨,1888年1月29日建成,命名为“龙威”号,造价524000两。1889年5月15日和9月28日分别由林承谟和杨永年管驾出海试航,合格后于当年加入福建水师。10月20日在赴天津校验途中停泊上海,对抽水机进行维修。
      12月12日丁汝昌南下经过上海,勘验了“龙威”舰,决定将之调入北洋。1890年5月16日“龙威”舰加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 甲午战争中“平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命中24弹,伤亡15人。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
      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一等炮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3舰队第7战队。1904年9月18日在日军炮击金州湾的战斗中在鸠湾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超勇 排水量(吨) 1350 船长(米) 67。
      1 船宽(米) 9。68 吃水(米) 4。27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5 火炮 254mm*2/120mm*4/70mm*2/47mm机关炮*4 鱼雷   装甲 炮塔25。4mm/舰桥12。7mm/甲板6。
      8mm 乘员(人) 137 舰史 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巡洋舰。该级舰原为智利向英国订造,后转卖给中国2艘,即超勇、扬威号;转卖给日本1艘,即筑紫号。超勇舰于1881年7月15日建成,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加入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期间,超勇、扬威两舰曾会同南洋水师5舰南下增援福建水师,但被法国舰队击退。甲午战争中超勇舰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日舰围攻,不幸战沉于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的海面,阵亡125人。 扬威 排水量(吨) 1350 船长(米) 67。
      1 船宽(米) 9。68 吃水(米) 4。27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5 火炮 254mm*2/120mm*4/70mm*2/47mm机关炮*4 鱼雷   装甲 炮塔25。4mm/舰桥12。7mm/甲板6。
      8mm 乘员(人) 137 舰史 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巡洋舰。是超勇舰的姊妹舰。扬威舰于1881年7月15日建成,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加入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期间,超勇、扬威两舰曾会同南洋水师5舰南下增援福建水师,但被法国舰队击退。
      甲午战争中超勇舰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日舰围攻,又遭济远冲撞,最终沉没于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3秒的海面,阵亡57人。 顶部 肖 发表于: 2004/01/02 01:04pm 相关图片如下: 镇东舰雄姿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 排水量(吨) 440 船长(米) 38。
      71 船宽(米) 8。84 吃水(米) 2。87 马力(匹) 350(镇中、镇边为400) 航速(节) 10 火炮 279mm*1/12磅炮*2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54(镇东、镇北、镇中为55) 镇边舰雄姿 舰史 清政府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造的改进型伦道尔式炮舰。
      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舰原系南洋购买,于1879年建成,并于当年11月30日驶抵大沽,被李鸿章留下划归北洋,而将北洋使用数年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4舰送往上海大修,然后划拨南洋使用。 镇中、镇边2舰为山东委托李鸿章代为购买,于1881年建成,同年8月22日抵华,被李鸿章以“会同操演”为名划归北洋。
       黄海海战时镇南、镇中2舰因进港护卫陆军登陆而未参加海战。其后6舰均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5年2月17日6舰被日军俘虏,3月16日编入日本海军。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镇中、镇边曾被派往大沽执行巡逻任务。
      1903年8月21日6舰一同除籍,成为杂役船。镇东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7年转售;镇西舰于1908年5月23日移交给文部省;镇南舰于1908年5月15日报废,1913年转售;镇北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中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边舰于1906年6月30日报废并移交给司法省。
       一)主力舰队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门) 鱼雷(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定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 镇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
      5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 来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5。5 14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 经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5。5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 致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 靖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叶祖? 英国 1886 济远 巡洋舰 2300 2800 15 11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 平远 巡洋舰 2100 2400 11 11 1 145 李和 福建 1879 超勇 巡洋舰 1350 2400 15 18 3 135 黄建勋 英国 1881 扬威 巡洋舰 1350 2400 15 18 3 135 林履中 英国 1881 其余略记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加快建设海军。
      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后来当时之南洋大臣沈葆贞,以四百万年费同建南、北两洋舰队经费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处,如修建颐和圆工程等等。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编成 铁甲船: 铁甲舰:定远、镇远 快船: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 碰撞巡洋舰:扬威、超勇 蚊炮船: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略) 编制 官制 提督、总兵(分左、右翼)、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舰长称为管带 海军军衔等级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
      中层军官内多有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水师主要将领有: 丁汝昌 -- 水师提督 (自尽) 刘步蟾 --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自尽) 林泰曾 --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自尽) 邓世昌 --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战死) 叶祖圭 --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战死) 方伯谦 --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处死) 林永升 --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战死) 邱宝仁 --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革职) 黄建勋 -- 左翼右营副将,超远号管带 (战死) 林履中 -- 右翼右营副将,杨威号管带 (战死) 杨用霖 --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 (自尽) 参加的主要战斗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海战 北洋水师将领记 丁汝昌(1836-1895)字先达,号禹廷,安徽省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
      他自幼饱受贫困的煎熬,18岁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学启投到湘军曾国荃部下,官拜千总。1862年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铭”字营,授参将之职,指挥马队。1874年因他的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解甲归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虽是陆军出身,对近代海军一无所知,但他好学嗜读,虚心求教,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北洋水师在他的统带之下,面貌焕然一新。黄海海战时,他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不肯下舱裹伤,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威海卫之战时,他面对敌人的诱降和部分反动官员的胁迫,坚贞不屈,誓死抗敌,最终服鸦片殉国。
       刘步蟾(1851-1895)字子香,福建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4年被任命为“建威”号练习舰的管带,1877年赴英留学,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实习。1879年任“ 镇北”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定远”舰管带。他性格豪爽,爱深思,较沉着。
      他治军严明,且身体力行。黄海海战中,他管驾“定远”舰以寡敌众,毫不畏惧,多次重创敌舰。威海卫之战时,“定远”遭鱼雷攻击,无奈抢滩搁沉,他悲痛欲决,最后服鸦片自尽。 林泰曾(1851-1894),字凯仕,福建闽县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留学,上“索来克伯林”号装甲战列舰实习。
      1888年起任“镇远”舰管带。他为人沉默寡言,不苟颜笑,但治军严厉,且戴部下宽厚,深受拥戴。黄海海战中,他驾舰与“定远”舰互为依托,顽强作战。威海卫之战前,“镇远”舰进港时不幸触雷,他自觉内疚,遂服毒自尽。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任“琛航”号运船大副、“海东云”号炮舰管带、“镇南”号炮舰管带。1880年调入北洋,1888年起任“致远”舰管带。他性格孤傲而内向,终日吃住在舰上。他为人刚正不阿、严于治军、赏罚分明、治事精勤、兢兢业业。他虽然未留洋,但他“西学甚深”,且刻苦学习,通晓海军业务技术。
      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致远”舰,忠勇无畏,视死如归,在弹药用尽后不惜用舰体撞击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叶祖?(?-1905),字桐侯,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留学,次年先上“索来克伯林”号装甲战列舰实习,后又调至“芬昔勃尔”号巡洋舰。
      回国后曾任“镇边”号炮舰管带。1889年起任“靖远”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他管驾“靖远”舰顽强奋战。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靖远”战沉。他此后参加了海军的重建工作。1899年被清廷任命为北洋水师统领。1905年清廷又任命他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可惜他于当年病卒。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学习,次年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实习,成绩优秀。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镇中”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经远”舰管带。他为人淳厚善良而又随和,是北洋水师众管带中有名的老实人和好心人。
      他对士兵关怀备至,俨然为父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经远”舰奋力抗敌,英勇顽强,不幸中弹牺牲。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任“镇东”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来远”舰管带。黄海海战中,他指挥“来远”舰,在舰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依然殊死搏斗,英勇无畏。
      威海卫之战后被革职。 方伯谦(1853-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留学,次年上“恩延甫”号炮舰实习,后又调至“土班登”号巡洋舰。回国后历任“镇西”、“镇北”炮舰、“威远”练习舰管带。1889年起任“济远”舰管带。
      他为人清高孤僻,但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黄海海战中他不顾大局,驾“济远”舰率先撤出战场,首开战场逃跑的恶端。1894年9月24日晨,他被押至旅顺黄金山下大坞西之刑场处斩。 黄建勋(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胜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留学法国、英国。
      在留英期间曾赴美国上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伯里洛”号巡洋舰实习,后上“伯乐罗芬”号装甲战列舰任见习二副,受到高度评价,获“学习优美”证书。1881年调入北洋,“镇西”舰管带,1887年起任“超勇”舰管带。他为人慷慨侠义,性格沉着冷。

    天***

    2006-12-01 19:17:47

其他答案

    2006-12-14 19:10:50
  • 借我三千虎贲,
    复我浩荡中华,
    剑指天山西,
    马踏黑海北,
    贝加尔湖张弓,
    库页岛上赏雪,
    中南半岛访古,
    东京废墟祭祖,
    旌旗指处,
    望尘逃遁,
    敢犯我中华天威者,
    虽远必诛!!!

    c***

    2006-12-14 19:10:50

  • 2006-12-02 11:45:19
  • 伤心事还提它干吗

    1***

    2006-12-02 11:45:19

  • 2006-12-01 22:06:05
  • 原本打算购买定远级铁甲舰4艘,南北洋各两艘。但由于经费不足,只购入两艘。后来由于为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导致海军只能自立更生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没钱添置新舰。在甲午战前,英国向清政府推销新式快速巡洋舰,但由于资金不足而告吹。后这艘巡洋舰被日本购买,这就是甲午海战中的日海军主力舰吉野号。

    l***

    2006-12-01 22:06: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