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斑头大翠鸟、黄嘴白鹭的习性和分布?

首页

斑头大翠鸟、黄嘴白鹭的习性和分布?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06 17:34:51
      斑头大翠鸟
    Alcedo hercules
    Blyth's kingfisher 
    全长约230毫米。头顶、颈、头侧浅黑色,各羽均具亮蓝色横斑;耳羽浅黑色,具银蓝色条纹,颈侧具皮黄色条纹。背和腰具浅蓝色光彩;尾浅黑,沾蓝绿色;翼浅黑,内侧飞羽沾蓝绿;小、中覆羽浅黑色,具亮蓝色斑点,大覆羽、外侧飞羽黑色,羽缘蓝色,肩黑褐色。
      喉白,其余下体棕栗色。栖于溪旁树枝上。以鱼、虾、软体动物为食。分布于云南和海南岛 (留鸟)。 黄嘴白鹭也叫白老、唐白鹭等,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为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鸟略小。它的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
      它披着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显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变化,夏季嘴为橙黄色,脚为黑色,趾为黄色,眼先为蓝色;枕部着生有多枚细长白羽组成的矛状长形冠羽,最长的2枚长达10多厘米,像一对细柔的辫子,迎风飘扬,美丽动人。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称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颈基部的蓑羽则垂至下胸,就像丝线一样。
      在胸部、腰侧和大腿的基部,还生有一种特殊的羽毛,成为粉 ,能不停地生长,先端不断地破碎为粉粒状,就像滑石粉一样可以将黏附在体羽上的鱼类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着清洁羽毛的作用。冬季嘴变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黄色,眼先为黄绿色,脚也是黄绿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蓑状饰羽也统统消失了。
       黄嘴白鹭的祖先出现于700万年前的中新世,现生的种群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见于俄罗斯、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山东、河南、广东、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辽宁、吉林为夏候鸟,在西沙群岛为冬候鸟,其他各地大多为旅鸟。
       黄嘴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晚上则飞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
      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收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短短的尾羽后面,两个宽大的翅膀缓慢地鼓动飞翔,动作显得从容不迫,十分优美。
      我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 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
      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从前在台湾,也曾有黄嘴白鹭和白鹭、牛背鹭、夜鹭和苍鹭等混群营巢的现象。
      它的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巢筑于矮树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过1米,也有在矮树下的草丛间筑巢的。每窝产卵2—4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淡蓝色。孵化期为24—26天。 黄嘴白鹭曾经是我国南部沿海常见的夏候鸟,特别是在广东汕头到福建福州一带的海岸较为普遍,60年代在东北的鸭绿江和吉林东部的珲春也曾见到,80年代初在辽东半岛及沿海岛屿发现的营巢种群多达200—300对以上,时常可以在海边见到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觅食。
      但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特别是由于它的纯白色毛状羽和蓑羽是极为贵重的装饰品,每年猎取的数量都很多,所以近来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致使它的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经变得非常难得一见了。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2年在我国仅见到143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448只。
      目前黄嘴白鹭已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我国将其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

    黑***

    2007-02-06 17:34:51

其他答案

    2007-02-05 16:43:25
  •   斑头大翠鸟
     鸟  种:斑头大翠鸟 Blyth's Kingfisher 
    中等体型(23厘米)具艳蓝色及棕色的翠鸟。形似普通翠鸟明显为大,头顶、枕及头侧色深至黑色。与普通翠鸟的区别为眼前及眼下具皮黄色点斑,颈侧具皮黄色条纹,耳羽近黑并具银蓝色细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嘴基偏红;脚-黑色。 叫声:似普通翠鸟叽叽作叫但声较深沉。 全长约230毫米。头顶、颈、头侧浅黑色,各羽均具亮蓝色横斑;耳羽浅黑色,具银蓝色条纹,颈侧具皮黄色条纹。背和腰具浅蓝色光彩;尾浅黑,沾蓝绿色;翼浅黑,内侧飞羽沾蓝绿;小、中覆羽浅黑色,具亮蓝色斑点,大覆羽、外侧飞羽黑色,羽缘蓝色,肩黑褐色。
      喉白,其余下体棕栗色。栖于溪旁树枝上。以鱼、虾、软体动物为食。 分布于云南和海南岛 (留鸟)。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岛为留鸟,偶至900米海拔。 习性:限于多阴森林的较大溪流。 ------------------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eulophotes 英文名:Chinese Egret 别名:塘白鹭、白老等。
      中型涉禽。全长约体长46~65厘米,体重32~65克。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体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黄色,腿黑色。幼鸟无细长的饰羽,嘴呈褐色但基部黄色,腿和眼先皮肤呈黄绿色。繁殖季节有细长的饰羽:后头的冠羽长而密,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直,下颈饰羽呈长尖形,覆盖胸部;嘴黄色,腿黄色,繁殖脸部裸露皮肤蓝色,虹膜黄褐色,嘴黑色,下基部黄色,脚黄绿至蓝绿色。
      叫声:通常无声,受惊时发出低音的呱呱叫声。 黄嘴白鹭为候鸟。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部的浙江、福建、台湾,南部的广东、海南岛等省区。 黄嘴白鹭曾经是我国,特别是南部沿海常见的鸟类,但近年来种群数量已经明显减少。分布于东北南部旅顺、鸭绿江,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均为旅鸟或偶见种类。近年证实,在辽宁东沟、金县、大连、旅顺(蛇岛、海猫岛),河南信阳、大别山北坡和淅川丹江口水库,江苏连云港和苏州以及广西北部弯北部沿海地区,为夏候鸟;浙江温岭、瑞安、文成、洞头、乐清,内蒙古赤峰为旅鸟。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缅甸、泰国,主要越冬地在菲律宾巴拉望、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印度尼西亚的占碑及南苏门答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j***

    2007-02-05 16:43: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