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是什么?

首页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是什么?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7-27 07:50:03
  •   ①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外 汇储备规模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这些理 论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不乏不足之处。本书认为,各国应根据本国的 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来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②中国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而储备供给却不容 乐观。
      危机发生时,被冲击国的外汇储备需求急剧上升,而外汇储备的供 给却急剧下降,所以,发展中国家需要外汇储备的超前积累来满足危机时 的需要。因此,我斟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并不明显偏大,现有储备规模应 该包括未来储备的超前积累部分。③短期内,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和不完 全的市场机制,使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 ,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但二者的 相关系数较小,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外汇储 备和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导致货币供给渠道改变,对东西部贫富差距扩大有一 定影响,体现在:外汇储备增长与东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扩大之间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时,东部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明显减慢, 这与同期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和人均GDP不相协调,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 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
      ④ 建议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着力在以下 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加强外汇市场建设,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强对资本 项目的监管;稳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积极采取其他冲销措施;积极发展 货币市场等。⑤建议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 国际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实现各部门对储备管理的高度协调和配合。
      对于 外汇储备委托经营部分和中央银行自营部分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授权系统。 ⑥在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方面,可将外汇储备分成两大部分分别管理:是稳 定组合和投资组合。同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和货币结构安排做 出了设计。

    李***

    2018-07-27 07:50:03

  • 2018-07-27 07:46:03
  •   (一)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意义  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应当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储备过多而形成积压浪费。  (二)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参照指标  1、国际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2、国际储备对外债总额之比。  3、国际储备对进口额之比(或国际储备能支付进口的月数)  (三)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国际储备的需求  (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2)经济开放与对外贸易  (3)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  (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5)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  (6)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的选择  (7)货币的国际地位  (8)应付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需要  2、国际储备的供给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四)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
      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 ①持续的高利率政策; ②外汇管制、外贸管制; ③紧缩性需求管理; ④持续的汇率不稳定; ⑤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 ⑥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
      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①比例分析法。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
      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
      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
      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
      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
      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
      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
      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你***

    2018-07-27 07:46: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时事政治 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