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明清为什么实行"海禁"?? 日本也是

首页

明清为什么实行"海禁"?? 日本也是

海禁有什么好处吗??

具体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11 19:07:28
    海禁主要是清朝实行的,明朝后期也实行过但不如清朝严厉。并不能片面的说海禁有没有好处,在当时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防止外人骚扰和入侵实行海禁,虽然后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但它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没有赶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使中国固步自封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星***

    2007-06-11 19:07:28

其他答案

    2007-06-12 14:56:14
  • 主要是因为沿海地区倭寇比较多,明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下令禁海的!
    有弊也有利,弊在与明清时期西方处于发展时期,统治者此举的实行使自己逐渐落后与世界。但也有利,只是暂时的维护了自己的统治!!!!!

    没***

    2007-06-12 14:56:14

  • 2007-06-12 06:54:00
  •   1。清朝早期禁海,是因为郑成功在沿海骚扰,他曾经屠杀漳州人70万,见我的文章
    2。清朝消灭郑氏集团后,没有禁海,学术界的所谓清朝禁海是谎言,否则,怎么解释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的贸易对英国出超?
    3。明朝禁海是因为其祖训,后世曾经松动过,但整体来看,还是禁海,参见我的“清朝闭关锁国是天大谎言”
    4。
      日本禁海,但不完全这样,依然和中国朝鲜有贸易往来,但日本的“禁海”让其创造了日本自己的文化,过去老是学中国的。后来,还是学西方,但日本文化却在“禁海”时间内形成。因此,事情总是两个方面 5。明朝太祖小农思想。参见我的“超级搞笑的明朝,历史的倒退” --------------------- 明朝实行海禁的真相:明太祖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
      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 明朝实行的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
      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
      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国理念。
      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借口。 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违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动机来自于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苫饰坏拿鞒勺嬷扉Γ皇腔骋山ㄎ牡垡卦谖餮螅兴蜒白凡叮欢俏诵锎竺鞴械恼斡涡小V:推呦挛餮笠徊恢趁瘢幻骋祝峁荒苁抢兔裆瞬疲虼嗽獾匠枷碌钠毡榉炊允潜厝坏摹C鞒勺婧么笙补Γ凑奔湟怀ぃ厝唤峁褪枪也普钠撇V:推呦挛餮竺挥腥魏问导实木眉壑担凰阏握耍凰憔谜耍庖换皇档木俣芊虾么笙补θ缑鞒勺娴奈缚冢词枪λ辉市淼摹4蟪济巧逵诿鞒勺娴囊遗桓已裕缓媒璞本┳辖侨蟮罡崭章涑杉幢焕椎缁髦猩展獾幕岱⒛眩频盟障挛餮蟆F涫挡灰灯呦挛餮螅褪瞧呤蜗挛餮螅凑照庵侄妥龇ǎ灾泄皇怯泻ξ蘩模椒压Φ恼斡涡卸选? 明朝一直陷于财政困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动员能力极差。
      虽然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差不多两亿,但最大一次动员的兵力不过就是松山会战时的13万军队,这已经是穷尽国力。军队的动员能力不仅仅单纯是军事上的动员,军队远征的数量和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能动员多少人参军,而是后勤能否保障,这纯粹就是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了,尤其要有财政能力作为支撑。
      明末为何军队最大的动员数量不超过13万?这是因为明朝的财政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支撑更多的军队出征锦州。即使如此,松山大战的明军最终违背了统帅洪承畴步步为营的战略初衷,匆忙迫近锦州,结果被清军包围并切断了后勤补给线,全军崩溃覆灭,其原因也是由于后勤无法支撑,明思宗朱由检只好严令速战速决。
      历史浪漫主义者在评价军事史时看到的仅是长坂坡上的赵子龙,而现实主义者看到的往往是后勤。 如果比较一下明朝和宋朝的政府财政收入更能揭示明朝的财政困境。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两百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四百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五百二十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两千余万两白银。
      北宋中后期,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达六千万贯,而南宋时期则常年超过了一亿贯,甚至一亿二千万贯。 由于宋明两朝相差至少近百年,不能直接用各自的货币进行比较,尤其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美洲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的购买力自明中叶以后急剧下降,因此必须用购买力平价比较宋明两代的政府财政收入,而最基本的必需品——米,是衡量这两个朝代货币购买力的最好的标准。
      宋代的一石米价格在400钱至1贯(1000钱)之间,取较高的米价一石一贯计,明代中后期的米价以较低的一石一两白银计,明石是宋石的1。5倍,也就是明代的财政年收入最大值两千万两白银折合约三千万宋石米,而南宋的常年中央财政收入是一亿宋石米,是明代的3。
      3倍;如果用明代中央财政收入较高的万历年间常额的五百二十万两计,那宋代则是明代的10倍以上。为何这两个相距并不遥远的朝代中央财政收入会相差如此之大? 明代的耕地面积大于宋代,粮食的单位产量也高于宋代,但即便如此,明末的“三饷”加派已经突破了农民的承受极限,农业完全破产,但即使这样竭泽而渔式的横征暴敛也只不过搜刮了区区二千万余两白银。
      因此,单纯依靠农业是不可能达到像宋代那样高的财政收入,显然宋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据统计,宋熙宁十年(1077年),在中央财政收入中,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
      非农产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国际贸易才是宋代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宋明两朝财政收入如此悬殊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实行海禁,以及在其背后的经济政策和建国思想,相比较宋代而言,明代在经济体制上是一个大倒退。 诬蔑清朝的十大谎言 明朝后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较 曾经,中国被列强由海上肆无忌惮入侵,却忘了自己曾经也是海上强国;在郑和航海后400年我们这个在海洋上曾经发现世界、领导世界的国度竟然沦为被奴役的半殖民地!而这一切始于明朝…… 明朝曾经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航海大国-----郑和下西洋时代的明朝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远洋舰队。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多少有点过于推崇中国,他对中国造船业的发明创造的统计还算公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与西方相比较,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业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一、独一无二的郑和时代 以下是一些航海技术发明的比较: 技术项目名称     中国采用大致年代    欧洲采用大致年代 摇橹         公元前1世纪       17—18世纪 平衡式梯形斜帆    公元2—3世纪(?)     15世纪末 船尾舵        1—2世纪        12—13世纪 平衡舵        11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 水密隔舱       古代          18世纪 船壳包板       11世纪         16世纪以后 车船(轮船)      8世纪          16世纪(?) 航海指南针      11—12世纪       12世纪末13世纪初 利用八面风      12世纪初        16世纪   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海船,长30米,水线长26。
      5~27米,宽10。5米,型深4—5米,排水量在400 —450吨,其中平衡舵和大型铁锚已得到使用,保障了船只的远洋航行。这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海船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太就在自己的游记中记载:中国船象“移动的城市一样”巨大;早在宋代,中国远洋海船已直达红海和东非。
       中国又是最早使用火药的国度,在历史衍变中,中国的海军战术也由冲角战、接舷战发展到两栖战和炮战。元军远征日本时,元军战船拥有的火炮使日本人的小战船根本无法近身。元代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大发展,具备了很强的造船能力。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灭宋期间的至元七年(1270)造战舰5000艘,至元九年,造战舰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代已有四桅船。 明朝初年,主管明朝廷的工部都水司,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卫都设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厂,其中以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为规模之最,是完成郑和下西洋大型远洋船的主要厂家,由工部都水司直接派员管理,属皇家直属船厂。
       《明成祖实录》记载了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 —1419 年)造海船数达2735艘,仅永乐三年就造了1273艘。性能最为优良的是“福船”。《明史"兵志》这样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桅二道……”可见船势之宏伟。
      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7。2丈,粗6。2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2。55丈,宽7。9尺。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才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据说是“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独步四海,冠绝东西的郑和宝船队。
      不过有考证说这是小说家言,明以前的船只从未有长过20丈的。按《明史》和当时人的记载,专家推断郑和帅船最大为5000料者。 《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船每十丈,有两桅”。400料长约9丈,2000料长约船8丈,5000料船长约26丈。所以5000料之郑和帅船,应该有四个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
      郑和所立的《静海寺残碑》里就有“2000料”及“1500料”船的记载。 这里说明一点:自宋至明,中国船常用“料”为其大小的单位,文献里常可见到“200料”,“2000料”等等。另外船的载重也常用“石”为衡量单位。据台湾海大教授苏明阳研究计算;按元人赡思的《河防通议》①资料详细分析,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
      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长、船宽及舱深的乘积估计求得。一般来说,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中国古代海军史》149页),不过并不准确,研究者有不同的估算法,估算结果也不同。
       《龙江船厂志》与《南船记》②是相当详细,而且可信的明代造船书籍,其中也有郑和宝船数据;再根据南京龙江船厂原址考古出土之11米舵杆(应该是当时最大船只的遗物)推算,以日本出土的明代中国船为比例合理估计一下,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
      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这些宝船尺度、排水量等都只能是大约值。(资料来源《郑和研究通讯》)而当时的西方,最大船只排水量不过1500吨,十五世纪威尼斯拥有一艘一千五百吨的船,船员1200人,但只能在地中海沿岸航行,而郑和船队利用指南针和“过洋牵星”③技术开辟了最早的横越印度洋航线。
       这些无疑可以证明郑和时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舰和航海技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与郑和巨型船只及庞大船队对比,有如小巫见大巫。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约233吨。达"伽玛的旗舰“圣"加布利尔”号较大,但也只约有400吨。
      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仅为110吨。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这样独一无二的君主促成的非常之举。就郑和下西洋本身而言,确实是传统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壮举,辉煌但短暂,不久就成了唯一的一次奇迹。 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头发、靴帽带回中国。
      在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等着腐烂。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二、明未中西战舰比较 第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国航海事业的绝唱,从此中国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海权拱手相让。
      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持续200多年,由明太祖朱元璋起,洪武四年 (1371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太祖实录:卷 70》),拉开了海禁序幕,明成祖虽有官方的下西洋之举,但仍“禁民间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 ,防其出入”(《明成祖实录:卷 27》)。
      嘉靖年间,明世宗下令:“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纷纷下达指令:“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一切捕获治之,”“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沿海军民,私与贼市,新邻舍不举者连坐”(《明世祖实录》) (一) 中国战船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
      双桅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 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甚至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两桅,载重在500石以下。显而易见,中国的造船业在明未已严重地停滞和倒退。
       在中国造船业日益衰弱倒退的同时,明朝海军战术发展也出现了衰退。1524年澳门的一位西班牙人对中国的海军战术作了轻蔑的描述: “帆船上只装有小型的铁火铳,而无铜火铳,火药也很糟糕……中国人的火绳枪质量低劣,弹丸连普通的胸护甲也打不穿,尤其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瞄准。
      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竹枪、矛,有的装有铁矛头,有的则用火烧硬,短而钝的弯刀,护胸甲是由铁锡制成。有时人们看到上百艘船围攻一艘海盗船,这些船顺风抛撒石灰粉,以迷盲敌人。因为他们数量众多,可产生一些效果。这就是他们的主要战术。” 明朝的水师舰队,越来越专注于执行政府的禁海政策,这不啻是将发展海权的支柱变成了遏制海权意识和束缚海权发展的桎梏。
      在此期间,虽有少数文臣武将提出一些重视海洋和海权的积极建议,但此时的整个中央王朝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已开始处于昏昧麻木的状态,对此不予理解和重视。 同时期的欧洲,著名航海先驱葡萄牙的亨利王子④赞助和主持了航海技术研究院,建立了海图制图学校及海员学校;在他的领导下,葡萄牙天文导航航海技术在15世纪中就已超越中国,⑤其后出现的揉合西方横帆船(利于在狂风中远航)和东方纵帆船(利于逆风航行)各自优良性能的全装备帆船,其帆船可操作性和航行能力也迅速超过中国帆船。
       当1434年郑和第七次远洋航行刚结束时,葡萄牙探险队到达了西非博哈多尔角(北纬26度 ),1446年到达几内亚(Guinea)海岸;l5l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中国势力范围与水域的大门被打开了,葡萄牙人随后直接来到了中国的大门口敲门了。
      马六甲王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却置之不理;葡萄牙人因此极其轻视中国的实力,葡萄牙首次派遣来华的使节托梅"皮雷斯1515年左右在其《东方简志》中称“马六甲总督欲制服中国并不需要人们所说的那么大力气,因为他们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常去那里的人们及船长们说,率数十大船攻克马六甲的印度总督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拿下中国沿海各地。
      ” 为什么他们这么狂妄自大? 我们先来看看此时的明朝海上力量和西方战舰的比较情况。 明初沿海的防卫是比较周密的,海上有战船巡哨,陆上有卫所军队防守,巡检司弓兵盘查。到了嘉靖年间,战船所剩无几,军队缺额半数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残疾不堪作战之辈,既不能防御倭寇于海上,使其不能登陆,又不能在陆上堵截围剿,将其消灭。
      海防形同虚设,倭寇海盗红毛夷如入无人之境,可以任意烧杀劫掠。 那么这时的明朝战船是什么样的?郑和的巨舰早被人遗忘了,此时明朝战船种类繁多,除承袭前代的一些船型以外,见诸文献的就有30多种。明代造船家沈整《南船记》一书中列举了明代十几种战船的用途,建造要求,用材尺寸,并附有图样。
      有用于作战的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三板船、浮桥船;还有用于巡逻的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颗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哨船、轻浅利便船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四百料战座船这是水军主帅的坐船,长27。 8米,宽5。 1米。
       2 二百料战船长约20米,宽约4米,二桅,有望亭。 3。一百五十料战船长约17米,宽约3。6米,有二桅。 4。一百料战船长约15米,宽约2。5米,单桅 5。三板船 长约12米,宽约2。 6米,单桅。三板船亦称划船,只能容纳10余人,是战船中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一种。
       6。浮桥船长约19米,宽约4。5米,用于横渡江河。 7。四百料巡座船长约27米,宽约4。9米,双桅。 以上船只主要用于江河,也有江海并用的。此外,明代还有多种专门用于海上作战用的战船。 据《明史"兵志四》、《武备志》、《筹海图编》和《纪效新书》等古籍记载,明代的海上战船有大福船、海沧、草撇船、开浪、艟樵、苍山、沙船、广船(又分乌槽和横江两种)、 八桨船、网梭船、渔船、鹰船、鸟船、蜈蚣船、喇叭唬船、两头船、鸳鸯桨船、赤龙舟、火龙船和破船筏等。
      如下为详细资料:: 1.福船为福建沿海建造和使用的战船,有六种规格,能自成系列:大号和二号称福船,是明朝水军的主力。二号称哨船,四号称冬船(。海沧船),五号称鸟船,六号称快船。。一号称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二号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
      大号和二号形体相似,船底狭窄,船面宽阔,吃水约3。 5米,“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尾高耸。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为四层,最下一层不可居,惟实土石,以防轻飘之患;…。。最上一层为露台,须从第三层穴梯而上,两旁板翼如栏,人倚之以攻敌,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
      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诚海战之利器也。”(《武备志》)是冲击力较大的大型战船,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由于“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注意资料显示最大的福船仍是“帆桅二道”,按前述《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船每十丈,有两桅”,400料长约9丈,也就是说其排水量最多不到400吨。
      这已是明中后期人们眼中的最大船只了。 2.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是福船型中的第三号船。 3.海沧船又名冬船,是福船型中的第四号船,“与哨船同,特两旁不钉竹皮耳”。(((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水战部》)“海沧稍小福船耳,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但其力功,皆非福船比。
      设贼舟大而相并,我舟非人力十分胆勇死斗,不可胜之,然二项船皆只可犁沉贼舟,而不能捞取首级。故又有苍船之设”。(《纪效新书"治水兵篇》) 4.广船因创制于广东而得名。新会县尖尾船,东莞县大头船均属于广船型。它是一种大型尖底海船,用铁栗木制成,又大又坚。
      倭寇船系松杉木制成,其坚固程度远不及广船,若与广船相撞,而被撞碎。广船上宽下窄,状如两翼,在近海航行时,还比较安稳,如驶远洋,则经不起风浪颠簸,故不宜于远洋航行。船上装有发烦、佛郎机、火球等武器,遇敌远则射击,近则将敌船撞沉。由于铁栗木难以筹办。
      造价昂贵,损坏后难以修理;在外海作战和遇到风浪时船体摇晃。炮弹命中精度较差,所以只限于广东一带海域使用。(《中国古代海军史》八一出版社) 这些是较大型的舰只,另有诸多的战船其实都是军民两用的,其排水量和载重都没有超过400吨的。注意这些史料记载都仍在强调战船的冲角战、接舷战的能力,譬如说福船“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海沧船“皆只可犁沉贼舟”,对于火炮在战舰上的作用却不太提及。
      实际上明朝舰船早就有了火器,以《纪效新书"治水兵篇》记载的戚继光水师为例,如果把一个水兵营中4艘福船2艘海沧船和4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计有:大发??门、佛郎机炮40门、碗口炮30门、鸟铳68支、喷简500个、火砖620块、火炮100个、烟罐800个、火药箭2000支、弩箭2600支、药弩66张、弩药10瓶、粗火药2600斤、鸟铳火药680斤、大小铁弹2240斤、火绳381根、标枪360支、砍刀34把、弓14张、药弩34张、箭1000支、藤牌52面、钩镰34把、过船钉枪66支,以及各种船具。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八《治水兵篇》) 戚继光记载的大发?撕头鹄苫诙际?506年葡萄牙船到广东后才输入的。其中铜发?耸粲诘笔钡闹嘏冢煞鹄苫诜⒄苟矗粗朴诩尉改昙洌?523年以后)(《中国军事史。兵器》)重500斤,发射的弹丸每个重4斤。
      在西方技术影响下,中国舰船上也有了大炮,那么用这种大炮远程轰击敌船,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吗? 关于大发?说氖导试擞茫荨冻锖M计芳窃兀谒街小霸羧舴街畚螅嗫捎闷湫≌摺5攀保鹆ο蚯埃鸲顾酰薏涣讯琳摺P肓硪阅痉ぴ囟弥梢病!? 原来这种重炮在船上基本是摆设,在实战中哪有拖着木筏开炮作战的事?想象一下,在危急的临战时刻,水兵们还得忙着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战,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实际这还是和明朝此时的造船技术落后有关,不仅仅载重量大的船只不能建造,就连船体牢固程度也不如西洋船了----大炮一发,就会“船震动而倒缩,无不裂而沉者”。火器发射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对小吨位的船只影响很大,因此在整个明未,中国战船最大者排水量不过400吨,水军的主要战术仍是传统的冲角战、接舷战,火器是辅助力量而已。
       明未郑成功舰队发明一种先进的战舰队形,这种队形与当时英、法、荷海军正在试行的“钻石”形队形相似。他把战船分为5个部分,指挥船位于中间,以便指挥战斗。而在此以前,指挥船在作战时都处于后方。他的战舰吸取了西洋船的长处做了改进,但是仍然没跟上军舰火炮战术的潮流。
      他的战船以攻台湾的舰队为例,实际上仍未摆脱中国传统帆船模式: 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积极修战船,招幕训练水兵。仅二个月时间就修造兵船300多艘。其中有大帅船,先锋船、哨船等。船一般有二层甲板。主力战船大青头(船体多饰以青色)长约10丈,宽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载重三四干担,总共只配备2门大炮,前1后1。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1962年福建版) 我们可以看到,明未清初中国最强大的郑成功舰队,其主力战船仍然是排水量400吨不到,火炮配备极少。 (二)西方战舰的发展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西方船舰的情况: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15世纪初亨利王子为了东航探险而创制了葡萄牙轻快帆船,其后即有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东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险活动,导致了16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
      长期远洋航海的实践,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术在全面超越中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炮上战舰是海军武器发展史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诸多大炮在船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而且,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

    l***

    2007-06-12 06:54:00

  • 2007-06-11 21:41:50
  • 明朝的海禁只是暂时的,与清朝的海禁有本质的不同。
    明朝中前期,由于日本处于战乱时代,很多倭寇在日本呆不下去就跑到中国沿海做强盗,以后发展到勾结中国的奸商贪官共同剥削压迫人民。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暂时实行海禁。等到军队出动消灭倭寇后,又宣布宵禁。正常的经济贸易又重新恢复。明朝中后期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虽宣布海禁,但也无法阻止许多中国人留洋。
    而清朝时完全为了实行奴化统治,封闭人民与外界的接触,维护自己的专制政权才实行全方位的海禁。
    好处:明朝的暂时海禁可以消极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最终要靠武力解决问题。
    清朝的海禁可以使人民奴化,思想僵化,维护在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最大利益。但是这样做使整个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了。

    h***

    2007-06-11 21:41:50

  • 2007-06-11 19:18:18
  •  主要保护 皇帝的个人统治 ,日本也一样。

    U***

    2007-06-11 19:18:1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