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宜兴粗陶与紫砂壶的工艺存 在什么样的差別?

首页

宜兴粗陶与紫砂壶的工艺存 在什么样的差別?

宜兴粗陶与紫砂壶的工艺存
在什么样的差別?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20 18:55:46
  •   早在东汉,宜兴丁蜀与南山一带已形成了制陶中心,人们在当地挖泥,农闲制陶,并依靠水路运送陶器。宜兴地区近  年修筑公路和铁路,挖掘到大量的古代陶器 残片和垫片窑具,堆积之厚使人震惊,证明 古代世代相传,制陶历史之漫长。三国两晋 时,宜兴地区向越窑青瓷学习,也生产青瓷, 1959年发现的汤渡均山窑遗址已被列入省级 文物保护。
      但宜兴青瓷由于胎土的质量不如 越窑,因而渐渐地转向生产“韩瓶”,即一 种施釉盛水四系瓶,相传为南宋名将韩世忠 所用的行军水壶。大量的出土文物说明宜兴地区制陶基础 之深厚,世代相因的制陶手工艺、筑窑烧陶 的工艺对原料——陶泥的认识不断积累,不 断改进,为紫砂壶工艺的出现和完善作了很 好的铺垫。
      对比宜兴地区传统的制陶方法和 制作紫砂壶的手工艺流程,便会发现其中继 承和发扬的血脉关系。主体上圆筒形的造型成型工艺是一脉相 承的,只是一^为大,一^为小,一为粗,一^为精, 最初的紫砂壶应该就是用泥中粗选出的紫砂泥所制成的小罐,再附加上壶嘴、壶把、壶盖, 壶的形式就完整了。
      要了解第一件紫砂壶的样子,恐怕是没 有可能了,但早期刚刚有了雏形的紫砂壶,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那就是宋元时期的紫砂 壶,它们在1976年的一次翻修工程中被发现, 并由南京大学考古系组织了考古发掘。羊角山的早期紫砂壶还只能靠复原来想 象宋元时期的紫砂壶,而南京出土的明代司 礼太监(相当宫廷总管)吴经墓中出土的壶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更证明了明代嘉靖以 前早期紫砂壶与宜兴当地陶业的血缘关系。
      
      提梁大壶的泥质质地甚至更接近于缸 胎,体型很大,表面沾有釉滴,壶的腹部有 接合的痕迹,正像缸瓮的做法。对比之下, 万历年间,款为“时大彬”的紫砂壶更接近 现代紫砂壶的样貌。从粗陶的夹泥中筛选出 紫砂泥,从缸瓮的工艺中分化出小型壶的制 作工艺,越走越精,一路的蜕变如同化蝶, 因此,从紫砂壶的出身看,应当称为“陶中陶”。

    你***

    2016-07-20 18:55: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