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甘蔗为什么叫做甘蔗

首页

甘蔗为什么叫做甘蔗

甘蔗为什么叫做甘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16 01:58:39
  • 甘就是甜的意思,蔗是它原来的名字,就像米,香米 糯米等等

    张***

    2018-12-16 01:58:39

  • 2018-12-16 01:55:06
  • 除了可能源于地名,还有一个来由,从字面上分析,蔗是草木类的植物,又长于草野中,百姓常见多食(庶为百姓)。且又是口感甘甜,因此,取名为甘蔗就合乎情理了。

    生***

    2018-12-16 01:55:06

  • 2018-12-16 01:47:38
  •   甘蔗旧称甘蔗洲,又名瀛洲。宋朝时为侯官县石门乡的九功上里、九功下里,元、明、清为石门乡的十五都、三十六都。现为闽侯县政府所在地。
          说起甘蔗地名的由来,《闽都记》有载:“(甘蔗洲)向时种甘蔗为糖,故名其洲”。查阅宋、明、清各朝有关史书,频见甘蔗洲史上盛产甘蔗的记载。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福州国”一章中也曾提及离福州西十五哩盛产甘蔗制糖的见闻。
          史料表明,甘蔗洲是由于旧时盛产甘蔗而得名。查阅新版《闽侯县志》,记载却不尽相同:“甘蔗原为闽江冲积洲,唐代称瀛洲,后由于河道变动,江水将其一分为二,分称柑洲、蔗洲,随后泥沙淤积,又合二为一,各取两洲首字定为‘柑蔗’(今作‘甘蔗’)。
      ”上述这段话近年来常被人以官方正式记载予以引用。如此说来,甘蔗地名是由“两洲合二为一”取首字而来,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笔者生长在与甘蔗仅一江之隔的榕岸村。作为一种个人喜好,平时喜欢收集一些四里八乡的历史资料,希望在钩沉过程中得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随着浏览量的增加和考证范围的不断拓展,笔者发现新版县志关于甘蔗地名由来的记述与客观历史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值得商榷。
          据考证,早在唐朝之前甘蔗就是由两块洲地组成。由于盛产甘蔗,位于江心的曰甘洲,靠山前的叫蔗洲,合称甘蔗洲。
      换句话就是说,此地盛产甘蔗曰甘蔗洲,然后把两块洲地分别叫“甘洲”和“蔗洲”。甘洲这个地名早在1600年前晋太元时就出现了,此言出自南宋进士叶仪凤之口,并有翔实的文字记载,可信度较高。《三山志·地理类六·海道》载:“螺女江至甘蔗北分,数里复合。
      ”那时河流沿甘洲而下分为南北两港,北港沿蔗洲南边流经洲头、长江、洲尾、昙石、洽浦出白石滩后与南港汇合,甘洲被围在两港之间。宋朝之前螺女江南北两港分流,甘洲“横亘江心”这个史实已经被诸多证据所印证。
          甘洲三面环水,上接蔗洲巡检寨,南岸靠近白龙洲、苏洋岸边;北面与昙石山、白头、古山岐隔水呼应;东迫侯官石门硖,故旧时甘蔗洲属石门乡管辖。
      早先的甘洲比如今甘蔗还要大两三倍,明朝中叶以前竹岐乡的白龙、苏洋两个村落均属甘洲十五都地盘,民间有甘蔗洲盖是甘洲的记述。
          据记载甘洲北宋时期最为鼎盛,那时甘洲辖叶垱、江宅、陈宅、蒯洲和白龙洲5个村落,同时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江店”。
      那时甘洲“环洲居千家,人居稠密,榕树为荫,地产橄榄,乡民悉以种蔗为业,弥山亘野,岁课甚丰。”
          致使甘洲消亡的起因始于1026年的一场洪水。省《地理志》载:天圣四年(1026年),“福建大水,六月,邵武军、南剑州南平、顺昌、沙县各坏官、民庐舍千余区,建宁军至七千九百余区,水至福州……”《甘洲叶氏家史》中写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丙寅岁,洪水奔冲,自赤竹屯以下数千家皆卷地而空,不复与巡检寨相接。
      梢通南港,岁久益深,以故人家皆移南岸居。”那场洪水过后,甘洲被凌乱不齐的港汊所分割,螺女江出现了南北两港加中间新河槽三江同流的现象。后来新河槽经过连年的洪水冲刷,“岁久益深”成为了主航道,而南北两港却逐渐淤积断流变为平地;甘洲也慢慢被吞噬贻尽,最后变成了现在这样摸样。
      关于这段历史,《闽都记》有载:“白龙洲在十五都......初,十五都有甘蔗洲,与白龙相联络。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冲啮,江徙于南,白龙、甘蔗二洲遂隔水望。”
          根据以上所掌握的资料,对照新版县志关于甘蔗由来的记述,笔者本着存真去伪求实的原则,经过细心甄别考辨后认为,甘蔗洲地名由来已久,宋、明、清各代史乘及古诗中均称甘蔗为甘蔗洲,瀛洲只是旧时的别名,并非“唐代称瀛洲”;另外早在晋太元时,甘洲、蔗洲、甘蔗洲三个地名同时就已存在,并非唐代以后“江水将(瀛洲)一分为二,分称柑洲、蔗洲”,更不是甘洲消亡后“各取两洲首字定为柑蔗”;还有一点就是甘洲早在明朝中叶就已经被洪水彻底冲毁,现在的甘蔗大部分是原来蔗洲的地盘,并非“随后泥沙淤积”后甘洲与蔗洲“又合二为一”变为现在这样摸样。
      
          对于甘洲的由来,还有人撰文说柑洲原产柑橘,故名柑洲。笔者对这个说法同样存有异议。因为史籍上只有甘洲栽桑、蔴、甘蔗、橄榄的记载,从未有种柑橘的说法。另外唐朝时就迁居到甘蔗洲的叶氏后裔从来都是称自己为甘洲叶氏,所有族谱记载也是称甘洲,根本没有柑洲之说。
      再说根据一般的常识,甘洲也不适宜种柑橘。因为柑橘树形不高,而开花结果恰好是在春夏时节,这时是闽江发洪水的高峰期,甘洲地势低矮,洪水一浸泡,柑橘肯定没有收成。所以柑洲种柑橘的说法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另有一篇文章说闽侯县县治所在地甘蔗街道,原名不叫“甘蔗”,而叫“柑樜”。
      其实“甘蔗”与“柑樜”是半斤与八两的关系,意思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新意。这里所说的“樜”字,古同“柘”。而“蔗”字,上古时代又叫“柘”,六朝始才叫蔗。所以不管古人如何写法,柑蔗也好,柑樜也罢,包括甘柘,其本义就是甘蔗,其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荒***

    2018-12-16 01:47: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