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对劳务报酬所得进行纳税筹划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首页

对劳务报酬所得进行纳税筹划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对劳务报酬所得进行纳税筹划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2-09 00:31:46
  •   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与被服务单位或个人未建立长期的劳动合同,没有稳定的、连续的劳 动人事关系,而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如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 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 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 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雇佣劳务取得的所得,其已成为个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 劳务报酬所得进行纳税筹划,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1 劳务报酬所得的征税规定 1.1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劳务报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每次劳务报酬收入不足4 000元时,用收入减去800元的费用 ;每次收入超过4 000元时,用收入减去收入额的20%。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同时,税法规定对次收入畸高的可实行加成征收 的 办法。“畸高”,指个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其应税所得超过20 000元。应税所得在20 000 ~ 50 000元的部分加征五成,税率实际上为30%; 超过50 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税率实际 上为40%。
       1.2 劳务报酬所得实行按次纳税 劳务报酬所得实行按次纳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总共列举了29种形式的劳务报酬 所得,劳动报酬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计算缴纳个 人所得税,由支付报酬的单位或者个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如果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 ,纳税义务人应于取得该次报酬之日起7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属于同 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1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能以每天取得 的收入为一次,由支付劳务报酬的单位或者个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如果未代扣代缴个人 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应于月终后7日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 1.3 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收入与在职人员兼职收入要区别对待 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 、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职人员兼职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劳务报酬所得 ”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 2 纳税筹划思路 2.1 避开劳务报酬中的加成征收 2。1。1 利用时间上的差异进行纳税筹划按税法规定,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 ,以一 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有的劳务不要求连续进行,而是跨月非连续进行的,相应的报酬 也可以分解到若干个月支付,这样就可以避免以月按“次”纳税。
      有的劳务报酬所得属于同 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但报酬取得不是按次或按月,而是半年或一年结算一次,在这种方式 下取得的劳务报酬,在取得相关事实证明的情况下,可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例1:李女士为甲公司会计人员,另兼职乙公司会计,因乙公司规模小、业务量少,李女士 不必每天去乙公司做账,而是每个月去几次将当月上作完成。
      兼职报酬不是按月支付,乙公 司每年年底支付李女士33 600元的劳务报酬。请对此进行纳税筹划。 方案1:以1 年的报酬作为一次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33 600×(1-20%)×30% -2 000=6 064(元)。 方案2:如果李女士与乙公司签订合同,注明支付的报酬是李女士每个月劳务报酬的合计数 ,那么李女士取得的劳务报酬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应该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 一次”。
      平均每月劳务报酬所得=33 600÷12=2 800(元),月应纳税额=(2 800-2 000 )×20%=160(元),年应纳税额=160×12=1 920(元)。 可见,选择方案2可以节税4 144元(6 064-1 920)。
       2。1。2 对一次性收入进行合理的分割 劳务报酬所得内容共有29项,一次性收入中如果劳务报酬所得内容不一样,但相互关联,就可以进行必要的分割。比如设计、装潢这两项 劳 务,如果 由同一人完成,报酬一并给付,为避免带来超额税收负担,提供劳务方也就是纳税力可以事 先进行筹划,与对方分别签订设计、装潢合同,以达到节税目的。
       例2:王某对赵某的房屋进行设计与装潢,按合同规定,完工后赵某应支付王某劳务报酬45 000元。根据税法规定,王某应交个人所得税:45 000×(1-20%)×30%-2 000=8 800(元 )。如果王某事先进行筹划,与赵某分别签订设计、装潢合同,劳务报酬分别为20 000元、 25 000元,那么设计报酬应交个人所得税:20 000×(1-20%)×20%=3 200(元),装潢报 酬应交个人所得税:25 000×(1-20%)×30%-2 000=4 000(元),合计应交个人所得税72 00元。
      与前面的方案相比,王某可以节税1 600元(8 800-7 200)。 2.2 区别对待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 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 劳务取得的报酬。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 系。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应税项目,但又容易混淆,它们之间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个人从事劳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但两者性质与适用税率不同 。进行纳税筹划时,应分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 2。2。1 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按照国 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免 纳个人所得税,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不属于免税范围,应该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 规定缴纳税收。
      根据国税函〔2005〕382号文件的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 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 例3:张先生是某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内科主治医生,2007年退休,2008年1月受A私立医院的 聘用,担任A医院的内科主治医生。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张先生每月报酬为5 000元。如果 按劳务报酬所得核算,则月应纳税额=5 000×(1-20%)×20%=800(元),年应纳税额=8 00×12=9 600(元)。如果按工资、薪金所得核算,则月应纳税额=(5 000-2 000)×15% -125=325(元),年应纳税额=325×12=3 900(元)。
      两种方法下年应纳税额相差5 70 0元 (9 600-3 900)。案例中张先生是退休人员,其再任职取得的收入,按照税法规定应 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年应纳税额为3 900元。 2。2。2 在职人员兼职收入 按税法规定,个人兼职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税 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个规定的前提是个人与职单位不存在雇佣关系,否则应将收入合并 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兼有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劳务报酬所得与 工资、薪金所得往往难以区分。根据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5% ~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对于一次收入很高的, 可以加成征收,劳务报酬实际适用20%、30%、40%的超额累进税率。
      显而易见,相同数额的 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充分认识这一区别,并加以合法利用, 能达到节税的目的。尤其是对高收入人群,纳税筹划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实惠 例4:杨某是刚毕业的大学生,2008年7月份从A公司取得工资1 500元。
      由于单位工资太低, 杨某同月在B公司找了一份兼职,当月从B公司取得收入5 000元。如果杨某与B公司没有固定 的雇佣关系,则按照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应该分别计缴个人所得税。 从A公司取得的工资没有超过扣除限额,不用纳税。从B公司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为 :5 000×(1-20%)×20%=800(元),7月份杨某共应缴纳个人所得税800元。
      如果杨某与B 公司存在固定的雇佣关系,则两项收入应合并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杨某7月 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1 500+5 000-2 000)×15%-125=550(元)。在这种情况下, 将劳务报酬所得转化为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明智的。
       例5:孙某是A高校一位在职教师,每月工资为3 800元,同时又为B校讲课,每月收入为 2 200元。如果在B校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核算,那么月应纳税额=(3 800+2 200-2 000) ×15%-125=475(元)。如果在B校的收入按劳务报酬所得核算,那么月工资应纳税额=(380 0-2000)×10%-25=155(元),在B校的收入应纳税额=(2 200-800)×20%=280(元), 合计月应纳税额=155+280=435(元)。
      可见,孙某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核 算有利于节税。 以上几例是单纯从纳税角度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做的分析。在实践中,除了考 虑纳税因素,还要考虑费用支出及福利待遇等因素。。

    奕***

    2018-02-09 00:31: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