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什么是史上最牛的谚语~~

首页

什么是史上最牛的谚语~~

快快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04 01:27:47
  •   文章已收录至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栏目
    史上最牛谚语证明夏禹是个好领导
    文/憨人子
    “谚,传言也。”(许慎:《说文解字》)在民间广泛地流传,这是谚语本身又一个显著的特征。谚语的流布需要固定的范围和传播的机会,这就要求一个前提条件,即人类居住的相对集中和稳定,这只有在村落产生后才有可能。
      
    在殷墟等地出土的甲骨文字,是我们已发现的较早的文字。它是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起来的基本成熟的文字。郭老说:“中国文字,到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从夏初到殷墟时代,不过一千年左右,夏初已有文字并运用于文献记录,应当是无可怀疑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有文字记载的谚语, 也正好从称为 “夏谚”的开始: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 《孟子。梁惠王篇下》晏子引夏谚)
    这是夏朝之时老百姓中流传的谚语, 它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走向奴隶制度时代的农事生产活动与奴隶社会的关系。
      
    “游”的原义是旌旗上面的飘带。当时禹王出行,还是打几面旗帜的,到各处走走,了解了解生产情况与民情,所以“春行曰游”, 目的是“春省耕而补不足”。“豫”的本义是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干什么呢?这里是作代步的工具。“秋行曰豫”, 目的是“秋省敛而助不给”。
      禹王到秋天调查了解收割情况,确定农作物征收额时,便是以大象为坐骑。罗振玉说:“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象,当时不仅作交通工具也当作畜力使用,典籍上还说殷末用象作战。中国原来是出产大象的,后来因气候变化象才南迁印度。河南省本来就称为豫州,乃产象之地。
      殷墟(河南·安阳)发现过亚化石象,甲骨文中也确有一条捕象的记载:“今夕其雨,获象。”(前三·三一,三)
    夏代人民通过这条谚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们的君王啊,要是春天不来看的话,便不了解我们的劳苦情况,而让我们得到休息;要是秋收时不来视察的话,就不知歉收的情况而减免赋敛,给以赈济。
      实际上在禹的时代,这种“不游不豫”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但自从夏启继位以来,变为家天下,这些优良传统逐一被丢掉了,老百姓怀着对先王的无限想往,要求现在的统治者学习禹王一年一度的春游秋豫。他们认为,这是现在诸侯们应该仿效的法度啊!
    见于文字较早的这条夏谚,仍带有浓厚的农业社会气息,描绘了一幅十分有趣的农业王国的图画,它对于考察当时的农业生产与社会关系及风俗习惯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而史上最牛这条谚语也证明夏禹是个好领导,华夏历史上“第一公仆”。

    姚***

    2018-11-04 01:27: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