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文诗词虚词有什么用法?有哪些?

首页

古文诗词虚词有什么用法?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19 01:47:35
  •   你好    这是我在百度找到的     请参考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
      1。
      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以】
      1。
      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
      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
      1。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因】1。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1、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语气助词,可不译。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且】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
      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乎】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与】1。 作虚词用。
      (一)解释为:和、跟、同。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欤”。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天子为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l***

    2018-11-19 01:47: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