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在哪可以查到中国古代以“和”为表现内容的图案、器物或文字

首页

在哪可以查到中国古代以“和”为表现内容的图案、器物或文字

能够体现中国“和”文化的     图案、器物需要有文字说明     谢谢了,有急用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28 01:35:55
  •   关于和字 

      “和”字是形声字。读音同“禾”,所以以它为声旁;讲和必须通过口语沟通,所以用“口”作形旁。不想没问题,仔细一想还有不少疑惑。“口”作形旁的字特别多:如吃、喝、叮、叫、吐、吸、吠、呕、吵、吟等等,都把口字放在左边,为什么“和”字它放在右边呢?“禾”为什么能够作“和”的声旁呢?
      其实,在古时候“口”放左放右都是“和”字,例如《说文解字》里只有“口禾”没有“和”。
      那为什么忽左忽右呢?以口作偏旁左右结构的字,“禾”也一般都在左边,那为什么就不能依“禾”而非要依“口”呢?所以“和”字把“禾”放在左边或右边都是依汉字的习惯而来。现在大家都把“禾”放左边,就没有必要像少数大师们那样再放在右边了。
      “禾”在“和”字中,有双重作用。
      它不光作声旁,还有表义的作用。《说文解字》释“禾”时说:“禾,嘉谷也。二月生,八月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这说明“和”的读音与“和”的某些义项有关。那么,二者在某些意义上通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例如《吕氏春秋》有“一上一下,以禾为量”之句,历代注家都把“禾”解释为“中和”或者“当作和”。
      所以“和”用“禾”做声旁是非常恰当的。

      阴阳之和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于把万事万物分成“阴”与“阳”两个方面。“阳”代表着明显、刚强、热烈、进取、向上的一面,阴则代表着隐藏、柔弱、冷静、保守、向下的一面。
      就自然物来表示,天是阳,地是阴;用方向来表示,南是阳,北是阴;用性别来表示,男人是阳,女人是阴。用数字表示,奇数是阳,偶数是阴。用符号表示,“—”是阳,“——”是阴。著名的《周易》,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这种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

      然而世界是复杂的,如果把一切事物都简单地分成阴阳两个东西,那未必就太简单化了。
      我们的古人也早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有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观念。您见过道教的“太极图”吗?那图徽俗称“阴阳鱼”,一边白,一边黑,象黑白两条鱼儿互相拥抱在一起。白的代表阳,黑的代表阴。白鱼的眼睛是黑的,黑鱼的眼睛是白的,代表阳中有一点阴,阴中有一点阳。
      道教徒把“阴阳鱼”画在屋墙上,旗帜上,甚至道袍上,就标示着他们对阴阳对立统一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种信念,其实不仅仅只是道教一个群体的信念,而是整个中国人的信念。如果只是他们的信念的话,那他们就会显得很怪诞,不可理解。没有人能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被人们抛弃的。
      道教的这个图徽中国人都能理解,就说明在中国它是被广泛认同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对世界的构成有着自己的看法。西方人有用水、火、无限、原子等种种事物来表示物质世界的构成,中国人则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 “气”有多种,但粗分起来只有两种,那就是阴气和阳气。
      它们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自然界,阴阳二气是既是对立的,又是等量的、相互交流的、浑然一体的。正是这种等量、交流、浑然一体才构成了事物关系的平衡、协调和统一。如果不平衡、不协调、不统一,就会发生变化。小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否则自然界就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正是阴阳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世界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无论怎样变化,最终都必须达成和谐、协调和统一。否则就会发生变异,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和的古语今言

      古人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这种消极的“和”的态度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的精神特征。
      《论语 学而》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就说明了“和为贵”的“和”本意并非“和解、和睦、和平”等意思,而是表示“适中、恰到好处”,就是说恰到好处、不盈不亏才是可贵的。
      杨树达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
      鲁迅在《三闲集 无声的中国》中这样说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回来调和,愿意来开窗了。
      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议论的缘故。可见,“和”是以为贵,但君子“和”,必取之有度

      孔夫子说和

      有副对子:“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涉猎传记,不能为醇儒。
      ”看上去,是表扬或鼓励要多读书,其实暗含讥讽,心里面还是只认十三经才是正经。科举时代,读书人想吃国家粮当公务员,舍此也确实没有更有用的阶梯。十三经里面,《易经》、《论语》都是巨无霸,儒生讲究。通一经以统领其余,所以入学之初,就要背熟。
      我到背经读书的年纪,碰上文革,而且,已到了三千年之大变局时刻,专门跟孔夫子过不去,家里有好多种当批判资料发下来的《论语》之类。
      其中有一本是原有的,即中华书局版杨伯峻著《论语译注》。我对杨先生的书,格外有好感!通固然谈不上,但想到孔夫子,觉得杨先生的形象让人亲切、有味得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我喜欢在吵架的时候故作高深用的一句话。
      孔子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真要算他老人家一大发明,依现在的视角看,对社会学、政治学乃至政治文明的影响,余韵至今未消。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两千余年来,孔子和儒家,塑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

      有个故事,当时有个国王要攻打另一小国,孔子的两个学生来告诉孔子,结果孔子对为虎作伥的学生好一通责怪。
      这一段牢骚不小的怪话,包含有如今我们还常用的“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它翻译成今天的话是这样的:“冉求同学,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不论是国王还是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须担心境内治安不好;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原话是:“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

      《伦语》里面,“和”字出现了 8次,4次是“和谐、恰当、恰到好处”的意思,两次是当时特有的意思,像“君子和而不同”,是“同”的反义。一次是“和睦、团结”——“和无寡”。还有一次读“贺”音,声音相应,“而后和之”。
      看得出,孔夫子是很喜欢这个“和”字的。

      “和”的字形演变

      和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大致在战国时代,可见和是在战乱的大环境下产生的。
      和的最早写法是“口禾”,左边由“人”“一”“口”“口禾”组成,是释义。
      上半部为“口禾”,指一个在吹笙之类的乐器,下半部为“ ”,是“册”字的笔划,意思是看书。整个左边表示一个人在吹笙看书,是个文化人。右边“禾”字,按说文解字阐述的规律,即意音,指“和”的读音。
      中国字为象形字,所谓字如画,中国书法有时看起来就是画。
      把古代的“口禾”字当成一幅画的话,解起来就有另外的味道。“禾”字在古代指“粟”,也是一种主要食物。后来扩展为指禾苗,即庄稼。或者泛指有杆的植株,如树、水稻、麦苗等。整个画面象一个人在树下或田边吹乐看书,这个境界就是和。
      和字反应了中国在农耕文明中的核心哲学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坐在植物的环境下的。
      人与社会的和谐则体现在音乐和读书的表现中,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和”字中不见刀兵痕迹,没有血光之象,也不是现在的城市看不见鸟看不见树的景象。
      后来,中国进入大一统社会,和字有了简化的写法,字形有“酥”“口禾”“和”三种,主要变化在左边,只留下“口”的元素。
      “口”的意思其实很广,核心的还是代表人。 从字形看,现在的“和”字,还是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思。

    喜***

    2018-09-28 01:35: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