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引出论点的?

首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引出论点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22-03-19 23:06:36
  •   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扩展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朱***

    2022-03-19 23:06:36

  • 2018-11-07 01:41:37
  •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首先举了:“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等一系列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人要成大才必定经历种种磨难。接着扩大到到整个国家,说明“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忧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由此可见,人成才的过程和国昌盛的过程都是类似的,因此提出论点:(人和国家都是)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

    2018-11-07 01:41:3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