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三国志的正史中魏严是怎么死的?

三国志的正史中魏严是怎么死的?

《三国志》正史中魏严是怎么死的? 

是正史哦,不是演义的结局!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14 01:44:27
  •   魏延
      魏延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 男
      籍贯 : 荆州义阳郡 ,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一说信阳三里店
      官至 前军师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曾封为凉州刺史 赐予假节(尚方宝剑)
      相关人物 刘备 诸葛亮 杨仪 马岱 王双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魏延 - 简明历史传记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 - 简明演义传记
      魏延在演义中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他智勇双全、心高气傲,脑后长有“反骨”。
      长沙战役中魏延投降,此后就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征战各地。刘备死后,魏延多次参与北伐,就‘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方案和诸葛亮引发矛盾。诸葛亮死后,魏延纠众反叛,却被诸葛亮生前授命卧底的马岱斩杀。
      魏延的历史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徐澄清:《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为好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这就须从历史本来面貌来辨其真伪。
      这里我只就诸葛亮用人之得失和魏延之悲剧发点议论。
      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是刘备的谪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要北伐了)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好像是凉州以内了)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
      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韩信用这种战术进入关内与关中三王大战而胜定了三秦之地),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
      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魏延是汉中太守,诸葛亮死后当时当地他是最大的有权力调动北伐军)。
      
      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
      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曲,自己也理曲,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D***

    2018-09-14 01:44: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