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说明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首页

请问说明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请问说明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就是关于文言文的那些判断句,知道的麻烦回答一下。。除了我列出来的,还有什么句型?
谢谢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9-28 01:13:59
      请问说明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就是关于文言文的那些判断句,知道的麻烦回答一下。。除了我列出来的,还有什么句型?
    UC1118217205:你好。
    你的问题让人不好回答,你说:“请问说明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请问,问什么呢?“说明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那答案应该是:“说明”即不是宾语前置,也不是状语后置,更不是介宾短语后置。 既然是“前置”“后置”了,那就是倒装句了,而不属判断句了。 我想你的问题应该是:“请说明什么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除此之外你还想问判断句的知识。我现在就按着这样的问题回答。 一、判断句。文言文的判断句有下列几种形式: ㈠……者,……也。(主语+者,谓语+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㈡……,……也。(主语,谓语+也。)如“我,子瑜友也。” ㈢……者,……。
      (主语+者,谓语。)如“博鸡者,袁人。” ㈣……,……者也。(主语,谓语+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㈤……,……。(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㈥用“乃”“皆”“为”“则”“必”“即”“亦”等帮助表示判断。如: 。。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环村居民皆猎户。” 。。。。“我为赵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 ㈦文言文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副词“非”。如“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 二、倒装句 ㈠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㈡宾语前置 。。⑴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⑵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用“之”“是”复指,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何罪之有” 。。介词“以”的宾语不是代词也可前置。
      如“一言以蔽之” ㈢定语后置 。。⑴“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人马烧死者甚众” 。。⑵“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㈣介宾结构(短语)后置 “何不试之以足?”“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省略句 ㈠省主语。
      如“(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㈡省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具告(之)以事” ㈢省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㈣省介词。如“亮躬耕(于)陇亩。” 四、被动句 ㈠形式上有被动的标志。 。。
      ⑴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受制于人”“他日,见于王。” 。。⑵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⑶“为……所……”。先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再在动词前头加上“所”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⑷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⑸用“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㈡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常见的就是这些。另外还有: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几种凝固句式、复句等。
      如果需要我再补充回答。 。

    2007-09-28 01:13:59

其他答案

    2007-09-27 23:04:09
  •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 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 一万次呼唤: 醒来吧,总理! 〈继续〉您的革命生涯 〈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

    S***

    2007-09-27 23:04: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