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红娘”这一称号的来历

首页

“红娘”这一称号的来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0-01 19:10:09
      "月下老人"和"红娘"的来历?
    月下老人的来历
    在神仙的家族中,有位专管人间婚姻的月下老人,传说,谁与谁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红绳系足选定的,所以民间多有给他塑像、立庙,以求佑护的。 
    旧时杭州的西湖边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怀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进去烧香、抽签、许愿的,络绎不绝。
      祠中的神签,七七四七九支,第—支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支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极为巧妙地点出了人们对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题。 且说这位月下老人第一次被人发现,是在唐代。 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位韦固,少年便丧父母,总想着早点完婚成个家,然而多处求婚,没有一次成功的。
      这—回他来到宋城,住在店中。同宿的客人,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防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前与对方碰头。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一瞧那文书,却是一个字也不识。
      韦固便好奇地问:“老伯您看的是什么书呀?我小时候也曾下过苦学功夫,字书没有不认识的,就连天竺的梵文也能够读懂,唯有这书是从来没见到过的,怎么回事呢?”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哪有机会看到?”韦固又问:“那么它是什么书呢?,”老人说:“幽冥界的书。
      ”韦固问:“幽冥界的人,怎么会跑这儿苎呢?”老人说:“并不是我不应当来,却是你出门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着人间的事,当然要常来人间了。又问:“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韦固听大喜,忙问:“我韦固孤身一人,愿早完婚娶,生下子嗣,十来年中多处求婚,都没有成功的。
      今天有人约我来商议向潘司马的小姐求婚,可以成功吗?”老人答:“机缘还没到。你的妻子,现刚刚三岁,要十七岁才进你家门。”韦固大失所望,顺便着问一句:“老伯背袋中装的是啥?”老人说:“红绳子,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当地们坐下时,我便悄悄地给他们系上,那么,即使他们原生于仇敌之家,或者一贵一贱像天地悬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当差,或者吴地楚国不同乡,只要这绳—系,谁也逃不脱。
      你的脚,已系上那位的脚了,追求别的人有什么用处?”韦固又问:“那么我那妻子在哪里呢?她家是干何营生的?”答道:“这店北边卖菜陈婆子的女儿。”韦固说:“可以见一见吗?”老人说:“陈婆子曾经抱她到这儿卖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给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见来。
      老人便卷起书背上袋子走路,韦固赶紧跟上去,一路跟进菜市场,有个瞎了只眼的婆子,抱着个大约三岁的小女孩—一那女孩穿得破烂,模样儿也十分难看。老人指点他看说:“这就是你的夫人。”韦固一见不由大怒,说道:“我杀了她,行不行?!”老人说:“这人命中注定将享受爵禄,而且是靠了你才能封为县君的,怎么可以杀得了呢?”说完老人便消失了。
       韦固回店后,磨快—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说:“你向采干练能办事,如替我将那女孩杀了,赏你一万钱。”仆人应允。第二天,仆人身藏,小刀来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上一刀,整个集市哄动起来。仆人乘乱狂奔逃了回来。问:“刺中厂没有?”仆人说:“本来想刺地心的。
      不想只刺中—了眉心。”此后,韦固又多方求婚,仍然没一次成功的。 十四年后,因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让韦固兼职治理刑狱,认为韦固有才干,便把女儿嫁给他。小姐年龄约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极是满意。只是她眉间常贴着块花钿,就是洗脸时也不取下来。
      完婚年余,韦固再三问戴花钿的缘由,夫人才伤心流泪说:“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亲女儿。以往父亲曾做宋城县令,死在任上,当时我尚在襁褓中,母亲、哥哥又相继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处庄田,和奶妈陈氏住在那儿。庄田离旅店近,每天卖蔬菜度日。陈氏怜悯我幼小,一刻也不愿分别,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
      一天,被一丧心病狂的贼子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钿盖上。前七八年,叔叔到附近做官,我才跟他来这里,如今又把我当亲生女儿嫁给您。”韦固问:“陈氏—只眼是瞎的么?”夫人说:“是呀。你又怎么知道?”韦固坦白承认道:“刺你,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叙述一遍。
      夫妻二人经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爱。后来生下儿子韦鲲,做到镇守边关的雁门太守,王氏夫人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韦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间婚姻的,只不知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为“月下老人”。他的神祠、塑像便在各地兴建起来。 西厢记里红娘名字的由来(菊坛轶事)  戏曲《西厢记》,是一出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优秀传统 剧目,剧中“玲珑剔透百事精”的小丫环红娘,聪明热情、活 泼勇敢,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是个令人喜爱和赞叹的美好艺 术形象。
      她为了成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美满婚事,从中牵针引 线,传书递柬,跑来跑去,无怨无悔,甚至在“幽会”一场中, 自己心甘情愿地不顾夜半更深,“立苍苔把绣鞋儿湿透”。事 情败露以后,她又冒着“今日个嫩皮肤倒将粗棍抽”的风险和 痛苦,在“棍子滴溜溜身上转”的形势下,理直气壮地反诘老 夫人,是“背信而忘恩,岂得贤手!”最后,在她“一张利嘴” 的说服与劝导下,顽固坚持封建门第观念的老夫人,不得不取消 “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清规,因势利导地终于将莺莺小 姐许配给了张生,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是,红娘这个名 字是怎样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因由。   据元代《祁州志》记载,当初《西厢记》的作者,在写这 部传世名作时运思独苦,特别是写到“闹柬”、“赖柬”、“ 幽会”、“拷红”等折目时,满腔热情,助人为乐的小丫环, 实在使他感慨万端,赞叹不已。
      心想,无论如何得为她起个最 响亮,最美好的名字才行。但绞尽脑汁想了几天,觉得所有名 字都不确切,不如意。一天,他正为此而闷闷不乐地在户外散 步排遣时,忽见水塘中苇缨摇曳,岸两边细柳拂风,几只欢快 而又活泼的红色小飞虫,由苇缨飞上柳枝,再由柳枝跳向苇缨, 小巧玲珑,甚是可爱,经打听方知,这小飞虫名叫“红娘”, 于是豁然大悟,茅塞顿开,立即决定,给自己笔下的小丫环—— —也是全剧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具光彩的美好人物,取名叫 “红娘”,从此,台上台下口口相传,灯灯相续,一直沿袭至 今。
      如今,红娘已不仅仅是莺莺房中一名贴身丫环的代称,而 是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举凡热 心成全他人美事,善于斡旋青年男女结合,乃至所有帮助他人 牵线搭桥的中间人,都被赋予“红娘”这个美好而响亮的称谓 了。 。

    可***

    2007-10-01 19:10:09

其他答案

    2007-10-02 08:41:53
  •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原出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宋赵令?《〈蝶恋花〉鼓子词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秦观、毛滂曾用《调笑转踏》,赵令?曾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这一故事。
      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进入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始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梗概: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
      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
      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莺莺。
      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 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
      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
      从此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在红娘无私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下,老夫人终于让步,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
      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她与中国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红娘在崔、张的婚姻中,虽不是最初的“介绍人”,但她是成全这桩美满婚姻的关键人物,而红娘聪明伶俐、妙语连珠、活泼爽朗的美好形象又深入人心。
      所以在社会上从事婚姻介绍工作的人,或者偶或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者,都愿以“红娘”自称,而不愿称为“媒婆”,因此“媒婆”一词渐渐消失,偶然有人提起,也总隐含着贬义,而“红娘”一词却广为流传,成为汉民族文化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借代词”。

    超***

    2007-10-02 08:41:53

  • 2007-10-02 07:48:04
  •       月下老人的来历 
      在神仙的家族中,有位专管人间婚姻的月下老人,传说,谁与谁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红绳系足选定的,所以民间多有给他塑像、立庙,以求佑护的。 
    旧时杭州的西湖边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怀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进去烧香、抽签、许愿的,络绎不绝。
      祠中的神签,七七四七九支,第—支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支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极为巧妙地点出了人们对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题。 且说这位月下老人第一次被人发现,是在唐代。 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位韦固,少年便丧父母,总想着早点完婚成个家,然而多处求婚,没有一次成功的。
      这—回他来到宋城,住在店中。同宿的客人,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防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前与对方碰头。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一瞧那文书,却是一个字也不识。
      韦固便好奇地问:“老伯您看的是什么书呀?我小时候也曾下过苦学功夫,字书没有不认识的,就连天竺的梵文也能够读懂,唯有这书是从来没见到过的,怎么回事呢?”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哪有机会看到?”韦固又问:“那么它是什么书呢?,”老人说:“幽冥界的书。
      ”韦固问:“幽冥界的人,怎么会跑这儿苎呢?”老人说:“并不是我不应当来,却是你出门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着人间的事,当然要常来人间了。又问:“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韦固听大喜,忙问:“我韦固孤身一人,愿早完婚娶,生下子嗣,十来年中多处求婚,都没有成功的。
      今天有人约我来商议向潘司马的小姐求婚,可以成功吗?”老人答:“机缘还没到。你的妻子,现刚刚三岁,要十七岁才进你家门。”韦固大失所望,顺便着问一句:“老伯背袋中装的是啥?”老人说:“红绳子,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当地们坐下时,我便悄悄地给他们系上,那么,即使他们原生于仇敌之家,或者一贵一贱像天地悬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当差,或者吴地楚国不同乡,只要这绳—系,谁也逃不脱。
      你的脚,已系上那位的脚了,追求别的人有什么用处?”韦固又问:“那么我那妻子在哪里呢?她家是干何营生的?”答道:“这店北边卖菜陈婆子的女儿。”韦固说:“可以见一见吗?”老人说:“陈婆子曾经抱她到这儿卖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给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见来。
      老人便卷起书背上袋子走路,韦固赶紧跟上去,一路跟进菜市场,有个瞎了只眼的婆子,抱着个大约三岁的小女孩—一那女孩穿得破烂,模样儿也十分难看。老人指点他看说:“这就是你的夫人。”韦固一见不由大怒,说道:“我杀了她,行不行?!”老人说:“这人命中注定将享受爵禄,而且是靠了你才能封为县君的,怎么可以杀得了呢?”说完老人便消失了。
       韦固回店后,磨快—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说:“你向采干练能办事,如替我将那女孩杀了,赏你一万钱。”仆人应允。第二天,仆人身藏,小刀来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上一刀,整个集市哄动起来。仆人乘乱狂奔逃了回来。问:“刺中厂没有?”仆人说:“本来想刺地心的。
      不想只刺中—了眉心。”此后,韦固又多方求婚,仍然没一次成功的。 十四年后,因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让韦固兼职治理刑狱,认为韦固有才干,便把女儿嫁给他。小姐年龄约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极是满意。只是她眉间常贴着块花钿,就是洗脸时也不取下来。
      完婚年余,韦固再三问戴花钿的缘由,夫人才伤心流泪说:“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亲女儿。以往父亲曾做宋城县令,死在任上,当时我尚在襁褓中,母亲、哥哥又相继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处庄田,和奶妈陈氏住在那儿。庄田离旅店近,每天卖蔬菜度日。陈氏怜悯我幼小,一刻也不愿分别,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
      一天,被一丧心病狂的贼子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钿盖上。前七八年,叔叔到附近做官,我才跟他来这里,如今又把我当亲生女儿嫁给您。”韦固问:“陈氏—只眼是瞎的么?”夫人说:“是呀。你又怎么知道?”韦固坦白承认道:“刺你,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叙述一遍。
      夫妻二人经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爱。后来生下儿子韦鲲,做到镇守边关的雁门太守,王氏夫人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韦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间婚姻的,只不知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为“月下老人”。他的神祠、塑像便在各地兴建起来。 现代意义上的红娘来源于古典戏曲《西厢记》。
       戏曲《西厢记》,是一出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优秀传统剧目,剧中“玲珑剔透百事精”的小丫环红娘,聪明热情、活泼勇敢,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是个令人喜爱和赞叹的美好艺术形象。她为了成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美满婚事,从中牵针引线,传书递柬,跑来跑去,无怨无悔,甚至在“幽会”一场中,自己心甘情愿地不顾夜半更深,“立苍苔把绣鞋儿湿透”。
      事情败露以后,她又冒着“今日个嫩皮肤倒将粗棍抽”的风险和痛苦,在“棍子滴溜溜身上转”的形势下,理直气壮地反诘老夫人,是“背信而忘恩,岂得贤手!”最后,在她“一张利嘴”的说服与劝导下,顽固坚持封建门第观念的老夫人,不得不取消“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清规,因势利导地终于将莺莺小姐许配给了张生,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是,红娘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因由。 据元代《祁州志》记载,当初《西厢记》的作者,在写这部传世名作时运思独苦,特别是写到“闹柬”、“赖柬”、“幽会”、“拷红”等折目时,满腔热情,助人为乐的小丫环,实在使他感慨万端,赞叹不已。
      心想,无论如何得为她起个最响亮,最美好的名字才行。但绞尽脑汁想了几天,觉得所有名 字都不确切,不如意。一天,他正为此而闷闷不乐地在户外散步排遣时,忽见水塘中苇缨摇曳,岸两边细柳拂风,几只欢快而又活泼的红色小飞虫,由苇缨飞上柳枝,再由柳枝跳向苇缨,小巧玲珑,甚是可爱,经打听方知,这小飞虫名叫“红娘”,于是豁然大悟,茅塞顿开,立即决定,给自己笔下的小丫环———也是全剧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具光彩的美好人物,取名叫“红娘”,从此,台上台下口口相传,灯灯相续,一直沿袭至今。
      如今,红娘已不仅仅是莺莺房中一名贴身丫环的代称,而是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举凡热心成全他人美事,善于斡旋青年男女结合,乃至所有帮助他人 牵线搭桥的中间人,都被赋予“红娘”这个美好而响亮的称谓了。

    1***

    2007-10-02 07:48:04

  • 2007-10-01 20:41:35
  • 西厢记中莺莺的小丫头叫红娘,她撮合了小姐和张生.由此,便有了红娘的说法.

    冰***

    2007-10-01 20:41:35

  • 2007-10-01 16:35:22
  • 楼上说的对,

    势***

    2007-10-01 16:35:22

  • 2007-09-27 21:05:54
  •   现代意义上的红娘来源于古典戏曲《西厢记》。 
    戏曲《西厢记》,是一出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优秀传统剧目,剧中“玲珑剔透百事精”的小丫环红娘,聪明热情、活泼勇敢,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是个令人喜爱和赞叹的美好艺术形象。她为了成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美满婚事,从中牵针引线,传书递柬,跑来跑去,无怨无悔,甚至在“幽会”一场中,自己心甘情愿地不顾夜半更深,“立苍苔把绣鞋儿湿透”。
      事情败露以后,她又冒着“今日个嫩皮肤倒将粗棍抽”的风险和痛苦,在“棍子滴溜溜身上转”的形势下,理直气壮地反诘老夫人,是“背信而忘恩,岂得贤手!”最后,在她“一张利嘴”的说服与劝导下,顽固坚持封建门第观念的老夫人,不得不取消“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清规,因势利导地终于将莺莺小姐许配给了张生,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是,红娘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因由。 据元代《祁州志》记载,当初《西厢记》的作者,在写这部传世名作时运思独苦,特别是写到“闹柬”、“赖柬”、“幽会”、“拷红”等折目时,满腔热情,助人为乐的小丫环,实在使他感慨万端,赞叹不已。
      心想,无论如何得为她起个最响亮,最美好的名字才行。但绞尽脑汁想了几天,觉得所有名 字都不确切,不如意。一天,他正为此而闷闷不乐地在户外散步排遣时,忽见水塘中苇缨摇曳,岸两边细柳拂风,几只欢快而又活泼的红色小飞虫,由苇缨飞上柳枝,再由柳枝跳向苇缨,小巧玲珑,甚是可爱,经打听方知,这小飞虫名叫“红娘”,于是豁然大悟,茅塞顿开,立即决定,给自己笔下的小丫环———也是全剧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具光彩的美好人物,取名叫“红娘”,从此,台上台下口口相传,灯灯相续,一直沿袭至今。
      如今,红娘已不仅仅是莺莺房中一名贴身丫环的代称,而是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举凡热心成全他人美事,善于斡旋青年男女结合,乃至所有帮助他人 牵线搭桥的中间人,都被赋予“红娘”这个美好而响亮的称谓了。

    清***

    2007-09-27 21:05: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