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三国时,曹操为何杀了杨修?

首页

三国时,曹操为何杀了杨修?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14 21:54:56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几乎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
      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
      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
      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
      於是在中国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桃杀三士、朱元璋计杀群臣……等一幕幕充满血腥的历史悲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壮哉,悲哉! 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
      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
      掩卷思考,在下还是从这桩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几大困惑与反思来:  一、杨修真的聪明绝顶吗?在下认为,非也!杨修如果真的绝顶聪明,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高级白领谋士,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绝对不会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也不会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此其一;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足够的准确的了解,显然,杨修在这方面判断完全失误,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项上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种判断失误与炫耀欲,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此其二。
      综上所述,在下认为杨修并非绝顶聪明,而是喜欢炫耀显示聪明的一种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是大智若愚,是绝不会出现上述重大致命性失误的。在这方面,杨修的修炼明显的欠缺火候,居然为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预见的准确,而为此丢了自己的性命,你能说他聪明?其实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好范例。
      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普遍的陋习,为此而断送了性命的又何止杨修一人?伴君如伴虎,这最为浅显的古训,杨修可能不会不知道吧。  二、杨修到底该不该杀之?倘若换个角度来思考,即从主帅曹操的角度来分析,就事论事,却是必须该杀,而且杀无赦。
      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正为作战失利而忙得焦头乱额,在是否退兵上举起不定,犹豫不决,形同如啃鸡肋,弃之不舍,啃之无肉的两难境地中,当其下达当夜口令时,遂口说出了“鸡肋”二字。杨修根据以往曹操行事习惯规律,推断出曹操此番必定决心退兵后,他便开始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并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
      在三军统帅尚未正式作出撤退命令之前,其手下幕僚却事先散布退兵信息,并私下做退兵准备,此种极其重大的违反军纪行为,无论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战争状态中,都是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涣散军心、瓦解斗志的负面作用,在处于战争状态下,任何军队主帅都会对此不会姑息而心慈手软,均会严加惩处!曹操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杀掉杨修,应属秉公严肃军纪,例行公事而已,倘若换了另外主帅马操、李操、宋操,也会照杀不误,杨修必死无疑,绝无半点生路!由此看来,杨修之死,并非冤枉,而是因其炫耀聪明、举止轻狂,而咎由自取!  三、下属如何在上司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汲取杨修冤案的教训,在下以为这里面应该有个度,太过则引火烧身、招祸;太浅又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明珠暗投,不易为上司发现重用。
      当下属的学识才华与上司相当,或明显超过上司时,一但为上司发发现查觉,危险可能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象伯乐那样惟才是举、惟才是用的上司,的确有之,但毕竟鲜见,有些上司的心胸狭隘自私且妒忌,当其发现在下属中出现才华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过自己时,其内心一般都是处于戒备状态,会把他视为对自己名誉地位权利构成潜在的竞争对手,因此,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稳固,许多上司在对下属的提拔任用上,往往是喜欢宁用言听计从、俯首帖耳的奴才庸才,而绝不会重用人才,如此方能彰显出自己的领导才能与领导智慧来。
      倘若提拔了杨修式的人才上来,岂不形同引狼入室,每日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看来,杨修当初若不被曹操杀掉,假若活到今天,在今天的局长、厂长、经理那里也未毕会受到欢迎,得到重用。在那些忌贤妒能的上司手下工作,你若自认还算是个人才,准备在仕途或事业上拼搏奋斗一番,有所作为的话,最好还是良禽另择高枝明主,去寻找适宜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另图发展空间始为上策。
        四、是否应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毕竟太少,喜听恭维赞颂之辞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点。杨修的被杀,显然是由嘴巴引来的横祸,其教训是惨重的,其启示是颇耐人寻味的。祸从口出,嘴巴竟会导致杀身之祸,在下从中读出了古代智者所说“慎言”二字的沉重份量。
      在心胸狭隘、忌贤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头,守住自己心灵的大门,关键时刻,沉默是金,也许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护的护身符。不知对否?  杨修被杀,给后人们留下的重要启示:在用人机制上,提拔选用人才,还是提拔庸才奴才?仍极具现实意义!  人才济济,国运昌盛的基础,国家强盛的动力!。
      

    愛***

    2007-12-14 21:54:56

其他答案

    2007-12-15 05:28:32
  • 大可以把易某人品的三国当圣经的,不过,如果有了解过曹操这个人的话,很自然地,会找到与他相关的猛将勇者,谋臣策士,其中,除了从初代就开始追随的戏智才等人外,还有一个号称东汉至三国时代,最为深谋的人,而那个人正正就是杨修的死因上,最直接的人,那就是贾诩,而因为曹操在立继承者的时候,只是问了他,而他的回答就是“曹公,可曾记得袁本初和刘表?”,就是这样回答使杨修死亡,因为他企图乱继承权,所以就等于在从根本上对魏国进行叛乱,如果反想一下,作为君主,有可能会容许有叛乱?特别是曹操,他本人对叛乱者可是非常严苛的……

    華***

    2007-12-15 05:28:32

  • 2007-12-15 03:41:16
  •   在CCTV10 易中天品三国 中 已经说出了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第二,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由于杨修这个人又聪明又谦恭,所以他和曹操所有儿子的关系都很好,曹操的儿子都争着跟他交朋友,杨修谁也不敢得罪,他也都去交朋友。
      所以杨修的死他不因为得罪了谁,他没得罪人,但是杨修还是被曹操杀了。那么《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在夺嫡之争当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样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把杨修杀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认为也是可以讨论的,虽然这是《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说法,为什么可以讨论呢?有两点可疑的地方:第一点,杨修确实是曹植一党,但不是死党,是活党。
      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以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是曹植抓住他不放,杨修也不敢跟曹植翻脸,维持着这样一种往来关系。既然不是死党你杀他干什么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而且很好。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把剑,做剑的这个人叫王髦,所以这个剑叫王髦之剑。
      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有一天出宫的时候他身上佩着这把剑,把剑拿出来一看他想起杨修来了,他说停车:诸位知不知道,这就是杨德祖送给我的王髦之剑啊,——王髦现在在哪里啊?说在什么什么地方。说,看王髦去。把车子开到王髦家,送了王髦很多礼物。那俗话说爱屋及乌嘛,曹丕连王髦他都要去看望,他怎么会恨杨修呢?曹丕自己不恨杨修,你曹操替他杀什么?没道理嘛。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杨修的确是卷入了夺嫡之争,但是他与当时的接班人的热门人选——曹植和曹丕关系都是不远不近,谁也不敢得罪。杨修虽然支持曹植,但不是死党,所以曹操不大可能因为立太子的问题而杀杨修。那么杨修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曹操杀死的呢?难道曹操真的是妒忌杨修的才干吗?   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前面我们讲过了,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在我看来是小聪明。根据《后汉书》,——因为《三国志》是没有杨修的传的,不敢对杨修作传的,《后汉书》杨修有传,《世说新语》里面也有有关的记载,——根据这个记载,就是说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在曹操的手下做事,处理这些公文,觉得这种工作根本就用不着他多少时间,他老溜出去玩儿。
      溜出去玩儿万一曹操写个条子来问什么事怎么办呢?他先事先都算好了,他能算出来曹操今天会问什么问题,而且他能算出来曹操会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然后他按照这个设想事先他就把答案写好,一沓一沓地放到那个地方,然后跟手下人说:你记住啊,待会儿曹公来了,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三个问题时候你把这张拿去。
      然后自己出去玩儿去了,就这样对付曹操,还都很成功。结果有一天这是叫做人算不如天算,有一天他出去玩儿的时候刮大风,把这个纸吹得到处都是,他手下的人把它捡过来次序乱了,曹操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把第三个答案交上去了,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答案交上去了。
      曹操一看什么乱七八糟,把杨修叫过来一问,杨修老实交待。曹操恨死他了,说你怎么能这样忽悠我呢?就讨厌他了。   那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世说新语》里面有好几个故事,说曹操修丞相府,修好了去看了一下,什么话没说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
      杨修马上说来来来,把门改小一点,“门”内有一个“活”就是“阔”嘛,丞相嫌门大了。他猜着了。又有一次,人家送来一盒酥糖,还是奶酪我忘了,曹操吃了一口,然后写了一个“合”,联合的合。杨修拿过来就吃,大家说什么意思,你看,不是“人一口”吗?一人吃一口嘛,都是这种小聪明。
      你这种东西炫耀炫耀、卖弄卖弄也就算了,但是他还要去猜曹操的军事安排。曹操在汉中跟刘备作战的时候,打也打不下来,退也退不回去,有一天人家来请示曹操今天晚上军中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说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口令传出去以后杨修就在家里收拾行李,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你这还听不懂啊,魏王打算回去了,要抛弃汉中了。
      那么这是军事行动啊,这个时候你耍什么小聪明啊!回去以后没多久,曹操就把杨修杀了,罪名是什么呢?“漏泻言教,交关诸侯”,八个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   杨修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也知道我是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
      但是我不知道杨修明不明白他为什么早就该死了,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也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和曹植关系密切所以曹操要杀他,那算他没想通,为什么?他不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人,什么人?独裁者,曹操这个人肯定是要大权独揽,不管他最后想不想当皇帝,要不要皇帝那个名号,他在这个王朝中要做到大权独揽,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把自己的心思给猜透呢?他要搞秘密政治,搞特务统治,他怎么能容忍你把我心思看穿了?他只能我把你心思看穿了,你永远琢磨不透我,叫做天恩难测,或者天威难测。而且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在我的共享资料里有 。

    o***

    2007-12-15 03:41:16

  • 2007-12-15 01:00:42
  • 我认为他死的理由很简单 那就是他作死

    1***

    2007-12-15 01:00:42

  • 2007-12-14 21:54:54
  •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
      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
      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
      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
      於是在中国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桃杀三士、朱元璋计杀群臣……等一幕幕充满血腥的历史悲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壮哉,悲哉! 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
      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
      掩卷思考,在下还是从这桩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几大困惑与反思来:  一、杨修真的聪明绝顶吗?在下认为,非也!杨修如果真的绝顶聪明,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高级白领谋士,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绝对不会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也不会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此其一;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足够的准确的了解,显然,杨修在这方面判断完全失误,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项上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种判断失误与炫耀欲,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此其二。
      综上所述,在下认为杨修并非绝顶聪明,而是喜欢炫耀显示聪明的一种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是大智若愚,是绝不会出现上述重大致命性失误的。在这方面,杨修的修炼明显的欠缺火候,居然为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预见的准确,而为此丢了自己的性命,你能说他聪明?其实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好范例。
      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普遍的陋习,为此而断送了性命的又何止杨修一人?伴君如伴虎,这最为浅显的古训,杨修可能不会不知道吧。  二、杨修到底该不该杀之?倘若换个角度来思考,即从主帅曹操的角度来分析,就事论事,却是必须该杀,而且杀无赦。
      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正为作战失利而忙得焦头乱额,在是否退兵上举起不定,犹豫不决,形同如啃鸡肋,弃之不舍,啃之无肉的两难境地中,当其下达当夜口令时,遂口说出了“鸡肋”二字。杨修根据以往曹操行事习惯规律,推断出曹操此番必定决心退兵后,他便开始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并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
      在三军统帅尚未正式作出撤退命令之前,其手下幕僚却事先散布退兵信息,并私下做退兵准备,此种极其重大的违反军纪行为,无论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战争状态中,都是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涣散军心、瓦解斗志的负面作用,在处于战争状态下,任何军队主帅都会对此不会姑息而心慈手软,均会严加惩处!曹操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杀掉杨修,应属秉公严肃军纪,例行公事而已,倘若换了另外主帅马操、李操、宋操,也会照杀不误,杨修必死无疑,绝无半点生路!由此看来,杨修之死,并非冤枉,而是因其炫耀聪明、举止轻狂,而咎由自取!  三、下属如何在上司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汲取杨修冤案的教训,在下以为这里面应该有个度,太过则引火烧身、招祸;太浅又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明珠暗投,不易为上司发现重用。
      当下属的学识才华与上司相当,或明显超过上司时,一但为上司发发现查觉,危险可能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象伯乐那样惟才是举、惟才是用的上司,的确有之,但毕竟鲜见,有些上司的心胸狭隘自私且妒忌,当其发现在下属中出现才华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过自己时,其内心一般都是处于戒备状态,会把他视为对自己名誉地位权利构成潜在的竞争对手,因此,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稳固,许多上司在对下属的提拔任用上,往往是喜欢宁用言听计从、俯首帖耳的奴才庸才,而绝不会重用人才,如此方能彰显出自己的领导才能与领导智慧来。
      倘若提拔了杨修式的人才上来,岂不形同引狼入室,每日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看来,杨修当初若不被曹操杀掉,假若活到今天,在今天的局长、厂长、经理那里也未毕会受到欢迎,得到重用。在那些忌贤妒能的上司手下工作,你若自认还算是个人才,准备在仕途或事业上拼搏奋斗一番,有所作为的话,最好还是良禽另择高枝明主,去寻找适宜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另图发展空间始为上策。
        四、是否应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毕竟太少,喜听恭维赞颂之辞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点。杨修的被杀,显然是由嘴巴引来的横祸,其教训是惨重的,其启示是颇耐人寻味的。祸从口出,嘴巴竟会导致杀身之祸,在下从中读出了古代智者所说“慎言”二字的沉重份量。
      在心胸狭隘、忌贤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头,守住自己心灵的大门,关键时刻,沉默是金,也许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护的护身符。不知对否?  杨修被杀,给后人们留下的重要启示:在用人机制上,提拔选用人才,还是提拔庸才奴才?仍极具现实意义!  人才济济,国运昌盛的基础,国家强盛的动力!。
      

    l***

    2007-12-14 21:54: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