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历代帝王的陵墓详细介绍

首页

历代帝王的陵墓详细介绍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17 13:27:25
      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桀,建立商朝。它进一步的发展了奴隶制,并开始使用青铜器,直到公元前11世纪,被周朝取代。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现今发掘的较大的奴隶时期的陵墓为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
      殷墟,又名殷虚,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座落于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王都遗址,也是目前有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中国最早的都城。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 商王陵墓的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
      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
      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
      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捆绑状,大约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    殷墟的大墓陪葬中,往往有车马坑。殷代的车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战争,二是为了出行。 殷墟发现的龟甲,据专家断定大多产于南海,认为是来自南方的贡品,这说明三千前的交通已颇为发达,车马的应用自然也很广泛。
       青铜器,是殷墟出土文物中又一绚丽的文化瑰宝。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即在商代。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精美的外形,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是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在1939年由四位老农民在王陵区内挖土时发现的。
      它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铜器,也是全世界的艺术珍品。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另外,在殷墟范围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戈、瓿、鬲、单、爵、觚、盘、壶、盂、角、尊、方彝、斧、戟、箭、头、车马具等等。大到每件128公斤,小到1公斤以下,丰富之余,不可胜数。
          “宫殿区”位于小屯村北。这里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分布在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50米的范围内,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的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从小屯殷王宫区北渡洹河,到西冈,便是殷代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先后发掘十一座殷王大墓。每个陵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竟达1000多平方米。1982年,这里新建一座殷陵馆,内有上百个祭祀坑。为让游人看明情景,有4个坑显露人内架,每坑8至10人,充分说明了当时奴隶主的野蛮和残忍。
      馆内陈列有殷王陵规划模型、殷王大墓模型和画展等。    1975年春,在殷王陵区的东部,发现一座大型祭祀场。在4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250座祭祀坑。在清理的191个坑中,杀殉奴隶有1178人。这些祭祀坑,大部分南向,少部分为东西向,共22组。
      同排坑之间的距离、方向、坑深和骨架数目,基本上是相同的。    1976年,殷墟又发现了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这又是轰动世界考古界的一大发掘。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将军。妇好不仅端庄娴淑、深明大义,而且智能双全,武艺高强。
      她既能主持宗庙的祭祀,又能领兵打仗。在保卫国家的战争国。一马当先,统兵率将,驰骋疆场,屡立战功,至今还有许多关于她的美丽传说。妇好死后,为了纪念她的功绩,武丁在王宫旁给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葬进许多珍贵器物。又杀掉不少战俘为她殉葬,并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为祭祀她灵魂的地主。
      现在,殷墟博物苑内巳复原了妇好的墓葬享堂。妇好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即达1900百件。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
      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憧区东的骊山北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 陵墓的封上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
      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O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通过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外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
         秦始皇帝陵园的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夯土筑成。现存陵76米,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就象一个金字塔形状。围绕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
      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6210米。城墙大多坍塌,仅存墙基,墙基宽约8米。内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面二门。门上均有门阙建筑。内外城的四角有角楼。内外城之间还发现有几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
      秦始皇帝陵的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就有400多个。   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园内外还发现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大量的宫殿建筑遗址。
      整个陵园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园。 在这些陪葬坑中,有象征皇室帝王乘舆的铜车马坑;象征皇帝涉猎游玩之苑囿的珍禽异兽坑,象征宫廷养马的马厩坑以及象征秦王朝百万雄师的兵马俑,近年来,陵区内有50000余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如铜车马、跽坐俑、乐府钟、夔纹大瓦当等。
         从这些陪葬坑的内涵和史书中对秦陵地宫设置情况的记载来看,秦始皇帝陵园就是当年秦王朝地上王国的再现。人世间原有的一切在地下无不毕备。在这个幽冥的地下王国中,秦始皇帝依然是统治天下、至尊至贵的帝王。始皇帝死后仅3年多,秦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浪涛所摧毁。
      秦陵地面所有华丽的宫殿 别馆都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只有那高高隆起的秦陵墓冢,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人,向后人诉说着王朝盛衰交替的春秋。   兵马俑1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
      根据试掘部分陶俑、陶马排列的密度推算,1号坑内有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在1号坑的北侧,又先后发现了2号和3号兵马俑坑。2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约20米,2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距现地表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
      3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3号坑的平面呈不规则的“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70件。   1、2、3号兵马俑坑的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目前,1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计4000平方米),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2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
      3个俑坑内现已发掘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战车3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其他遗迹、遗物。陶俑、陶马的大小和真人、真马相似,种类众多,有车兵、步兵、骑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汉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的朝代,当时人也十分讲究厚葬。
      我国陵寝建制就是初创于秦汉时期,一直延续至清末。据史料记载,汉代天子之墓的最重要结构特点就是建立“黄肠题凑”大型木构椁室。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
      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
      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墓室分象征厅堂、卧室的前室和后室,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由于古时制作棺椁通常采用梓木,因此对帝王棺椁尊称为“梓宫”。便房即墓室中间的一个小作坊。“黄肠题凑”即木构地宫,也即椁室。
      此外还有回廊、甬道、墓道等。 汉代的帝王陵很多,但是多分布在关中北部,而且都是土封墓葬,可想而知,在汉代灭亡的不常的时间内,十几座汉帝陵无一幸免的遭了盗窃。在汉帝王陵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汉武帝的茂陵,因为汉武帝是西汉最为兴盛的时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
      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距兴平县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
      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园,在汉诸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奇宝物最多。《汉书。贡禹传 》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埋入。
      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
      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西汉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封建制度,包括皇帝陵寝制度。陵墓的形状、规格都有统一而严格的规定。其他皇帝墓冢都遵循制度,覆斗形墓冢高度均在30米左右。唯独茂陵超出这一高度,这是汉武帝好大喜功性格的自然表现。
       茂陵东南约1公里处,有大面积的汉代建筑遗址,出土很多有四神图案的空心砖、青玉铺首和带有谷纹的琉璃壁、有字瓦当等,可能是茂陵的陵寝所在。 茂陵的陪葬墓在茂陵之东,今尚存12座,其中便有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墓。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他18岁时率军深入祁连山,以六战六捷的战绩,打败了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军,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不幸的是,霍去病年仅24岁便因病早亡。为了纪念这位国家功臣和传奇式的青年将军,汉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同时命令工匠把霍去病的墓作为自己将来的陪葬墓,并要求把霍墓修筑成像他战斗过的祁连山那样。为了使这座象征性的祁连山更具有西北山区的特点,工匠们用一些石兽,即现存的一些伏虎、卧牛、怪兽吃羊、野猪、蟾、巨人搏熊等大型石雕,隐杂在山形墓上,从而创造出这一陵墓所需要的特殊的境界。
      这种把石雕与陵墓特别是墓主人的历史功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构思,比之那些常见的把石雕对称地排列在墓前的做法,实在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杰出创造。正因为霍墓这种富有祁连山特征的典型环境,在这座象征着霍去病战斗生涯的山形墓的陪衬下,加之霍墓前配置的一组以《马踏匈奴》为主体的、同样是象征着霍去病战功的大型纪念碑雕刻,使整个陵墓本身成为一座颇能激发起对英雄的崇敬和联想的丰碑。
       南北朝   汉代灭亡之后,西晋曾一度统一了政权,但是马上发生了十六国大乱。从此,国家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出于防止盗掘的这个特点,就使这一时期的陵墓建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把墓室隐蔽起来,让人难以寻找,南京富贵山的晋恭帝,就是把墓坑选在两山的峡谷中,埋葬后,再用土填上,使与两山一样高。把一个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资,是不难想象的。这件事发生在晋朝亡国之际,国家正处于大混站中,这位晋恭帝在位也仅二年,是被臣下刘裕所废,后来有被其所杀。
      他是晋代最后的一位皇帝。就是这个亡国的皇帝陵,竟如此挥霍财力,正像《史记•晋书》所说的:"主昏臣乱,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
      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蜀先主刘备惠陵 蜀先主昭烈皇帝刘备的惠陵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冢拔地突起,红砖垣墙环绕, 苍松翠柏掩映,庄典肃穆。 惠陵为夯土垒筑而成,成圆形。砖砌成的垣墙环绕陵冢,周长一百八十多米。陵前有乾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陵的前方建有寝殿 惠陵西侧原来建有"昭烈庙"和"武侯祠"。据记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盛唐诗人李商隐游惠陵时,曾写下"武侯祠古柏"一诗。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淼淼"的诗句,可见当时惠陵周围古柏苍郁,气势宏伟。
      明朝初年,把"武侯祠"并入"昭烈庙",重修后的昭烈庙破为壮观,大门横额楷书"汉昭烈庙"金字大匾。但这一建筑早已毁于兵火。 惠陵苍松环抱,庄典肃穆;武侯祠绿瓦飞檐,雕梁画栋,交相辉映,气象万千,是成都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
      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他们入室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因此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史载,后赵的石勒和其母都是采用这种葬制,没有任何标记。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北魏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武器,从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使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
      北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 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 陵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这一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文明太后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镇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东临采梁山, 北依长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侧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年间,历时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永固陵俗称"祁皇坟",底方上圆。
      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总长十七米多。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呈长方形,均用青砖砌成。冯太后棺椁放置在后室。为防盗掘,墓门由条砖封闭,还特意在墓道内堆积大量石块,在甬道内设置封门墙。整个地宫规模宏大,仅建筑墓室砖就达二十余万块。
       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
      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
      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营建昭陵时,极力宣扬薄葬,目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免得象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尸骨无存。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的。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死后葬入玄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有名人物的坟墓。昭陵居高临下,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
      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骏。 昭陵的布局,不仅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的气概,还说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结成以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的氏族集团,以便于唐代王朝的长期统治。
       风雨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一百公里的梁山最高峰--北峰上。乾陵以山为陵 ,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有诗句描写乾陵“千山头角口,万木爪牙深”。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
      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三峰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门户,气势雄伟。据说,在晴朗的天气,在此居高临下,能够望见当时的古都长安。 根据考古学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门。
      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板固定,又浇上铁汁。专家们初步鉴定,乾陵没有被盗贼偷窃发掘过。并且认为我们现在如果要进行发掘,困难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石条之间十分紧密牢固,必须利用机械和热能,先将铁卡、铁杆、铁汁软化,才能顺利地将条桌面大的长方形石条,完整地取出。
       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武则天坚信自己的力量所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比其那石刻的文字更坚实永恒,她自信无需在碑上为自己刻写什么,这立碑不刻字,才是她--武则天真正秉性所在。
       总之,乾陵无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个陵园的规划设想,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墓室内的文物珍宝,肯定异常丰富,一旦发掘出来,必将大开人们的眼界。
      

    蓝***

    2007-12-17 13:27:25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