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教苏东坡的一首诗

首页

请教苏东坡的一首诗

从收音机里听到苏东坡的一首诗,抄录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处几东西 
请教网友,我有没有抄错,尤其是其中的“是” 和“似”有没有写错?另外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5-05 11:42:58
      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八霁;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 ⊙○●○△ )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雪泥鸿爪”这个有名的比喻就出于本诗。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题解】 见《东坡七集》。
      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

    暮***

    2008-05-05 11:42:58

其他答案

    2008-05-05 09:58:20
  • 我查了一下,这首诗的题目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于嘉佑六年。原诗共8句。诗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天***

    2008-05-05 09:58:20

  • 2008-05-05 09:41:15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谢***

    2008-05-05 09:41:15

  • 2008-05-05 09:39:53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赏析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
      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清***

    2008-05-05 09:39:53

  • 2008-05-05 09:38:26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嘉佑元年(1056),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带领下,第一次离蜀进京赴考。
      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主持奉闲和尚室内的壁上题诗。嘉佑六年(1061),苏轼与苏辙在郑州分手后,再次路过渑池。苏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这首诗即为诗人所和作。这首诗前半用生动奇特的比喻,感慨人生际遇犹如雪泥鸿爪般短暂不定,后半则以其诗人在旧地的所见所闻深化了这种感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上漂泊不定,其境况就有如飞鸿偶然踏足在积雪的泥地之上。 起句突兀非常,仿佛从天而降,然而不拘一格,动人心弦,并挑起下联的议论。“雪泥鸿爪” 在宋代就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
      它咏叹人生行踪无定,就象鸿雁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痕那样,捉摸不定。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中所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诗人用这“鸿爪雪泥”四个字来概括一种飘泊不定的生命体验,渐渐成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我们常用萍飘蓬转之类形容行止无定的人生,风吹蓬转、水上萍飘,不由自主、无根无止。而“雪泥鸿爪”则把人生比作了一个悠悠的长途,在这里“雪泥”只是“飞鸿”偶然歇息的落脚点,而不是“飞鸿”的终点和目的地。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
      这个比喻比萍飘形象的含义更加丰富,感情层次也更为曲折深刻。它不仅抒发了人生漂泊的怅惘之情,也包含了诗人对艰难历程的回顾和眷念。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那在雪泥上偶然留下的几处爪痕之外,便再杳无踪影可寻了! 诗人紧接上联,阐述人生的匆匆与无常,只不过如鸿雁一般在世上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便匆匆飞走。
      这浅薄的痕迹,雪化后便会轻易消失。诗人以此譬喻往事很容易为人淡忘,有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易记住。其中所述哲理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诗人并且通过奇喻、长喻的运用把古诗中的一些平常的形象如“鸿”、“雪” 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并且用于律诗之中,使之显得极为鲜活生动,这点则又高于太白了。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 一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因为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旧格却泼墨直下,不作讲求。
      尽管是“单行入律”,诗人却作到了字面上飘逸,圆转流动,意义上二句相承而非相对,词性上也不尽相对,比常见的流水对更宽。然而行文很有气势;同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诗人不局限于格律的“本色”。 。

    高***

    2008-05-05 09:38: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