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能提供有关《清明上河图》研究的资料!

首页

谁能提供有关《清明上河图》研究的资料!

我想找《清明上河图》研究方面的资料!烦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5-08 00:46:38
      这本书比较全,你可以向出版社直接购买。如果需要电话,你可以打沈阳地区的114查询"万卷出版公司"。
    9787806019993  类次号   类别 民俗*历史*古籍 
      
    书名 >研究文献汇编 
    著译者 辽宁省博物馆/编  
    版次 1  印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千字数 1590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月 2007-07  定价 58。
      00 元 以下是一篇研究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清明上河图》流传排年记事研究   作者:乃佳   北宋末年著名宫廷画师张择端所绘长卷写实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乃是我国画坛稀世瑰宝。从其问世至今的近千年中,经历了四出五进宫门的辗转流传。
      其间,倾倒了多少皇室贵族、达官贵人和收藏者。产生不少争相收藏的轶闻趣?~,也留下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流传憾?~和疑点。   《清明上河图》走进人民大众眼中和心里,是在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后。而真正出现普通老百姓争相观看的高潮,还是在几年前,由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上所形成。
      笔者曾被高潮盛事所感动,也愧感对手头的一份摹本研读不够。   此后,余兴未止,多次上网浏览。发现不少有关文章,其中摘抄或改写的短文多取材于杨新先生的论文,流传故事情节生动可读,笔者随之产生了以杨新先生一文为主线,参照有关文章和有关史料编写《清明上河图流传排年记事》的想法,用了月余时间,最后如愿以偿。
      全文以《清明上河图》流传中事件记年先后为序,凡推导之“记年”均以“约某某年前后”表示,并给出估算依据,记事中材料少的从简,有补充的酌情多写几句,疑点探讨则尽量表示清楚。   一.政、宣年间,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政、宣指政和、宣和年间,其中政和年间为1111---1117年,假设张择端从入宋徽宗时的宫廷画院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去掉画作费时三年左右,则最早完成时间为政和年间的1113 一1117年,也有说在宣和年间(1119一1125年)完成。
      该画完成后,保存在宣和御府,宋徽宗用瘦金体为其题签了《清明上河图》,并钤盖了双龙小印。   元人对张择端及《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乃宋代之翰林画史张择端所作之神品也。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幼读书,游学於京师,后习于绘事,本工其界画,尤擅于市桥、邑屋、舟屋、舟车、城廓、山村、草树、马牛、人物以及衣冠之,出没远近无一不臻其妙,茆自成其家数也。
         清明上河图乃描绘北宋之都城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之市俗人事而故名。其画面幽雅,写景生动逼真,城郊农村清(明 ——原文漏)时节之田野之景色,疏林簿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村头之大道上人员簇拥,踏青扫墓而归。此处乃以拱桥为中心,桥上行人熙熙攘攘,商铺林立,有仃足而观者;桥下舟辑川流不息,篙师缆夫牵重舟逆急而图寸进。
      汴梁街市商店鳞列。行人往来频频,南来北往,有士农工商、医卜、僧道、胥隶骑而赶集,有载货之货车者、以多匹之马拖曳者、妇幼乘驴者、有以物易物之货郎担者、执斧而锯者、困而睡者、以板为舆者、驴羸马牛橐驰之属,屋宇则官府之衙,市缠之居,甚为可观,店肆之所鬻,则酒若馔,雅货百物,有题匾名氏字画,人与物多至不可指数。
      而笔势雅意而逸趣生动,隐见殊形向背相?奁浯砦笾R病?   然此图之妙,若非画作夜思月累岁积,不能到其妙处。整幅画面人与物之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之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尔不杂,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迥之宏伟气派。
      藏者宜宝之也。”( 元 • 凉州太守杨如寿为一摹本撰写的题文)   张择端是在北宋末年宫廷画院特定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著名画师之一。   宋徽宗赵佶执政后﹐出於?时政治需要和个人的爱好﹐他扩充?m廷画院﹐提高?m廷画师的地位和待遇。
      如赵佶特許画院中有地位的画家服緋紫佩魚袋,鱼袋为鱼形金、银饰,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按宋朝旧制规定﹐凡技艺出身人员得官是不得服緋佩魚的)而宋徽宗赵佶本人就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保存下来的画作有《瑞鹤图》、《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图》、《五色鹦鹉图》、《祥龙石图》、《雪江归棹图》、《溪山秋色图》、《听琴图》、《红蓼白鹅图》等等。
      在书法上他造诣也颇深,创造了独特的“瘦金体”。同时他也是书画教育家,经常钦定画题,如曾以“万绿丛中一点红”诗句,对天下擅长绘画的文人进行考核,从中选拔出(2名)优秀人才入宫廷画院。正是由于皇帝的重视,?K亲身参予书、画创作和教育,故??r画院人才济济﹐培养出了诸如李唐﹑张择端、马贲﹑王希孟﹑苏汉臣、朱锐等名家,出现了?伤位褐凶钗比俚木置妗U旁穸说摹肚迕魃虾油肌肪褪窃谡庖惶囟ɡ坊肪诚麓醋鞒隼吹摹!熬菰兀蹦辏ㄕ旁穸耍┧够段骱晖肌贰ⅰ段骱合肌贰ⅰ赌掀镣碇油肌返茸髌罚肚迕魃虾油肌肥瞧湮┮坏拇勒婕!薄#ㄕ?003年5月19日《中国书画报》张曼华先生“宏大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l] 表示。
      )这样,张择端是画院的出名画师是没问题的。   第一个疑点:《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作者没有署名?   由于没有直接材料,探讨这个疑点,只能依靠产生《清明上河图》的“远、近因”来猜测、分析。   远因可以说是宋徽宗的政治需要:据宋史卷19记载,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驾崩,因无子继承皇位,在立哲宗弟简王还是立神宗第十一子瑞王(即徽宗)上,尚书左仆射章?突侍笳床幌拢笤谑嗝茉涸肌⑸惺樽筘┎瘫搴椭惺槊畔率汤尚斫纫浴昂弦朗ブ肌蔽С只侍蟆W詈螅侍蟛乓浴跋鹊鄢⒀裕送跤懈J伲胰市ⅲ煌钔酢保ǘ送跫涛弧;兆诘腔闭杲鍪耍仓约赫飧龌实鄣钡拿徽圆凰常ㄕ?牖侍缶堇硐嗾弧耙阅暝蛏晖醭ぃㄉ晖跷褡诘诰抛樱笔鼻鞍俗泳鹤洌岳衤稍蛲钢芗蛲醯绷ⅰ保S绕涫腔兆诩涛缓螅暝馐芡獾腥肭郑黄冉辛艘幌盗星璧恼瓮仔3鲇谡涡枰擞旎队湎楹系氖⑹榔眨招洳剂诵矶喙诮谌眨乇鹗窃谧约旱陌没媸律希铝瞬簧俟し颍谄淝斩ǖ闾庀拢醋髁舜罅康母杷淌⑹赖幕婊髌罚缥辛松锨д湃鹩ν家源丛斐鲆环鹛降氖泳趸孟蟆U馐恰肚迕魃虾油肌反醋鞯脑兑颉?   近因分折有三,一是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师都要经受严格的专业训练?K忠心为宫廷服务,宋徽宗时,要求画师按照徽宗的意图画出作品,否则将被革职或永不迁升。
      二是宫廷画师深知徽宗精于绘事,知道其画风偏爱精细写实(如徽宗钦定‘孔雀荔枝图’命题,让画师们创作,徽宗发现他们把孔雀上土堆时,画的是先抬右脚,而徽宗指出孔雀都是先抬左脚),而传达的意境却是在诗意虚构之中,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也应以写实而寄寓意。
      三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意图应是徽宗钦定,在其授意下,张择端深入实际、写生,熟悉体察社会、人情、风貌,细微观察地理、建筑、实物。最后选择了汴京东水门里、外至汴河一带为构图背景,用清明时节人、情、物交融为表现手段,以达歌颂徵宗统治下的繁荣盛世之意境。
      就是这种总体设计构思也应是请示徽宗并由钦定的。   这样,张择端应该深知,他只是在观察入微、精心构思、利用娴熟的绘画技法来表达徽宗的创作目的,或者说只是为皇帝代笔而已。作品完成后,择端决不能在即是书画大家又是皇帝面前显露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更不敢贪“天子之功”为己功而落个人的名款,只能呈徽宗御览并由其题签才是。
      以上仅为笔者依据某些相关事实进行的推理、猜测。   第二?}流传疑点研究:(疑点数,全篇统一排序,下同。)既然张择端当时已是一位?m廷画院中出名画师,为什么《宣和画谱》却又不予记载?   《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年),书中收录了从魏晋至北宋的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
      然而《宣和画谱》中,却没有张择端。致使后人对张择端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若不是后来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极其简单地介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一举世名画的作者是谁都将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宣和画谱》不记载张氏这一疑点,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张择端的姓名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摘引自《中华文苑》宗山撰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一文)。
      此外有文章称,张择端“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为宫廷翰林待诏”[1],如果张择端从任宫廷翰林待诏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那么,他画好《清明上河图》最早也应该是在1122年左右,此时,《宣和画谱》早已编完两年了。假设张择端出名晚,其他画作,如《西湖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也完成的较晚,如果是这样,《宣和画谱》上没有介绍张择端的资料,也还算说的过去。
         另一种说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张择端编入《宣和画谱》。笔者整理了四点有关情况:   ●《清明上河图》完成时间是在“政、宣间”,即公元1111—1125年。“据元代杨准跋云:‘卷前有徽庙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 可证画题由宋徽宗赵佶钦定并亲书,此画亦应作于徽宗政、宣间”(摘引自卢贤生:稀世瑰宝《清明上河图》,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2] 表示。
      )。   ●《宣和画譜》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赵佶,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热莺臀姆缈疾飑o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时,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
      工书法,字势豪键,自成一格。(摘引自《辞海》)   ● 《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史魂宝问世八百多年来,虽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当代人所倾倒,但都感到对作者情况知之甚少而遗憾,有人也做过一些探讨。其中,有人对《宣和画谱》的主编蔡京进行了质疑。
      认为“《宣和画谱》亦不载张择端画名,疑有别由。如陆完跋曰:‘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不载张氏,犹《书谱》不载苏黄。此说甚是”。(摘引自2002。11。20《河南网络美术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3] 表示。
      )   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完成时间不详,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古人陆完早在1524年就探讨过,认为过在蔡京专权。如果说“不载在世画家”也说不通,苏轼是1101年卒、黄庭坚是1105年卒。在这点上,仅以奸臣专权而泛指蔡京,也有点冤枉他。
      结合第一疑点研究,笔者认为宣和书画、谱不载他们三人,可能与徽宗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说苏、黄、张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载”的观点可信度更大些。   二.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图》一出宫门后,流入北京民间。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东京(今开封)。于次年(1127年)四月,金贵族进行了大肆抢掠、搜刮。据《宋史》卷二十三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为“干支”记日法,表示月内的那一天),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
      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其中,金人部队中的一些将领和各级军官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大肆搜刮。
      所以,也有为数不少的珍宝,落入他们的私囊。宋宫旧藏《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被人带到金国的中都(北京),但是并没有进入金国皇宫,而是成为了私人收藏品。此前,都说是1126年《清明上河图》流入民间,宋史明确记载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三?}流传疑点: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一一1186年之前的近60年里,《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这一疑点很有可能成为《清明上河图》流传中的难解之迷了。
         三.1186年(金国记元:大定丙午年),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首次题跋。   张著于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为《清明上河图》写了跋,其题跋的全文是:“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摘自《中国书画报》刘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图》流传轶事’。 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4] 表示。笔者按:‘向氏图画记’应是‘向氏评论图画记’)。
      张著的这一题跋虽简单,但功不可没,其重要功绩是使这一画坛魂宝的作者之名留传下来。   第四?}疑点:张著是不是北宋遗民?   杨新先生说:“ … 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概系之,题诗以咏。
      ”(摘自杨新先生撰写的“走进国宝 • 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宫门——千年公案”一文。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5] 表示),刘正先生称:“以后有所谓‘亡金诸老’等人的跋、咏为证,得知北宋灭亡后画卷流传在北方…”[4]。   笔者认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他的情况能查到的应尽量澄?[,笔者澄清他是否为“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或者说是否为五个“亡金诸老”之一,用了不少时间,在研究中还是有作用的。
         《辞海》上说:“遗民”指“劫后残留之民”,“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按这两个定义,笔者认为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也不是“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其理由是 “张著是金时人,泰和五年(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 ”(摘自:浙江大学艺术系 黄鼎《鉴定常识》一文,此文载于《世纪新艺术网》),如果按张著在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一职时,至少要在80岁以上,否则,在北宋灭亡时(1126年),他还未出生。
      所以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不能排除其长辈不是“遗民”),另外从“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看,张著也不够北宋遗民的资格。因笔者未见到过张著是否还有表示遗民的题咏,故仅为质疑。   第五?}疑点猜想:关于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等五人在何处或何人手中看到的《清明上河图》?   这一疑点首先提出并公诸于报端的是故宫博物院前付院长、研究员杨欣先生,过去人们只知这五人是第一批题跋、咏诗之人。
      提出张著等五人在那儿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疑点本身就很重要?它会引导人们去探讨、推理乃至猜想。笔者就是接着杨新先生提出的疑点后,用设问和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人们不禁要问张著为什么要题跋?而跋的内容为什么专门介绍张择端?   从北宋灭亡到张著题跋时,已经过去了60年之久,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找资料?《宣和画谱》他能否见到还是?}问题,就是见到也没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介绍,很可能张著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最后才在《向氏评论图画记》这本书中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查找准备后,才能写出这种内容的跋来。
      如果是在朋友处看到这幅画,最多只是欣赏一下,即使是题跋也只能写出赞赏之语,而不会为别人之画找这么大的麻烦,查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人们自然会问,一般情况下,什么人才会这么做?笔者认为,除非是这本画卷的持有者。此外,从张著在题跋19年后,授金国“监(通‘鑑’字)御府书画”一职来看,他在题跋时,应该即通书画、又懂鉴定、也应兼爱好与收藏于一身。
         《清明上河图》诸多题跋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陆完曾是《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他很可能还想多知道一些张择端的情况,就查了宋代编写的相关书籍,但在《宣和画谱》中硬是没查到,故在跋中怀疑是蔡京有意不写张氏。即陆完题了:‘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
      这是持有者查证《清明上河图》作者的一有力佐证。张著很可能也是这样,才有第一个民间持有者(当时他还未做官)张著介绍作者之跋,也才会让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这四位名不见经传的“亡金诸老”提跋、咏诗。据此,笔者大胆猜测:当时《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应为张著。
         第六?}疑点推证:《清明上河图》在张著等题跋之后,到《清明上河图》进入元朝皇宫之前的持有者还有谁?   由于没有反映此问题的具体资料,笔者采取了对一份元初摹本《清明上河图》中的472字长题文的深度(即为什么能写的那样“入木三分”)进行了推理探讨,推判出《清明上河图》原本(做为当时产生摹本的样本)是在凉州太守杨如寿手中(472字题文见本文开始“元人对张择端及《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在1280一1285年前后杨如寿请人完成《清明上河图》摹本后(“有赵孟頫用小篆题签的《清明上河图》”之摹本),将其可能是先人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原本献给了元朝皇室(详情见《美术报》2003年8月16日第九版,笔者撰写的“有关《清明上河图》三四事探讨”一文)。
         即使是这样,第六?}疑点中,不排除还有不知具体时间和姓名的持有者,有待发掘研究。   四.约1285年前后,《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4]进入皇宫的估算时间应是1285年前后。
      此后,《清明上河图》在元朝皇宫默默保存了大约60多年。   五.约1345年前后,《清明上河图》二出宫门,第二次流入民间。从1345年前后出宫到1351年前的五、六年当中,《清明上河图》又两易其主。据杨新先生考证:“到元代后期至正年间(1335—1368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侯,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摹本把真品偷换出宫,悄悄卖给了某贵官”[4]。
         六. 约1345年前后,某贵官从装裱匠处购得《清明上河图》。该贵官购图后不久,上任真定(今河北正定),由留在北京的管家保管,但管家将《清明上河图》偷偷地卖给了陈彦??。   七.约1346年前后由陈彦??购得《清明上河图》。5和6项的记年推证是根据杨新先生提供的“陈某人保存了数年,因别的事情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K且又听说某贵官要从真定回来”[4],于是把《清明上河图》卖掉了。
      其中关健的模糊量词是“保存了数年”,那么按5--6年,应该可以算“数年”的中间“标准”,而杨准购得此图又肯定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则大致判定陈彦??购得《清明上河图》是在1346年左右。这样装裱匠从宫中把《清明上河图》偷换出来和卖给其贵官的时间也就大致估计出来。
      (笔者曾以此时间前后,以“去真定上任”为线索,遍查元史资料的所有贵官,未果。)   八.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杨准在北京从陈彦??手中购得《清明上河图》,次年将《清明上河图》带回到南方的老家。   九.1352年杨准题跋。杨准在跋中将《清明上河图》从皇宫中如何波人盗出的情况和得图的经过详细录下。
         十.1352年秋刘汉龙在杨准处题跋。杨新先生考证:“刘汉(有资料称刘汉龙),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在杨准家里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他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可是,仅仅过了l3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家里了。
      ”[4]   十一。1365年《清明上河图》由静山周文府收藏。   十二。1365年李祁题跋。跟据李东阳在弘治四年(1491年)第一次题跋时说明的在一百二十六年前的元朝末年,曾在同一幅画上题字的李祁,正是他的远祖。故推出李祁是在1365年题跋。
      李祁题跋是在周文府家。(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摘引自新华网“《清明上河图流传系统表》”)   第七个疑点为待证疑点:据杨新先生考证说“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阳、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4],因杨先生未再详细深谈,作为第五个疑点,人名和收藏时间存疑待证。
      此间,时间段的最早时间在1365年,最晚至1460年的这90多年间。   十三。最晚在天顺五年(1461年)至1495年前后,这段时间内《清明上河图》由朱文征收藏。当时朱文征为大理寺卿(相当于高等法院主审大法官)。杨新先生考证为“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征(鹤年)所有”。
      弘治年间为1488一1505年,笔者推算应是天顺年间,理由是:李东阳第一次题拔是1491年(弘治四年),三十年前李东阳就在朱文征家见过《清明上河图》,这样,朱文征最晚是在1461年(天顺五年)就己收藏了《清明上河图》。此外,1461年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年(即朱文征)家”。
      吴宽,字原博,长洲人,成化八年(1472年)廷试第一,授修撰,弘治十六年(1503年)官至礼部尚书,年七十卒于任上,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   十四。1491 年(弘治四年)李东阳(在朱文征保存《清明上河图》时)第一次题跋。李东阳于1461年在朱文征处第一次见到《清明上河图》。
      三十年后(明孝宗弘治四年,即1491年),李东阳第二次在朱文征处又见到了这卷画时,此时,他已是担任掌管官方典礼的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大学士,乃皇帝身边的近臣。两次邂逅名画的李东阳“展完累日,为之欢惋不已”,看后还不忘留下题字,这是他在此画上的第一次题跋。
      表示自己有缘在三十年间在朱文征家两次见到了这卷名画。   十五。约1495年右右,徐溥收藏《清明上河图》。徐溥,字时用,宜兴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弘治五年(1492年)为首辅,屡加少溥、太子太溥。判证1495年徐溥收藏的推断依据是:“(1491年后)又经过了几年,朱文征年事渐高,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心力去保管手头这卷珍贵的《清明上河图》了,便将它出让给了内阁好友徐溥”。
      依“又经过了几年”句,判为1495年左右。 与李东阳同朝为官的徐溥听说了这个祖孙聚首古画的掌故,就在遗嘱中吩咐他的孙子徐文灿,一定要在他死后将《清明上河图》转送给李东阳,成人之美。对于徐溥的遗嘱,徐文灿只好执行,在其去世后,将《清明上河图》赠送给了继徐溥之后任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
      这里关健是徐博的卒年,笔者在明史卷93查找到了徐溥的情况,史载:徐博是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   十六。1499年(弘治十二年),李东阳受赠得到了《清明上河图》。李东阳(1146一一1516年)字宾之,茶陵人,天顺八年(1464年)十八岁中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明史卷198在李梦阳传中,?芳堑囊痪涑啤昂胫问保紫嗬疃糁魑谋保?   十七。
      1515年(明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第二次题跋。   杨新先生说“明正德十一年乙亥(公元1515年)他第二次写了跋,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应是明正德十年乙亥,可能排版录入错误)  。

    o***

    2008-05-08 00:46: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