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宋朝在当时是世界强国?

首页

宋朝在当时是世界强国?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05-19 20:09:07
  • no

    2005-05-19 20:09:07

  • 2005-05-19 11:42:49
  • 宋之前的五代多为军人政变,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本是一军官,也是靠陈桥兵变黄袍披身的,因此他上台后杯酒释兵权,有宋一代都是重文轻武,皇帝对武将多所疑忌。重文轻武就造成整个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军事实力却较弱。整个宋代就是被辽,金,西夏,到蒙古等少数民族轮番欺负直至亡国的历史。

    江***

    2005-05-19 11:42:49

  • 2005-05-13 17:15:12
  •   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
    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
    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
    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
      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 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   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 对大理也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虽不尽可信, 但宋朝方面希望维持现状却是事实。
      唯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 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间对吐蕃的战争,结果是恢复了唐朝的旧地,扩大到今 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次战争发动 于宋朝的人口接近高峰之际,但无论从目的与后果看,都与内部的人口压力无关。
       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 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 “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同时王韶还认为这一 带“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
      结果,宋朝在军事上固然节节胜利,但经济上 却背上了包袱,“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他道”。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更不可能从内地迁入人口了。   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 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
      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 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 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 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 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
      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 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 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 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 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
      对与日俱 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 数约有7。2 亿亩,&127; “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 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 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
      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 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 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 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 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
      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 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 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 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   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 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 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
      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 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 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 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
      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 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 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 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 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
         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 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 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 无人烟,亟待垦复。
      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 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 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 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
       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 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 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 。

    傲***

    2005-05-13 17:15:12

  • 2005-05-11 10:54:26
  • 蒙古人在欧洲用的是闪电战,仿佛摧枯拉朽一般。而在中国,他用了44年才彻底消灭了南宋,所以不要老讲南宋腐败无能,南宋当时的经济实力是很强的,抵抗也十分有力,不要只以成败论英雄。只不过我们遇到了伟大的成吉思汗。

    2005-05-11 10:54:26

  • 2005-05-10 19:06:46
  • 乾隆以前中国的历朝历代均可称世界强国。就在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时候,这一地位发生了改变。很不幸,历史上的乾隆是一个大昏君。

    w***

    2005-05-10 19:06:46

  • 2005-05-10 11:56:52
  •   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
    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
    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
    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
      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 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   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 对大理也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虽不尽可信, 但宋朝方面希望维持现状却是事实。
      唯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 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间对吐蕃的战争,结果是恢复了唐朝的旧地,扩大到今 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次战争发动 于宋朝的人口接近高峰之际,但无论从目的与后果看,都与内部的人口压力无关。
       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 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 “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同时王韶还认为这一 带“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
      结果,宋朝在军事上固然节节胜利,但经济上 却背上了包袱,“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他道”。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更不可能从内地迁入人口了。   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 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
      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 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 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 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 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
      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 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 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 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 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
      对与日俱 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 数约有7。2 亿亩,&127; “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 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 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
      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 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 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 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 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
      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 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 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 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   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 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 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
      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 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 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 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
      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 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 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 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 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
         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 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 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 无人烟,亟待垦复。
      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 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 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 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
       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 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 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 参考文献: 。

    和***

    2005-05-10 11:56:52

  • 2005-05-10 11:38:57
  • 不是啊,还有辽国啊

    x***

    2005-05-10 11:38: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