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贾谊《鹏鸟赋》主题 急~~~

首页

贾谊《鹏鸟赋》主题 急~~~

评析 贾谊《鹏鸟赋》主题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6-05 21:03:59
      死生无常  人生如寄
                ——浅议贾谊《鹏鸟赋》主题
    死亡使人们变得聪明和忧伤,因为死亡使人们对自己朝露般的存在感到震惊。死亡使一切都带上了庄重的、告别的意味。当死亡转向一种对于存在的达观的虚幻态度时,它便在一种智力游戏中被彻底消解。
       —— 题记 仿佛是死神的使者在演说,那只不祥之鸟的面目没有狰狞,没有残忍,也许死亡就是这么安详。它在某个初夏的黄昏,漠然飞至贾谊家中,于是便有了这传诵于世的名篇《鹏鸟赋》。 贾谊,雒阳(今河南洛阳)人。
      年仅18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著名于郡中,贾谊希图革新政治,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一度欲提拔他任公卿之位,但遭人诋毁,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于未受重用。前176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
      于是,贾谊怀着忧郁的心情缓缓南下。 有高于一世之才,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这不仅是贾谊的悲哀,也是所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悲哀。他们惟有甘死如饴,经由“死亡”那面镜子,欣赏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精神所许诺的永恒,才能得到来自天堂的慰抚。“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入贾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自适(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一篇《鹏鸟赋》帮我们验证一切。 在远离首都,远离故土的蛮荒的南方,在一间光线渐渐减弱的屋子里,早已被忧郁缠身的贾谊一个人面对着这只悴然而至的野鸟,和携带着的死亡信息。
      于是,取出占卜的书来察看,“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是指离开此地,还是个阴沉的暗示?一直蜇伏在心灵的角落里的某个问题,蓦地把它的阴影伸到了贾谊的面前。“请问于鹏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当一个人有着无法释怀的疑问时,总是希望有人倾听,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是一种慰藉。
      贾谊找不到别的倾听者,他只能向这只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而这只鸟是注定无法给出答案的,它甚至也无法表示些许的同情。一个人面对死亡时是如此的孤独无助! 鹏鸟依然无法开口说话,但是贾谊让它具备了高妙的智慧,并且让自己能够洞透这只鸟儿的想法。
      这是汉赋里对话体的开始。鹏鸟所具有的思想不过是贾谊自己的思想,贾谊之所以要用这么曲折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具有了诉说者与安慰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这篇赋序里所说的“为赋以自广”。诉说者所提出的问题是:他要到哪儿去,是凶还是吉?而安慰者却避而不答,在后述中贾谊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对于死亡的预感。
      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诉说,最后一次安慰自己:也许死并不那么可怕。 灾祸是幸福依靠的地方,幸福中也总有灾祸藏伏;忧愁与喜悦经常同聚共存,吉祥险凶也就簇往相处一地。夫差与勾践、李斯与傅说,一个帝王的兴衰史,一个士大夫的悲喜剧,生死去就难以预虑,错综交杂,让人无法捉摸。
      水与矢、云与雨、纠与错、天与道,天地万物总在不停地循环反复。物相转化、福祸无常,万物都不断变化,相互影响,转化;人事也有时因过而至于福,有时因福而至过,互相影响,反复无常。所以天意凡人不能推测,大道我们也无法参与商议。人寿命死期的迟早都由命注定,又怎么能知道它的时间呢?贾谊在大喜大悲的仕途生涯中早已看透了世态的炎凉。
      曾为怀才不遇而悲愤、为身心疲惫而感伤、为前途未卜而惆怅。豁达的辞语中浸透着隐忍深沉的悲哀。于是写得越欢娱,就越是衬出现实的凄凉;写得越洒脱,就越是衬出无力割舍的迷茫;写得越圆满,就越是衬出那颗颠沛潦倒的心,早已支离破碎。 天地有如大熔炉,天地造化阴阳合铸,万物置于其中,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千变万化,没有规则亦没有终结。
      为人为物均为偶然,生不必恋,死不必惧。批评小智、贪夫、烈士、夸者、品庶、怵迫之徒、愚士、众人的皆为物累,颂扬与之相对的达人、大人、至人、真人、德人的不为物累,与道同息,纵躯委命,不以生死去就为意。既然生死去就都不必忧惧,那么鵩鸟入室这类区区所谓不祥之事,就更没有留意的必要了。
      人生不如走向另一种超越——相信人处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相对之中,在齐同万物、泯灭生死之中逍遥自得。死亡到来的那一刻,仍然寻常得跟生命中其他时刻一般。活着仿佛随波逐流,死去好象休憩长眠。深邃得好象深渊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象没有羁绊的小舟般自在。不受到生活的拖累,在虚无中遨游。
      “德人无累,知命不忧”,无欲无求、悠逸宁静,这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表现出的是乐观而豁达的精神世界。生死去就的忧虑便烟消云散了。 安慰者的话讲完了,那由倾诉变为倾听的人,也在智慧里找到了归宿并且相信了。死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它可以渺小的让人视而不见。逝去的东西并未逝去,我们与这世界只是邂逅而又分离。有如庄子枕石梦蝶,心如澄澈秋水,行如不系之舟。这里没有天国的承诺,也没有关于失去的痛苦的追问,只有超脱生死的娴静与豁达。 。

    1***

    2009-06-05 21:03:59

其他答案

    2009-06-06 18:19:53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谈鬼神而讳兴废,君臣俱是废物——唯其《过秦论》可取

    大***

    2009-06-06 18:19:53

  • 2009-06-05 21:08:56
  • 贾谊《鹏鸟赋》引用了很多道家思想,渲染一种无欲无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悠逸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的是乐观而豁达的精神世界。
    

    花***

    2009-06-05 21:08: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