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鉴赏”诗词联

首页

如何“鉴赏”诗词联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10-20 08:02:30
      回答一个对联鉴赏吧,收索而来,稍加修改:
    对联鉴赏,大致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项,从这两方面去欣赏;所不同的在于对联往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所以,对联鉴赏应有对联内容、表达手段和书法艺术(限张贴及悬挂联)三个方面。
       一 对联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看对联的内容:   第一,先看对联的句子是否顺畅,是否朗朗上口(格律)。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
      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前面说过,有人在创作对联时,为了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得工整,有时会照顾不到整句话的连贯性,以至使对联的句子出现或晦涩、或牵强等情况。如果是比较长的对联,还必须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了。
      光是句子通顺还不行,还要考虑其句子之间的层次是否清晰,上联和下联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没有次序颠倒、言语矛盾之处。一旦遇到连句子都不通顺,或者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名其妙的对联,我看还是不再欣赏的好。——这应该是对联鉴赏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对联要说的内容。
      如名胜楹联,是写风景的,还是写人物的?是写历史的,还是写传说的?是褒扬,是贬斥,是歌颂,还是批评?是叙述,是描写,是议论,还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如果欣赏历史名人纪念地(如武侯祠、关帝庙、岳飞庙、韩愈祠等)的楹联,就要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他的出身、经历、主要业绩、功勋、历史上和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等等;如果是欣赏佛寺的楹联,还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识、佛学术语,以及这个寺院不同于其他寺院之处(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时达摩在此面壁修行。
      被认为是禅宗祖庭;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赏道观的楹联,还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识,懂得一点道教术语,以及这所道观的独特之处(如鹿邑太清宫,是老子家乡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筑)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则要对该名胜有个大概的了解,如名胜所处的位置、开发的年代、名称的缘起、有何著名景点、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现在还有哪些遗迹(如辉县百泉,因泉眼众多而得名,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
      隋代始建卫源庙,以后陆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湖光山色并美的旅游胜地。历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学士来此游览、隐居、讲学。现存有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啸台、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纪念明清之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祠、民国间为纪念冯玉祥在此兴修水利而建的冯泉亭等诸多景点)等等……一句话,凡是与此名胜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有了解的必要。
      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名胜楹联的鉴赏。   如洛阳市北吕祖庙后殿一联: 东南瞻?耄Р愦澉斐镢?     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 这是一副写当地风景、地理位置的楹联,从中可知该庙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上。而与吕祖却没有什么关系。
         如百泉邵夫子祠击壤亭一联(清末光绪间辉县知事康曾定题): 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     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上联“精义入神”,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用于哲学家,十分恰切。
      “皇极经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同声相应”,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   看来,要读懂一副对联,特别是名胜联,理解其内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怎么办?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注意留心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到某地旅游,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算是应急吧。
      如要去少林寺,有关的书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历史渊源(建于北魏,公元495年)、有关历史人物(如达摩从南朝梁过江而 来,面壁十年,传授佛教禅宗,后将衣钵法器传给了二祖慧可)、历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阳,东北是郑州)、 其独特之处(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最大的塔林)等等。
      这样,在那里若遇到有关的名胜楹联,就不会束手无策。   如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上联说达摩在寺后的山洞里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
      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仍不为所动。他用短剑斩断自己的左臂献上,达摩见他如此诚挚,这才授以《楞迦经》并衣钵法器,赐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山顶乘鹤升仙。
         此外,还要看对联中的用典是否恰切得当,这一方面也是应该要特别注意的。   如辉县百泉清晖阁民国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张斐然一联: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尽心为耳,以有邦家 可以参考联前的《序》:“民国二十五年春……余北来,偶于工余小憩百泉苏门山,见有子在川上遗址,遂感而书此。
      ”上联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意思是凡过往时事正如这川之流水,不可回复,且不因昼夜交替而停息。这个典故就非常恰切。下联“尽心为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尽心力而为之。”   我们常见到的名胜楹联,往往都含典故,或人物(如籍贯、经历、官职、业绩等等),或地理,或史实,或传说,不可不详察。
      如果对其中的典故解不清,恐怕就谈不上什么欣赏了。再如上面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也含几个典故。   可以说,对联的内容能读懂,能理解,对联鉴赏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

    浪***

    2009-10-20 08:02: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