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拿破仑战争指的是?

首页

拿破仑战争指的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2-04-16 23:37:13
      拿破仑战争(1799—1815):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名称: 拿破仑战争 
    地点: 欧洲 
    时间: 1799—1815 
    参战方: 法国,反法联盟各国 
     结果: 法国失败 
    参战方兵力: 法军60万人
    反法联盟军队先后共120万人 
    主要指挥官: 拿破仑,威灵 
     
    18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获得一定发展。
      但除荷兰外,各国仍处于封建统治下,尤其是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各   涉。1793年,奥、普、英、荷、西、撒丁、那不勒斯等国结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出兵进攻法国,遭法国民军顽强抵抗。1797年,第一次反法联盟解体。
      1798年12月,英、俄、奥、葡 法国大革命   、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俄军进入意大利,打败法军。奥地利不仅夺回在意大利的领地,还企图入侵法国。英军对法各港口实施封锁,并一度在荷兰沿海地区登陆。虽然反法联盟因内部分裂导致俄军退出战斗,但法国仍面临大军压境、国内政局动荡的严峻局面(见法国革命战争)。
      在此形势下,富有野心的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12月起称拿破仑一世)于1799年11月上台执政。从此,法国进入一个新时期,即拿破仑时期。在该时期法国与反法联盟进行的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 编辑本段拿破仑简介 拿破仑战争军队篇图片集萃(18张)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 法国近代资产阶级   拿破仑的荣耀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
      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曾经征服和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时间 (1799。11~1812。5)   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沙皇俄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对埃及进行远征,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在上莱茵河的奥军大有入侵法国之势;英国对法各港口实施封锁。
      为了扭转局势,拿破仑决定击败在北意大利的15万奥军,迫使奥地利   退出战争,从而使英国丧失在大陆上的立足点,并迫使同盟国和谈。秘密集结在瑞士边境上的仓促编成的法国后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波河河谷,出现在奥军后方。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 马伦哥战役 奥军。
      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然而,这一和约并未消除英法之间的矛盾。拿破仑企图击败英国,便在布伦地区开始集结法国海军和远征军的兵力。
      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
      参加同盟的有瑞典 各国兵种图示   、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   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
      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并在奥尔米茨地域同从俄国开来的一个军和奥军的残部会合。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奥地利遂退出战争,并同法国缔结了普雷斯堡和约。拿破仑军队的坚决行动导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体,并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巩固。
      拿破仑同俄国媾和的企图完全失败。俄国全权代表于1806年7月20日签署的巴黎和约被俄国国务会议否决。   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
      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中,法军击溃了普军。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
      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随后,在普鲁士—埃劳战役中,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拿破仑未敢渡过涅曼河,因为他深知俄国的军事资源并未枯竭。战争可能演变为对法不利的持久战。
      俄国政府在大陆上没有同盟国,并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进行战争,只得接受法国的和谈建议。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   1807年,法军经西班牙开进葡萄牙。
      但是,法国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为引起西班牙人民强烈愤懑。1808年,马德里爆发起义。从此西班牙人民开始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法西战争。1809年1月,拿破仑把内伊和苏尔特两元帅统率的相当庞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国,因为在中欧正孕育着一场新的战争。
      英国政府已将奥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奥地利被迫与法签订了申布伦和约。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
      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 编辑本段拿破仑帝国   一个幅员辽阔的拿破仑帝国在连续不断的侵略战争中形成。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
      拿破仑帝国从原来88个省扩展到130个省,人口达7500万。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国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拿破仑的声望和势力达到顶点。 编辑本段隐患   ——战败国承担的战争赔款和为供应部队征收的捐税。对欧洲各国的直接掠夺,以及对法有利的关税税率——这一切保障了拿破仑政府、法国资产阶级和军阀阶层的固定收入。
      但同时,拿破仑帝国的内外矛盾也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由于频繁地募兵和增加课税,法国各阶层居民的不满情绪在增长。英海军对法各港口的封锁使法国难以把殖民地的货物运进国内,因而引起了某些工业部门的危机。俄国警惕地对待法国的扩张,是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
      拿破仑的侵略政策越来越针对俄国。他开始积极进行对俄战争的外交和军事准备。1812年春,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军事同盟。根据盟约,为了对俄作战,普军2万人,奥军3万人归拿破仑指挥。法国的其它附庸国政府也开始训练远征俄国的军队。俄国政府获悉法国进行战争准备的消息后,采取了加强军队和预防战时孤立无援的措施。
      1812年4月,俄国同瑞典缔结了彼得堡盟约,规定双方共同行动,反对法国。双方都认为必须把与俄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国拉入同盟。战争爆发后,俄英缔结了和约。结束同土耳其的战争,并缔结布加勒斯特和约,对俄国来说,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编辑本段尾声   时间(1812。
      6~1814。4)   法、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为称霸欧陆,拿破仑以俄国破坏“大陆封锁”为由,集结“大军”60余万人(其中第一梯队44万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战争初期,法军拥有绝对优势,俄军被迫退却。
      9月7日博罗季诺之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率部转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绝。10月,法军冒着严寒撤退,俄军跟踪追击。
      11月26~28日,法军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见法俄战争)。与此同时,法军在西班牙屡遭失败,被迫撤出马德里。   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失败,成为欧洲爆发反拿破仑民族起义的信号。1813年2月,俄、普结盟。英、西、葡、瑞、奥相继加入,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
      拿破仑组建新“大军”迎击,5月经吕岑之战和包岑之战打败普俄联军。此后,拿破仑分兵据守易北河汉堡至德累斯顿一线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顿会战中,法军虽取胜,但损失惨重。10月16~19日,双方进行莱比锡之战,萨克森军队倒戈加入联军,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率残部逃出战场。
      反法联军乘胜追击,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在塞纳河流域迟滞联军达两个月,并于3月21日率部东进马恩河,企图把联军引离巴黎。联军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进,于30日迫使巴黎守军投降。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
      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编辑本段落幕—滑铁卢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共和国,重新成为法兰西共和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
      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帝国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共和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 滑铁卢战役的示意图 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战争至此结束。   一个时代落幕了,拿破仑战争延续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封建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觉醒,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编辑本段性质 革命性   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参加反法同盟的欧洲大陆各君主国害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革命,自己也落得与路易十六同样的下场,因而十分仇视革命的法国,他们要设法扑灭法国革命以恢复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拿破仑政权则是以战争的手段来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拿破仑前期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这些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侵略性和争霸性   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就其侵略性来说,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及意大利一部分合并为法国领土;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以及派兵远征海地等,都是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的体现。
      此外,当拿破仑征服一个国家时,便强迫被征服国家降低关税或干脆取消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同时,他也从被征服国家中夺取原料和财富。所以这些都有利于法国的工商业发展。拿破仑还在被征服国家的学校中强制推行法语,加重人民的捐税,大量地征兵,用被征服国家的人力、物力来扩大他对欧洲的侵略。
      就其争霸性来说,资本主义的英国担心法国强大后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就积极联合欧洲各封建君主国,组织反法同盟,以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因而拿破仑与英国的战争,是两国之间为本国资产阶级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而与俄国的战争也是要争夺欧洲的霸权。
      所以说,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编辑本段名人点评   列宁把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别国领土的战争称之为帝国主义战争,他写道:“拿破仑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了许多年,占去了整整一个时代,表现了帝国主义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交错在一起的异常复杂的情景。
      结果,历史经过是无能为力的。交战双方在战争中追求的决定性的目的和在战斗行动中使用大量军队,改变了战略的特点。集中步兵和骑兵在炮兵的支援下给敌人以猛烈打击的进攻,成了战斗行动的基本方法。拿破仑的战略特点是力图以一次或数次总决战决定战局或整个战争的成败。
      拿破仑广泛实施重兵机动,以求创造对总决战有利的形势和保证在主要方向上的对敌优势。拿破仑战争进一步发展了战术。各国军队都采用纵深战斗队形,即射手的散开队形与步兵的纵队相结合的队形。预备队成为战斗队形的组成部分。纵队作纵深配置,增强了步兵在战斗中的突击力量,军队能够在战场上更广泛地实施机动。
      十九世纪初,许多新的作战方法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拿破仑的统帅才能分不开的。拿破仑战争决定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军事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编辑本段评价   拿破仑战争使中欧、西欧及南欧的封建秩序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同时又“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因此,拿破仑战争对于欧洲起了进步的作用。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有侵略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性质到战争后期越来越明显了。

    萧***

    2012-04-16 23:37:13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