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神经内科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是怎样的?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是怎样的?
圆*** | 2018-03-31 03:32:51

好评回答

2018-03-31 08:24:12
王*** |2018-03-31 08:24:12 66 13 评论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世界范围内人群发病率为(1~2)/10万,是目前少数几种可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1) 病因:本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于编码铜转运P型ATP酶。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ceru10plasmin,CP)合成障碍,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在体内蓄积和沉积于脑豆状核、肝、肾及角膜等,引起肝硬化进行性加重、锥体外系症...

查看全部>>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世界范围内人群发病率为(1~2)/10万,是目前少数几种可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1) 病因:本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于编码铜转运P型ATP酶。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ceru10plasmin,CP)合成障碍,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在体内蓄积和沉积于脑豆状核、肝、肾及角膜等,引起肝硬化进行性加重、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等,早期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性组织损害。(2) 临床特征:多于青少年期起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K-F环等为特征。1) 神经及精神症状,主要表现锥体外系症状,常见静止性、姿势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等不自主运动,面具脸、流涎、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疾病进展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功能亢进、病理征及假性延髓性麻痹等。精神症状早期可见进行性智能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感、行为及性格异常,常伴强笑或傻笑,不及时治疗晚期可发展为痴呆、出现幻觉等器质性精神障碍。2) 角膜K-F(KaySer-FleisCherring)环,是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的暗棕色角膜环,是铜在后弹力膜沉积形成。K-F环是本病的重要体征,肉眼可见,早期需裂隙灯下观察,出现率达95%以上,具有诊断意义。3) 肝脏损害:多表现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综合征,肝脏损害症状隐匿,如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或嗜食,进展缓慢,就诊时才发现肝硬化甚至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大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下出血等;可见蜘蛛痣以及肝性脑病等。4) 其他:肾脏损害引起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出现肾性糖尿、微量蛋白尿和氨基酸尿,少数可伴肾衰竭。内分泌损害女性可有月经不调、闭经或流产史,男性可出现乳房发育。铜在关节沉积可致骨关节畸形及骨关节痛,钙、磷代谢障碍易引起骨质疏松和骨折。铜在皮下沉积引起面部及双小腿伸侧皮肤色素沉着。5) 实验室检查:血清铜蓝蛋白(CP)降低及尿铜增加,正常值200~500mg/L,<80mg/L高度提示诊断;患者24小时尿排铜量10(正常〈100pg)。肝肾功能异常可见血清总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肾脏损害可见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及蛋白尿等。6) 脑MRI检查可见豆状核(尤其壳核)、尾状核T2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和混杂信号。7) 基因诊断:对临床可疑的患者,但家系中无先证者,应检测基因突变。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