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高中18个文言虚词怎么进行判断分辨

首页

高中18个文言虚词怎么进行判断分辨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2-18 01:26:37
  •   要熟悉分辨它们,首先要明确掌握它们可能的意思,再根据上下文分析在此处的意思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之
    1 .而,é 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3)动词,如,如同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2 .乎,h 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2)介词。
      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 ”“自己(的) ”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 ( )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 )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 .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 ) .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 ) ..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 .然,r á 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 )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 .——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
    然,诚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 ( )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促织》( ) ——“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 ”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 ( ) ..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 ——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 .. ——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 ) .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 ..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7.为,读音一:wéi
    (1)动词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 ——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为“治理” “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 .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来的威势所胁迫!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 .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 ) .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自己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 )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 .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今以后替父亲去从军。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 ) .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 . ——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 “呢”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Eg1。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可以远看却不能轻慢戏耍它啊。
    Eg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齐桓晋文之事》 ——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Eg3。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办法,才招致祸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答疑难,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就不从师学习。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 . ——那曲折盘结的,环绕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涡。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 ——所以我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 ——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肴之战》( )——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一带,我在这里收拾你们的尸骨。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不用作战就是对方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负了朝廷,下恐怕对不起我的老师。
    ③表示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怕死了吗?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 ) .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 “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 .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 . ——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 .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的地方) ,那么到那 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 . ——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诸侯因为公子有才能,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国。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 .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3)副词,通“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 ——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4)复音虚词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eg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Eg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浅薄。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Eg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Eg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 .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肴之战》(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发觉他们)已经装好车辆,磨锋利了武器,喂饱了战马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 . ——你太不聪明了啊!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随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 . ——我曾经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内用功学习的收获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 . ——施恩于人,就要考虑不要因为私心喜爱而错误的奖赏。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 . ——敬酒过后, (你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刺死刘邦。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 ( ) . ——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 “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 ) .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见到了它。 (3)副词
    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到饥荒。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 .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几案。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 ) .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
    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 ) .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5)名词,机会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13.于,yú 介词
    (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 ) .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 ) . ——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法从哪里想出来。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 . ——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 ) . ——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成传世的大业。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 . ——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去向孙权将军求救。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孔子说,残酷的政治压迫比老虎还要凶猛。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 ) . ——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 ) .. ——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
    Eg1。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
    Eg2。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肴之战》 ( ) .. ——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晋国从此才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14.与,yǔ
    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 ) .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一起受雇佣耕田。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 ( ) . ——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
    (3)通“欤” ,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 yú
    求,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4)动词
    ①给与
    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 ) . ——我拿了……一双玉杯,想要送给亚父。
    结交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 . ——失去所结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赞同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屈原列传》( ) ——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动(其中的内容) ,屈原不同意。
    参加,参与,此时读 yù
    蹇叔之子与师。《肴之战》(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在这支队伍中。
    15.哉,zāi 语气词
    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为学》 ——人要是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燕雀哪里懂得鸿鹄的志向啊!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古时候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和这两种表现不一样,为什么呢?
    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积累已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16.则,zé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 ) .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在石头上去磨,就能使它更锋利。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 ) . ——如果竭诚待人,那么即使吴越一样的仇敌也能团结为一体;如果傲视他人,那么就算是至亲骨肉也会成为陌生的路人。
      
    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
    17.者,zhě 助词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 ”
    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与“若”“似”“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
    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18.之,zhī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得”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动词,往,到……去。
      

    蔡***

    2019-02-18 01:26:37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