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古代称呼的那点事

首页

关于古代称呼的那点事

中国古代相互称呼或者称呼其他人是咋样的?能分几类呀?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02 01:24:42
  •   中国人的传统是对对方或他人的称呼上就是一个大的讲究,通常有“尊称”和“敬称”之分,对自己则使用“谦称”。 
    如:
    1、古代旧时使用尊称、谦称简介:
    君:尊称对方是才德出众的人。
    君子:(1)同“君”。
      (2)妇女对丈夫的尊称。
    明公:对位高权重的人的敬称。
    老:对年岁大的人的尊称。
    父老: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也作为对一般老者的尊称。
    丈:尊称长者,也作平辈人之间以及长辈对晚辈的尊称。
      
    长者:尊称父兄、长兄,以有显贵和德行高尚的人。
    先辈:(1)封建时代科举时同时考中进士的人互相尊称为先辈。(2)对年长者的尊称。(3)对京官的尊称。
    先达:对前辈的尊称。
    方家: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
      
    老夫子:对老师或年长博学的人的尊称。
    足下:犹如先生。对人的尊称。
    阁下:不论尊卑,皆可尊称对方阁下。
    老师父:对僧侣的尊称。
    老太太: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师傅:本指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或传授技艺的人,今也作对一般人的敬称。
    同志:古人用称志同道合的人,今指为共同的理想、同一目标奋斗的人,并引申为对一般人的通称。
    姑娘:对年轻女子的通称。
      
    鄙人:鄙陋之人。谦称自己。
    小生:旧时士子对自己的谦称。
    小子:本指学生、晚辈、后作自谦之称。
    小可:自谦之称。
    学生:明清时读书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
      又称后学。
    同学生:旧时同官之间自谦之称。同官,又称侍生、侍第、晚学生、晚侍生、晚辈。
    小人:臣下、百姓的自谦之称。又;对人的蔑称。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2、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要用自称、对称、他称:
    例如,联:古人皆自称为联,后为皇帝自称。
      
    我:自称。台、吾、余、印均为自称。
    咱:俗称自己。
    其他自称还有:我等、我辈。
    你:称对方,也称为侬。(侬又作自称)。
    而:你称对方等。。。
      。。。。 一、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敬所用的词叫“敬辞”。
    可以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
      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
      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
      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母亲称:念慈。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当然现代人见到的这些“称谓”大多只出现在“文言文”中或一些特定的场合,在现代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出现,许多“称谓”都逐渐消失,被我们遗忘了,特别是年轻一代。
      但是在“结婚,嫁女,生日,生子,开业,祭奠等”喜庆之事时,写“请柬”或“公祭文”必须要用到它们,在喜庆或正式场合人与人之间互相称呼都会用到“尊称”和“敬称”。

    C***

    2018-11-02 01:24: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