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篇文章其实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你认为文题能表现这种快乐吗?

首页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篇文章其实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你认为文题能表现这种快乐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10-01 04:29:27
  •   百味教研,百味课堂——六年组《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反思 
    一、设计理念
    我们六年组教研主题是“品味特色,借鉴迁移,促进读写的有机结合”,承担的是对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的研究。针对六年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采用以明确自学目标,围绕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做批注,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篇文章的亮点之处,就是作者的语言清新、自由,突出了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为此,我们确定要品味的那个“亮点”是童年快乐、自由,语言清新、自由。围绕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这个亮点。在此基础上,借鉴迁移到写作,模仿作者清新、自由的语言,将课文中野炊时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二、设计思路
    首先,我们为学生明确亮点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2、模仿作者清新自由的写作风格,写片段。
    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抛给学生一个大问题:作者童年生活是怎样的?你是从哪指导的。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做批注。完成自学任务。
    然后,围绕这个大问题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发挥教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交流环节主要分两个层次:
    (一)小组内交流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互助,才能取得小组的整体进步。
      因此,提出具体合作交流批注的方法:确定一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批注,并做补充。重点关注1、2号同学。
    (二)全班交流
    主要围绕这个大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批注自由交流,教师在适当时候做点拨和引领。
      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并把这种感觉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感受作者清新自由的语言风格。
    三、一课多研,受益无穷
    一讲由胡彦老师承担。胡彦老师重点明确了小组合作时的分工,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自由交流。
      课后,胡彦老师的感受是,这节课学生们比平时发言要踊跃,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有话题可说,教师喜欢整堂课由一个大问题统领的教学模式。这令我们感到欣慰,毕竟迈出的第一步方向是对的。但是,第一讲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在时间的控制上,还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师对文本的领会还需做到心中有数,文本中需要品味的点,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哪个点需要展开来交流,哪个点需要训练什么,哪些点不需要教师的赘述,等等,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让学生自由交流批注,但是教师的教也正体现在这其中,要做到收放有致,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本节课学生发言的比较松散,导致占用了后面练笔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写片段,便到下课时间,对练笔的指导也就没有时间了。
    二讲由王威老师承担。
      王威老师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克服了上述问题,这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避免了拖沓,给后面的小练笔,留有了一定的时间。而且对练笔的指导也比较充分,有意识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想象自由,说的充分,为此写出来的片段比较详细生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理想。
      只是存在一点问题:教师对文本的把握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面对学生话题散乱,教师应及时地将学生的话题拉回来,避免课堂上出现跑题的现象。另外,如此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不朗读实为可惜。语文课堂上,还需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三讲由我来担任。
      我在前面两节课的基础上,我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控制是难点,在短短的30分钟内,既要品味透,还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位,实为难题。因此,我从自身上下功夫,注重了对文本的挖掘,力求做到心中有教材。首先,对文本中的几个品味的点做了详细的预设,学生可能会品味到什么程度,哪个点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深入,哪个点需要用朗读来品味,哪个点需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哪个点用的力度要大些,哪个点用的时间要少些,哪些地方只需要一带而过,等等,都做了详细的预设,争取把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课堂上,我尽量让自己的快节奏,带动学生的课堂节奏,让学生在快节奏,在教师创设的和谐的氛围中紧紧围绕问题交流,每当学生领会到位时,便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当学生领会不到位时,教师马上引导,直抵主旨。这样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终于成功的将时间控制在了30分钟内。
      在小练笔的指导上,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注重了写作顺序的指导。本节课,合理地分配了时间。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在交流的工程中,还是会忽略潜能生,导致发言面不广。
    通过本次组内教学研讨,我们三位老师都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通过组内的合作研究,同学段教师的交流研讨,领导们的认可与指点,我们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困扰——尝试——改进——提升——快乐的过程。不单单是收获了一节成功的阅读课,收获的更多的是备课的方法,讲课的精益求精,和更高更有实效的教学理念。我们在研究中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进步,感受到了成功。
      

    梁***

    2017-10-01 04:29:27

  • 2017-10-01 04:29:27
  • 应该应该不能的事情

    麥***

    2017-10-01 04:29:27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