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谁先提出来的?

首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谁先提出来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1-07 22:00:47
      赵登禹1898年出生在山东荷泽一个农民家庭里。少时即体格魁梧,膂力过人。他弱冠从军,投冯玉祥将军麾下。后属闻名的第二十九军,赵担任三十七师一○九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人民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打倒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去的国土。
      二十九军官兵积极响应,表示要誓死保卫祖国,克尽军人天职。一○九旅官兵排演了抗日救国的戏剧,并邀请东北流亡学生到部队作报告。会上,赵登禹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为题,号召全旅效命疆场,用生命保卫祖国。全旅五千健儿个个情绪高涨,高呼口号,表示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1933年初,第二十九军驻防张家口,要求开赴东北抗日,后奉命在河北三河、蓟县一带集结。东北半壁沦陷后,日军进攻山海关,二十九军奉命向长城一线前进。赵登禹率一○九旅由蓟县出发为先遣部队。到遵化县即发现东北军万福麟部队已由长城口外溃退下来。
      一○九旅二一七团乃奉命抢占喜峰口两翼长城一线,与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展开激烈的遭遇战。日军当时乘胜长驱直入,以炮空联合的炽盛火力,疯狂地争夺长城山岭一线。日军利用北面一段较为平坦的地形,不顾死活地向我阵地连续冲锋。双方展开猛烈的近战,多次近身肉搏。
      赵部平时训练有素,拼刺刀尤是特长。日军不利,迭次被歼于阵前,且伤亡甚众,最后迫退一千公尺,两军相持一夜。   第二天拂晓,敌寇先以三架飞机轰炸,复又集中炮火摧毁我军工事。赵登禹率领官兵再次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战况至为惨烈。赵部很多连、营级干部均在此役中牺牲,赵登禹自己也腿部中弹负伤。
      延至下午三时,敌势稍煞,赵登禹立即在阵地上召集营级干部会议,提出夜间袭敌的方案。   会后,喜峰口正面防地由一一○旅接替。赵登禹则率一○九旅利用夜间将主力由潘家口、蓝旗等地绕至敌后,袭敌炮兵阵地。当夜8时,赵登禹扶杖在前,率全旅两千人,沿滦河岸衔枚疾走,间闻脚下寒冰嚓嚓有声。
      渡过滦河桥后,先头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复点燃火堆为号。我军如神兵天降,直扑敌营。大刀挥出,敌酋炮兵大佐尚在睡梦之中,就已经身首异处了。被袭敌军仓皇应战,浑然不知枪弹从何飞来,乱作一团。此役破坏了日军一个野炮营,毙敌300,我军亦有200伤亡。   完成夜袭任务后,赵登禹以一部在潘家口长城一线布防,与敌对峙,一部在后方休整。
      从此日军不敢越喜峰口一步。喜峰口一役,日寇遭受重创,其原定军事计划,亦被打乱。只好从外交上迫使国民党政府先后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二十九军离开长城一线,开赴河北石家庄、正定、获鹿、井陉一带。至此,长城抗日战役,告一段落。   1933年秋,二十九军入察,宋哲元军长为察省主席。
      赵登禹擢升为一三二师师长,驻张北县。赵令二一七团向独石口、沽原进军,驱逐伪蒙李守信的骑兵部队,并驻守该地。当时日军把察哈尔省视为囊中之物,经常派特务窜扰此一带,制造所谓“第一次、第二次张北事件”和“第二次热河事件”等,无理挑衅。二十九军为此更增义愤,杀敌报国之心更加坚决。
         1936年,二十九军驻平津一带。宋哲元为表示全军的抗日立场,曾邀请平、津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代表,到南苑机场参观二十九军阅兵。北大校长刘哲、东北流亡在北平的高级军政人员、各国使节,日本顾问等均应邀参加。首先由赵登禹所辖一三二师曾参加喜峰口战役的二一七团表演了劈刀、刺枪和拳击三项技术。
      接着宋哲元讲话,大意是南京有飞机、大炮、坦克,北平只有一辆装甲车。我的主张:第一是坚决服从中央命令;第二是“一头碰在南墙上不回头!”他连声高呼三次,全军万余人,一齐奋臂高呼:“一头碰在南墙上不回头!”呼声响彻云霄。日军顾问和外国使节不解其意,但全体官兵和到会的中国人士,都深知其义,现场悲壮的情景十分感人,这次阅兵表达了二十九军的抗日决心,只等中央一声令下了。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宋哲元通电全国,“卢沟桥是二十九军的坟墓,誓死保卫祖国!”当时,华北除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外,还有华北地区的保安部队,东北军的万福麟、冯占海的部队和山西军的一部,总兵力约有十五万三千人。
      日军正在运输行军过程中。日本陆海空军的作战计划是集结平、津兵力,进攻二十九军,尔后进攻华中。他们与国民党政府外交谈判,拖延时间,大量集中兵力到廊坊、通州、丰台等地。到7月20日,日军向二十九军驻军防地发动进攻。当时,南苑驻军有二十九军卫旅孙玉国和正在集训的平津爱国学生军训团,骑兵第九师和二十九军军部及各师留守办公人员,由副军长佟麟阁负责指挥。
      宋哲元令赵登禹到南苑统一指挥,各部立即应战,并急电驻河间、南宫、大名等地的一三二师部队星夜急行军至南苑集结,包围日军以歼灭之。7月27日,团河失守;28日上午,日军飞机三架狂炸南苑营房,俯冲扫射;敌炮二十余门,集中向南苑机场轰击。赵登禹亲率卫士三十余人,指挥卫队旅和军训团队反复冲杀,与对面的敌寇进行决死的战斗。
      一时机场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双方伤亡都很大。在大红门一带,赵重整部队奋勇向前争夺阵地。日军机枪架在公路两侧,以猛烈的火力,封锁了附近通道。赵登禹在率部经过大红门时,被敌弹穿胸,当场壮烈殉国。   赵登禹将军与其他阵亡将士的忠骸,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大红门迁葬于卢沟桥畔,英雄长眠于此,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卢沟桥是二十九军的坟墓”这句带血的誓言。
       。

    持***

    2005-11-07 22:00:47

其他答案

    2005-11-08 07:18:26
  • 宋哲元

    律***

    2005-11-08 07:18:26

  • 2005-11-08 00:05:52
  • 同意第一者答案

    孤***

    2005-11-08 00:05:52

  • 2005-11-07 22:10:07
  • 29军军长宋哲元
    1931年‘9·18事变’中,日军兵不血刃占据了沈阳,此后的日子里,如入无人之境地占领了东北。1933年3月,日军攻占了长城的喜峰口,29军奉命阻击。”
    当时的29军军长宋哲元为了鼓舞士气,写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手令,传达到全军。“日军因胜而骄,夜间都架起枪来,脱光了衣服睡大觉,29军探明了情况,组织大刀队夜袭。由当地老乡做向导,大刀队很顺利地处理了执勤兵,进了屋子砍杀日军,日军多跪地求饶,他们很迷信啊,认为砍了头升不了天,所以此后日军的脖子上都戴了橡皮箍。”
    “这是‘9·18’以来国军首次打败日军。”这一仗使29军名声大振,南洋华侨、港澳同胞踊跃回国参加29军,至1935年分批到达北平的有100多人,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也因此战谱写出来并开始广泛传唱。
    

    m***

    2005-11-07 22:10:07

  • 2005-11-07 22:01:54
  •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3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昵***

    2005-11-07 22:01: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