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

首页

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

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5-27 09:35:18
  •   荣成三十六中张红云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有效备课的出发点,也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前提。它如同一支指挥棒,让学生明确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目标的制定放在指导教学的高度去对待。
      有关学习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流于形式。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初期,很多老师把学习目标视为一种不得不有的摆设,目标的确立只是照搬教参,流于形式,而缺少自己的思考,导致确立的学习目标与实际的教学行为脱节,起不到导向作用。
      我们认为目标的制定一要研究课标,明确国家课程标准有关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二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三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给学习目标的达成找到一个可依托的载体。
      二、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指向错误。在生命化课堂中,发给学生的导学提纲是面对学生的,其中呈现的学习目标也是展示给学生看的。由于教学目标是检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达到要求,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所以其行为主体,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把教师行为目标与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混为一谈,如“培养学生……”“教给学生……”,是谁“培养学生”?是谁“教给学生”?很明显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出现指向错误。三、目标的制定要可观察可检测,避免过于空泛。教学中,许多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具体,过于空泛,如“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教师几乎无法观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所以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空泛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而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例如,在进行《压强》一课教学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理解压强的概念”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自己对压强的概念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学生往往难以明确,不好验证。
      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会用比值定义法给压强下定义,知道压强公式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学生就比较容易确认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四、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太多太杂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展示给学生的学习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界限、机械区分,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往往是十条以上的学习目标,这样不可避免的造成:一方面不利于突出重难点,不利于检测当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时我们有必要对三维学习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中,一教师确立了这样一条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这实际上是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两维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再如,在学习《质量及其测量》一课的教学时,“通过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体会同学之间的合作乐趣”,这一个目标则是过程、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
      这比把三者割裂开来,显得更简洁,更具体,指令性更强。五、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星级分层,避免一把尺子前面我们谈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要从学情出发,但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一把尺子量下去,无疑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所以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最好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体现层次性。如在《物体的颜色》一课中,我们可以把光的三原色及其混合做为一星级目标,要求所有学生均要达到,而对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色原理,我们可从学生的经验水平出发,确定为二星级目标,仅要求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课后探究了解。
      这样即避免了对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干扰,又增添了有美术基础的学生的自豪感以及探究热情。另外,正因为生命化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因此在师生课堂双边活动中,常出现偏离原来教学目标的情形。此时,教师把从实际出发,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习目标的出示要灵活实效,避免呆板单一展示学习目标的形式与时机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教学的实效性出发,灵活机动,避免呆板单一。在教学中,若教学内容较少、较简单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课前出示目标,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重点突出,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的放失。
      当我们目标内容过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选择分散出示,用语言在讲课过程中将其表述出来,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完成掌握任务的喜悦,亦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预习后自己总结提出,以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或者是课后总结示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同时,总结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
      

    z***

    2017-05-27 09:35:1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