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你对中国的电影观众缺少对艺术电影的审美需求有何看法?

首页

你对中国的电影观众缺少对艺术电影的审美需求有何看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3-10 16:21:56
      产业化往前推进,可锻炼出人与影像的感觉,恰恰当时是以姜文为代表的一批导演;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是贾樟柯,他的汾阳“三部曲”是又一块界碑,是用纪实形态来挖掘城乡交叉地带小人物的命运;而到“艺玛公司”扶植的中戏“三剑客”,张杨、施润玖、金琛,就开始比较注重新潮的文化时尚,成功地实践了相当聪明的市场化与个性化的“双重书写”。
      电影学院的新人一般是迷于造型感,强化视觉的营造和画面冲击力,但在讲好故事上则是个弱项,结构有缺陷。而“中戏”就训练这个,他们作品的结构结结实实,富于戏剧性张力。如《爱情麻辣烫》、《美丽新世界》、《网络时代的爱情》、《洗澡》等,都是商业化的片子,但却又透示着一些艺术个性化的东西。
      他们当时走市场的创意是:“健康、好看”,四个字定位,竖起了另一块界石。与此同步,又出了《苏州河》和《十七岁的单车》,首先认同观众、认同市场,再也不去拍那种只为电影节获奖而观众不爱看(或看不到)的片子了,他们都在调整自我,《苏》是一部浪漫奇情片,周迅一人演两个姑娘,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双面薇尼罗卡》有描红的味道,但又有个人化的东西,学了好莱坞的结构技巧,《十七岁》也好看。
      而路学长做了第四块界石,荒诞幽默,平实的叙事,朴素到极致,是原生形态的现实感,但怎么提升的呢,是荒诞、象征,不给前景不给承诺啊,是这些东西垫起来的。在审美凝聚现实、提炼生活的能力上趋于大度和成熟了,以前人们曾议论怎么“第六代”老没见长大,题材狭窄并往往雷同,而这次的《卡拉是条狗》就在艺术的原创性上独具一格、绝不雷同,不妨说它标志着“路学长们”真的长大成人了,他们并以这一代人独有的人文亮色,为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行进贡献出了自己的光与热。
       。

    1***

    2006-03-10 16:21:56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电影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