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首页

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3-31 17:33:41
      “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潇洒自得,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
      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词换头之后,转入写雨后的景色与感受。早春三月,寒风料峭,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人变得更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
      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词人回想起刚才所经历的风雨萧瑟,只是淡然一笑,“也无风雨也无情”正表明了他那种随缘自得的宁静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此词之妙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也无风雨也无情”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乃至惠州和最困难的儋州时期。
      他虽然每每都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

    z***

    2006-03-31 17:33:41

其他答案

    2006-03-26 22:35:34
  •   苏轼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明] 此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时。通过途中遇雨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作者谪后时,胸襟开朗,性格旷达,心绪闲适。   上片写途中遇雨,却处之泰然。首句点出遇雨,“莫听”一词表现了毫不介意的心情。“何妨”句表现雨中处之泰然,不仅“吟啸”,而且“徐行”,若无其事的情态可掬。
      “竹杖”句中的“轻”字语意双关,既写行路的轻松,也有心情的轻快。“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一语双关,既说自己向来在风雨中泰然处之,也说在坎坷的仕途上同样处之泰然,显示了开朗的胸襟和旷达的性格。   下片首两句词意略转。“微冷”之感流露出作者因遭遇不幸心中泛起的一缕不乐情绪,但马上又被那旷达的性格所排遣--“山头斜照却相迎”,美好的前景在迎接我呵!一个“迎”字扫除了胸中刹那间的不快,迎来了乐观的精神。
      
      结尾三句写归去的情景,无睹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却有一番感触自然界之风风雨雨,早已见习惯;而仕途中风雨袭来,却很难料定。然而,遭受风吹雨打的人却更是盼望着晴天。      这首词写得风趣、幽默,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志是和谐的,它使我们在谈笑中受到启发,在机智诙谐中得到美感。

    洁***

    2006-03-26 22:35:34

  • 2006-03-26 18:01:39
  •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这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事发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一首词,词前有一小序,交待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但细读此词,发觉苏轼绝非只是描写遇雨的实感,而是借遇雨、不惧雨、从容待雨的过程描写表现了自己对待人生“风雨”的从容态度与豁达风神。 “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潇洒自得,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
      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词换头之后,转入写雨后的景色与感受。早春三月,寒风料峭,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人变得更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
      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词人回想起刚才所经历的风雨萧瑟,只是淡然一笑,“也无风雨也无情”正表明了他那种随缘自得的宁静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此词之妙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也无风雨也无情”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乃至惠州和最困难的儋州时期。
      他虽然每每都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

    淡***

    2006-03-26 18:01:39

  • 2006-03-26 17:31:23
  •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处境险恶,生活穷困,但他仍很坦然乐观,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来对待坎坷不平的遭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首词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蚱***

    2006-03-26 17:31:2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