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谁能帮我找一下上古帝王们的资料?

首页

有谁能帮我找一下上古帝王们的资料?

如:黄帝,即帝鸿,号轩辕氏,有土德之瑞,少典之子.....总之越详细越好!
最好加上资料出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09 15:09:57
      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黄帝者,①少典之子,②姓公孙,名曰轩辕。 ③生而神灵,弱而能言,④幼而徇齐,⑤长而敦敏,成而聪明。⑥ 
    注①集解徐广曰:“号有熊。”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亦号轩辕氏。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亭亭在牟阴。 注②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
      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闲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
      谯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骑常侍征,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着古史考之说也。皇甫谧字士安,晋人,号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纪也。 注③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注④索隐弱谓幼弱时也。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言,所以为神异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正义言神异也。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书云“人惟万物之灵”,故谓之神灵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墨子‘年踰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骃案:徇,疾;齐,速也。
      言圣德幼而疾速也。索隐斯文未是。今案:徇,齐,皆德也。 书曰“聪明齐圣”,左传曰“子虽齐圣”,谓圣德齐肃也。又案:孔子家语及大戴礼并作“?逼搿保槐咀鳌盎燮搿薄?保郏灾且病L饭纱蟠骼穸思停癖宋奈拮鳌搬摺闭摺J芳蔷杀疽嘤凶鳌翱F搿薄8枪抛旨俳琛搬摺蔽翱!保#钜玻逡嗖⑼ā6拧捌搿薄八佟本阊滴病I惺榇蟠弧岸辔哦敫薄? 郑注云“齐,疾也”。
      今裴氏注云徇亦训疾,未见所出。或当读“徇”为“迅”,迅于尔雅与齐俱训疾,则迅浚虽异字,而音同也。又尔雅曰“宣,徇,遍也。 浚,通也”。是“遍”之与“通”义亦相近。言黄帝幼而才智周?,且辩给也。 故墨子亦云“年踰五十,则聪明心虑不徇通矣”。
      俗本作“十五”,非是。案:谓年老踰五十不聪明,何得云“十五”? 注⑥正义成谓二十冠,成人也。聪明,闻见明辩也。此以上至“轩辕”,皆大戴礼文。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②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③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④治五气,⑤?五种,⑥抚万民,度四方,⑦教熊罴貔貅?虎,⑧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⑨三战,然后得其志。⑩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⑾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⑿遂禽杀蚩尤。
      ⒀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⒁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索隐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谓“参卢”,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
      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
      *(曰)**[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注②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训直,以征诸侯之不直者。 注③集解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瓒曰:“孔子三朝纪曰‘蚩尤,庶人之贪者’。” 索隐案:此纪云“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则蚩尤非为天子也。
       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刘向别录云“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故曰三朝。凡七篇,并入大戴记”。今此注见用兵篇也。正义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孔安国曰 “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注④正义振,整也。 注⑤集解王肃曰:“五行之气。”索隐谓春甲乙木气,夏丙丁火气之属,是五气也。 注⑥集解骃案:?,树也。诗云“?之荏菽”。周礼曰“?b宜五种”。
      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索隐艺,种也,树也。五种即五谷也,音朱用反。此注所引见诗大雅生民之篇。尔雅云“荏菽,戎菽”也,郭璞曰“今之胡豆”,郑氏曰“豆之大者”是也。正义?音鱼曳反。种音肿。 注⑦集解王肃曰:“度四方而安抚之。”正义度音徒洛反。
       注⑧索隐书云“如虎如貔”,尔雅云“貔,白狐”,礼曰“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是也。尔雅又曰“??似狸”。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周礼有服不氏,掌教扰猛兽。即古服牛乘马,亦其类也。正义熊音雄。罴音碑。膍音毗。貅音休。 ?音丑于反。罴如熊,黄白色。
      郭璞云:“貔,执夷,虎属也。”案: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正义阪音白板反。 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
      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案: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 注⑩正义谓黄帝克炎帝之后。 注⑾正义言蚩尤不用黄帝之命也。 注⑿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隐或作 “浊鹿”,古今字异耳。
      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 注⒀集解皇览曰:“蚩尤?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 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注“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日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 注⒁正义平服者即去之。 注⒂集解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
      字盖当音?,陂者旁其边之谓也。 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信道也。徐广音?,恐稍纡也。 东至于海,登丸山,①及岱宗。②西至于空桐,③登鸡头。④南至于江,登熊、湘。 ⑤北逐荤粥,⑥合符釜山,⑦而邑于涿鹿之阿。
      ⑧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⑨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⑩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⑾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⑿获宝鼎,迎日推筴。⒀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⒁以治民。顺天地之纪,⒂幽明之占,⒃死生之说,⒄存亡之难。⒅时播百谷草木,⒆淳化鸟兽虫蛾,(20)旁罗日月星辰水波(21)土石金玉,(22)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23)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24) 注①集解徐广曰:“丸,一作‘凡’。”骃案:地理志曰丸山在郎邪朱虚县。 索隐注“丸,一作‘凡’”,凡音扶严反。正义丸音桓。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丸音纨。
      守节案:地志唯有凡山,盖凡山丸山是一山耳。诸处字误,或“丸”或“凡”也。汉书郊祀志云“禅丸山”,颜师古云“在朱虚”,亦与括地志相合,明丸山是也。 注②正义泰山,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也。 注③集解应劭曰:“山名。”韦昭曰:“在陇右。
      ” 注④索隐山名也。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正义括地志云: “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
      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案:二处崆峒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 注⑤集解封禅书曰:“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 正义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
      湘山一名?山,在岳州巴陵南十八里也。” 注⑥集解匈奴传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索隐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正义荤音熏。粥音育。 注⑦索隐合诸侯符契圭瑞,而朝之于釜山,犹禹会诸侯于涂山然也。
      又案: 郭子横洞冥记称东方朔云“东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如尧时有赤云之祥之类。盖黄帝黄云之瑞,故曰“合符应于釜山”也。正义括地志云: “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 注⑧正义广平曰阿。涿鹿,山名,已见上。
      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 注⑨正义环绕军兵为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象。 注⑩集解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张晏曰:“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
      ” 注⑾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若周邵分陕也。 注⑿集解徐广曰:“多,一作‘朋’。”索隐与音羊汝反。与犹许也。言万国和同,而鬼神山川封禅祭祀之事,自古以来帝皇之中,推许黄帝以为多。多犹大也。 注⒀集解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
      ”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于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蓍以推筭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正义筴音策。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 注⒁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
      ”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 大鸿,见封禅书。正义举,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髃。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
       驱羊数万髃,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着占梦经十一卷。” 艺文志云:“风后兵法十三篇,图二卷,孤虚二十卷,力牧兵法十五篇。”郑玄云: “风后,黄帝之三公也。
      ”案:黄帝仰天地置列侯?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也。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 死葬雍,故鸿?是”。艺文志云“鬼容区兵法三篇”也。 注⒂正义言黄帝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也。 注⒃正义幽,阴;明,阳也。
      占,数也。言阴阳五行,黄帝占数而知之。 此文见大戴礼。 注⒄集解徐广曰:“一云‘幽明之数,合死生之说’。”正义说谓仪制也。 民之生死。此谓作仪制礼则之说。 注⒅索隐存亡犹安危也。易曰“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是也。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
      又上文有“死生之说”,故此云“存亡之难”,所以韩非着书有说林、说难也。正义难音乃惮反。存亡犹生死也。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注⒆集解王肃曰:“时,是也。”索隐为一句。正义言顺四时之所宜而布种百谷草木也。
       注(20)索隐为一句。蛾音牛绮反。一作“豸”。*(豸)*言淳化广被及之。正义蛾音鱼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蚁,蚍蜉也。尔雅曰:“有足曰虫,无足曰豸。” 注(21)集解徐广曰:“一作‘沃’。” 注(22)索隐旁,非一方。罗,广布也。
      今案:大戴礼作“历离”。离即罗也。 言帝德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谓日月扬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广被也。正义旁罗犹遍布也。日月,阴阳时节也。星,二十八宿也。 辰,日月所会也。水波,澜漪也。言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
       注(23)正义节,时节也。水,陂障决泄也。火,山野禁放也。材,木也。物,事也。言黄帝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大戴礼云“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 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 注(24)索隐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螾见”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螾音引。正义螾音以刃反。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① 注①索隐旧解破四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案: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衣是也。
      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称青阳与苍林,盖国语文误,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喾祖本与黄帝同姬姓。其国语上文青阳,即是少昊金天氏为己姓者耳。既理在不疑,无烦破四为三。
       黄帝居轩辕之丘,①而娶于西陵之女,②是为嫘祖。③嫘祖为黄帝正妃,④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⑤青阳降居江水;⑥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⑦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焉。⑧黄帝崩,⑨葬桥山。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张晏曰:“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 注②正义西陵,国名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祖,一作‘俎’。嫘,力追反。”索隐一曰雷祖,音力堆反。
      正义一作“?”。 注④索隐案: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 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案:国语夷鼓、苍林是二人。又案:汉书古今人表彤鱼氏生夷鼓,嫫母生苍林,不得如谧所说。
      太史公乃据大戴礼,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皇甫谧以青阳为少昊,乃方雷氏所生,是其所见异也。 注⑤索隐玄嚣,帝喾之祖。案: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今此纪下云 “玄嚣不得在帝位”,则太史公意青阳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
      谓二人皆黄帝子,并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误以玄嚣青阳为一人耳。宋衷又云: “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五帝不数之也。” 注⑥正义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 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
      ” 注⑦索隐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出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南过邛都,又东北至朱提县为卢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 注⑧正义华阳国志及十三州志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
      黄帝为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女枢。”河图云:“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首戴干戈,有德文也。” 注⑨集解皇甫谧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索隐案:大戴礼“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 ‘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
      ’”则士安之说略可凭矣。正义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髃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 注⑩集解皇览曰:“黄帝?在上郡桥山。”索隐地理志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也。正义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
      ”案:阳周,隋改为罗川。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 帝颛顼高阳者,①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 ②载时③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④治气⑤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⑥南至于交址,⑦西至于流沙,⑧东至于蟠木。
      ⑨动静之物,⑩大小之神,⑾日月所照,莫不砥属。⑿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索隐宋衷云:“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 注②索隐言能养材物以任地。大戴礼作“养财”。 注③索隐载,行也。
      言行四时以象天。大戴礼作“履时以象天”。履亦践而行也。 注④索隐鬼神聪明正直,当尽心敬事,因制尊卑之义,故礼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 是也。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也,故己依冯之??义也。??,古制字。 注⑤索隐谓理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人也。
       注⑥正义幽州也。 注⑦正义址音止,交州也。 注⑧集解地理志曰流沙在张掖居延县。正义济,渡也。括地志云:“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 注⑨集解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 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
      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注⑩正义动物谓鸟兽之类,静物谓草木之类。 注⑾正义大谓五岳﹑四渎,小谓丘陵坟衍。 注⑿集解王肃曰:“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索隐依王肃音止蜀,据大戴礼作“砥砺”也。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①颛顼崩,②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注①索隐系本作“穷系”。宋衷云:“一云穷系,谥也。”正义帝舜之高祖也。 注②集解皇甫谧曰:“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皇览曰:“颛顼?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
      ”索隐皇甫谧云:“据左氏,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又山海经曰:“颛顼葬鲋鱼山之阳,九嫔葬其阴。” 帝喾高辛者,①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②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③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注①集解张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
      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 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索隐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皇甫谧云:“帝喾名□也。”正义帝王纪云:“?聊肝尬叛伞!? 注②正义蟜音居兆反。本作“桥”,音同。又巨遥反。
      帝尧之祖也。 注③集解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①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②明鬼神而敬事之。
      ③其色郁郁,其德嶷嶷。④其动也时,其服也士。⑤帝喾溉执中而?天下,⑥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⑦ 注①正义帝王纪云:“帝?粮咝粒找病F淠干渖褚欤匝云涿会Аv饿秤惺サ拢晔宥趄х铮俏唬假瘢匀耸录凸僖病!? 注②正义言作历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迎之,过而送之,上“迎日推策”是也。
       注③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言明识鬼而敬事也。 注④索隐郁郁犹穆穆也。嶷嶷,德高也。今案:大戴礼“郁”作“神”,“嶷”作 “俟”。 注⑤索隐举动应天时,衣服服士服,言其公且廉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古‘既’字作水旁。
      ‘?’字一作‘尹’。”索隐即尚书“允执厥中”是也。正义溉音既。言帝?林蚊瘢羲裙啵降榷粗姓?于天下也。 注⑦正义以上大戴文也 帝喾娶陈锋氏女,①生放勋。②娶?埚な吓俊"鄣坂繁溃芏看ⅰ5壑苛ⅲ簧?(崩)*,⑤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注①索隐锋音?0福合当咀鳌俺论菏稀薄;矢自啤俺路媸吓磺於肌薄G於迹病U宸嬉?S肿鳌胺帷薄5弁跫驮啤暗?劣兴腻菲渥咏杂刑煜隆? 元妃有邰氏女,曰姜??,生后稷。次妃有?皇吓患虻遥酰五路崾吓磺於迹叛4五?埚な吓怀R牵壑俊币病? 注②正义放音方往反。
      勋亦作“勋”,音许云反。言尧能放上代之功,故曰放勋。谥尧。姓伊祁氏。帝王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生尧。” 注③索隐案:皇甫谧云“女名常宜”也。正义?郏阈敕础vぃ弦品础? 注④集解皇甫谧曰:“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皇览曰:“帝喾?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 注⑤索隐古本作“不着”,音张虑反。俗本作“不善”。不善谓微弱,不着犹不着明。卫宏云:“挚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位焉。”正义帝王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 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髃臣造唐而致禅。
      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今定州唐县也。 帝尧者,①放勋。②其仁如天,③其知如神。④就之如日,⑤望之如云。⑥富而不骄,贵而不舒。⑦黄收纯衣,⑧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⑨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⑩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注①集解谥法曰:“翼善传圣曰尧。
      ”索隐尧,谥也。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正义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
      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号陶唐。”皇甫谧曰:“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注③索隐如天之函养也。 注④索隐如神之微妙也。
       注⑤索隐如日之照临,人咸依就之,若葵藿倾心以向日也。 注⑥索隐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谷之仰膏雨也。 注⑦索隐舒犹慢也。大戴礼作“不豫”。 注⑧集解徐广曰:“纯,一作‘□’。”骃案:太古冠冕图云“夏名冕曰收”。
       礼记曰“野夫黄冠”。郑玄曰“纯衣,士之祭服”。索隐收,冕名。其色黄,故曰黄收,象古质素也。纯,读曰缁。 注⑨集解徐广曰:“驯,古训字。”索隐史记“驯”字徐广皆读曰训。训,顺也。言圣德能顺人也。案:尚书作“俊德”,孔安国云“能明用俊德之士”,与此文意别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下云‘便程东作’,然则训平为便也。”骃案:尚书并作“平” 字。孔安国曰“百姓,百官”。郑玄曰“百姓,髃臣之父子兄弟”。索隐古文尚书作 “平”,此文盖读“平”为浦耕反。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 “平”字亦作“便”,音婢缘反。
      便则训辩,遂为辩章。邹诞生本亦同也。 。

    2006-04-09 15:09:57

其他答案

    2006-04-15 23:47:39
  •   阴阳家邹衍综合前人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书·洪范》为基础开发了一套“五德始终说”,这套学说简而言之,就是说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亚里士多德:靠,比我的多一种)五行,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是出自他们克来生去的复杂关系。
      现在随便去火车站地摊上买一本算命的书,都能找到这五行之间的规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其他还有五色五方五味五音五向啥的,都和这五行是一一搭配:比如木是东方,属青色;火是南方,属赤色;土是中央,属黄色;金是西方,属白色;水是北方,属黑色,等等等等。
       前面说了,古人认为皇帝跟大自然是有感应的。于是邹衍就开始发挥了,他说这个朝代的兴替,其实也是天人感应,有着规律可循的,这规律就是俺的五德五行。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一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一德克一德,所以一个朝代取代另外一个朝代。
      五德之间的彼此克生,就反映到王朝兴替上面来,这就叫做“五行相胜”。(原文: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而每一个朝代的德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就要看上天会降下什么样的预兆祥瑞了。《吕氏春秋》举了个例子:最早的黄帝,碰见过一条十余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而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而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赶上过山上冒出来银子的好事,故而商属金;金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时候,周王曾经看到过好大好大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变成无数的火鸦,是火,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五德就是这么循环交替,贯彻始终。 “五德始终说”是个大大的好东西,因为这套理论有点象LINUX语言,开放度特别高,谁都可以去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修改。按它的本意,只有拥有正德的势力才能推翻前朝创立新政权;但是大家全都反着用,先捏掉前朝,然后再给自己配一个合适的“德”,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合法政权。
      这就好象是先上车后补票,先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先打下伊拉克再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都是一个道理。 既然有了这一个先进理论来武装和指导,那么大家吹嘘起自己的“神膺天命”就更理直气壮了。首先发现这种好处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他不仅让人把这套理论写进《吕氏春秋》,而且按照这套“五德始终说”为今后的王朝积极筹备理论基础:周是火德,水能灭火,水克火,那么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拥有水德的王朝嘛。
      当年秦文公出去打猎的时候,打到一条黑龙,黑色属水,那么统一天下的必定就是秦王了。 插一句说明,《吕氏春秋》在计算的时候,是从周直接往后跳的,没把春秋和战国的N国诸侯算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周王朝治下的封建割据势力,名义的周天子臣下——包括那个不服王化的楚国——没有统一天下过,自然没资格拥有正统地位与“德”的属性,所以被自动无视了,呜呜呜……这就是配角们的苦命下场。
      这种计算方式以后还会经常碰到,而且被变出无数花样,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接下来的事情人人皆知,赢政扫荡六国一统天下开创大秦王朝。赢政是个很迷信的人,特别信阴阳五行这一套,于是就找来他便宜老爸吕不韦的春秋一查,周朝是火德,我大秦是取代了周朝的,那自然就是水德呀。
       于是乎,秦朝的水德就这么确定下来了,五色里配合水德的颜色是黑色,于是大家都纷纷把衣服染黑,穿的有如保安一般。嬴政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 以往的夏商周的“德性”都是后人追认,从秦朝开始,中国王朝才第一次真正“以德治国”。
       俗话说上行下效,既然皇帝都如此好兴致,下面的人自然也就一窝蜂地研究起阴阳五行来。邹衍的学说本来是为了劝说皇帝节俭,被这群不学无术的人发挥之后,逐渐开始变质,什么古怪的东西都冒了出来;好端端的五德学说逐渐蜕变成玄幻小说,成为算命风水的理论基础,贻祸后世。
      梁启超就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秦代那些学了邹衍皮毛的方士们做了不少让人掉下巴的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带着五百小罗丽小正太出海找不死药的徐福徐老爷,不过这与主题关系不大,一提则罢。 秦朝历二世而亡,这水德终究没有保佑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至万代。
      接下来就是楚汉相争,而这“五德之说”也开始掀开了乱七八糟的一页。 在高祖二年,也就是公元205年的时候,楚汉之争正是激烈的时候。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的灰头土脸,连老婆孩子都被人逮了去,他自己连滚带爬回了关中。这仁兄倒是心宽,也不弄块凉席挂块苦胆,反倒优优哉哉地躺在秦宫里,晃着脑袋问别人:“这个秦朝当年供的都是什么神呐?”别人告诉他,秦祭祀的是四色帝,青、白、赤、黄。
      刘备皱着眉头想了一会,说“我听说一共应该有五帝呀,这怎么才四个?”别人哪知道他的鬼心思,都说不知道。刘邦一看时机到了,立刻忝着脸说“四个多寒碜,干脆就再添一帝凑五个得了,我吃点亏,就算一黑帝吧…………于是这青、白、赤、黄四帝身边就多了一尊神气活现的刘黑帝,估计那四帝若在天有灵,定是满脸黑线吧。
       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熟,先是十面埋伏,霸王别姬,最后楚霸王乌江自刎,老流氓刘邦建立了汉朝。刘邦和他那几个手下人黑社会出身,文化水平不高,这一天忽然做了上层人士,反而不知所措,还要叔孙通这个礼仪教师手把手的教,才学会点皇家规矩。刘邦的老婆吕雉对此也是糊里糊涂,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好,只能找秦朝的黑保安服先凑合着穿。
      新朝初立,有人想到了那个五德之说,就问刘邦咱们汉朝德什么呀?刘邦看了看披着保安服的吕雉,心想也别换衣服了,怪麻烦的,于是傻呵呵地说,我当年不是黑帝吗?水德配合的颜色是黑色,那咱们汉就是水德吧,我看挺好。 我倒! 估计当时如果旁边有一百个人的话,得倒下九十九个。
      秦朝是水德,那你身为战胜国,好歹要找个能克水的德才行;这位壮士倒好,拷贝不走样,直接就把秦的水德CTRL+CANDCTRL+V给粘贴到汉朝头上来了。从感觉上说,水德寓意是“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汉初老百姓最烦就是这东西。刘邦选这么一个德,这就等于宣告天下俺们和暴秦就是一伙的,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人可丢大了。
       不过周围的人虽然倒下九十九个,还真有一个没倒的,这个人就是张苍。这家伙当年当过秦朝的御史,长的又白又胖,精通天文历法,也算是刘邦麾下的一个级别很高的知识分子。按道理这五德之说他应该是烂熟于胸的,可一见皇帝开口,他怎会说皇帝说错了?于是张苍装模做样地推演了一番,然后说汉正应水德,陛下您说的对。
      他一说话,别人也不好意思反对,汉应水德的事就确定下来了,所以汉初的时候满宫殿里看见的都是黑压压地一片穿黑衣服的保安到处溜达。 后来张苍生怕天下人笑话,理直气壮地解释说:“暴秦那根本不能算是一朝,只能算一个国统。咱们汉家出身正统,直接承继的是周代的正朔。
      周代是火德,我们是水德不正合适吗?”刘邦听了以后直点头,为此还特意立了个天水祠,以资纪念。 别看张苍这借口牵强,却为后世无数王朝开创了一个先例。以后经常就有人拿这个做为理由,把不顺眼的前朝忽略掉,改继一个比较光彩的朝代,充分显示了五德始终说的可塑性,那根本就是一块橡皮泥。
       这笑话一直到刘邦死也没纠正过来。一直到了汉文帝即位后,才终于有人回过味儿来,觉得该纠正过来。首先发难的是名声赫赫的贾谊,那时候他正是年轻气盛,容不得这么大的BUG存在,于是直接上书文帝,说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所以我大汉应该是土德,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强烈建议立刻全国改德,服装变黄。
      文帝大概是嫌这年轻人锋锐太盛,没搭理他,直接一脚踢去了长沙。到了文帝十四年,一个叫公孙臣的山东人也发现了同样的BUG,不过他采取了更有策略的办法:他给文帝上了份奏表,预言说根据符谶过几天会有一条黄龙出现在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黄色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汉应该奉行的是土德才对。
      文帝一看,心想这是张苍的专业啊,于是让当时担任丞相的张苍审议一下。 张苍老奸巨滑,一看这份奏表,眼珠子一转,心说不好。当初主张水德的是他,如今这个公孙臣却主张土德,分明就是拆他的台,不行!驳回!坚决不能承认这回事!没想到这个公孙臣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过了几天以后,果然有人上报说在成纪看到一条黄龙。
      这一回张苍可是有苦也说不出,人家一口咬定看见一条黄龙出现,然后又飞了,你又证明不了人家没看过。这一下子,弄的张苍无地自容,颜面扫地,人人都知道他搞学术腐败,还打击异己。结果公孙臣高高兴兴进了宫,文帝给他封了个博士,编制土德的历法书;而张苍从此失宠,在丞相位子上赖了几年后,称病回乡了。
      这种祥瑞之事根本没成本,而且收益高,于是后世纷纷效法,所以我们翻开史书,经常可以见到某年日月,谁谁在哪又看到一条龙,特报祥瑞云云,都是这个公孙臣起的头。 本来文帝打算听公孙臣的话,改德易服,结果却碰上另外一档子事。有一个赵人新垣平,也是个阴阳家,擅长望气。
      他见公孙臣平步青云,也跑去对文帝说我看见长安东北有五彩神气,应该建所庙来祭祀,里面青白赤黄黑五帝全有,汉朝正应土德。文帝心眼实在,笃信方士,就建了个五帝庙,封新垣平为上大夫,赏赐了不少东西。这个家伙一见有了甜头,就开始信口开河,一会说今天有神人献杯,一会说自己能挥戈反日,文帝全都深信不疑。
      俗话说长在水边站怎能不湿鞋,终于有人开始怀疑这小子不是在吹牛吧,经过调查以后发现果然是个大骗子,立刻上书揭发。新垣平最后落到汉朝包青天张释之手里,一番拷问之下全招了,于是全家被杀,真是成也口舌败也口舌。 文帝想着以前对新垣平的宠信,觉得自己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无情的伤害。
      对于这些祥瑞之事,也就心灰意懒了,明白这些阴阳家都是些胡说八道的家伙,不能信。可怜公孙臣就这么当了池鱼,连带着也失了宠,这改德之事终于不了了之。 这事一拖,就拖了几十年。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认为汉乃是水德,甚至还设了天水郡来纪念之。
      一直等挂历翻到了元封七年,西汉正值建国一百零二周年。(汉书是从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开始算的,这听起来比较威风;就好象国民党把自己的历史从同盟会时期开始算起一样。)当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三个人上书给汉武帝,说现在的历法乱七八糟的,得整顿一下。
      于是汉武帝叫来御史大夫?嚎恚的忝撬母龊煤蒙塘可塘堪桑锤梅钍裁次罚┮路┦裁囱丈H缓笏韭砬ê?嚎砑父鋈艘缓霞疲氲降蹦昙忠辍⒐锍嫉氖录#醯谜馐歉龌幔谑蔷徒ㄒ榉钔恋隆:何涞劬醯谜飧銮肭笥欣碛芯荩被实鄣囊灿辛趁妫谑嵌髯迹闹疲⒏菪吕ā短趵钒颜庖荒旮脑踉辍? 但是还有一件麻烦事,超级大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提出了一个三统说,说“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这个三统跟五德说之间有矛盾。
      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两部玄幻小说的设定不同罢了,但那时候可是大事,董老爷是儒家的精神领袖,怎么也得给他点面子。斯大林说过:“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符,就修改事实。”汉武帝雄才大略,深谙此道,于是就玩了一把中庸,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和五德说中的服色,揉成一门边缘学科,定为官制。
      泰山封禅的时候搂草打兔子,顺便诏告天下,这争议才算告一段落。 说句题外话,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也提到过这个三统论,还半开玩笑地说”法西斯主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自从武帝定夺以后,从汉初延续下来“汉应水德”的大笑话终于在一百零二年后收场,从此汉应土德,汉人终于可以脱下保安服,换上黄马甲了。
      而“三统五德”的合二为一,则标志着方士退出历史舞台,从此推演五德的重任就交给了儒生们。 本来汉德之事到这里就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结果偏偏就在西汉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横地里掀起一阵波澜来。这波澜不仅在当时产生震动,甚至对后世千年都有了极大的影响。
      其始作俑者就是刘向、刘歆父子俩。 这两父子乃是汉室宗亲,楚王刘交的后裔。父亲刘向是汉宣帝、元帝、成帝时期的大儒,著述无算,写过《说苑》、〈列女传〉、编辑过〈战国策〉,连那个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也是经他手里传下来的。这个人搜集、整理古逸颇有一套,著过〈别录〉二十卷,开了目录学的先河。
      他儿子刘歆也是强人一个,魔武双修,不光文科成绩好,理科也不含糊,曾经编过三统历,研究过圆周率;更重要的是,他政治上也吃的开,先被汉哀帝当成心腹近臣,接着又帮同事王莽篡了汉,成为新朝的国师;等到王莽快完蛋了,他图谋政变,失败后被迫自杀。 这两父子是典型的玄幻爱好者,最喜欢谶纬之学,是汉儒里谈论灾异符应最多者。
      有人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统计,刘向父子推测灾异应符之事有一百八十二件,发表灾异符应理论二百二十六则——搁到现在就是俩神棍——足见这两个人对五德五行学说痴迷到了什么地步。 他们两位都是易学名家,有一天父子俩看到“易经”上写了那么一句“帝出于震”,就开始犯上琢磨了:按照周易的说法,震是位于东方,那么这个“帝”显然就不是黄帝了,因为根据五行学说黄帝是位于“中”,而不是“东”。
      这个矛盾好生古怪,研究来研究去刘氏父子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帝”指的并不是“黄帝”!因为伏羲一向是位于东方的。 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因为如此一来的话,邹衍的“五德始终论”排出的朝代轮替就出了大问题。刘氏父子抓住这一疑问继续努力,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找到关于“五行相生”的说法,于是他们就得出结论:第一,五德始终说的王朝排序大有问题,应该从伏羲算起,而不是黄帝;第二,王朝之间的更替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的关系。
      说的简单点,就是朝代之间不再是新德胜旧德,那样杀伐之气太重了啦,应该是旧德生新德,才显得和气一团;第三,秦代不以德治国,而是以严法治国,最多是个“法”国,不能算正朔之内,没资格“德”国,只能叫做“闰统”,能够称作“霸”,却不能称“王”。 于是基于这三点认识,刘氏父子专门写了一本叫〈世经〉的书,把邹衍的理论框架丢到一边,重新设计了一个更为恢弘的世系表。
      在这个表里,太昊(伏羲)是当然的第一位,他上承燧人氏,钻木取火,(至于为什么不把燧人氏排到第一,大概是刘向觉得他还没完全开化吧)自然就是木德;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于是炎帝就是火德(在这里刘氏父子还说炎帝就是神农氏);接下来火生土,黄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
      按照这规律朝下一路推演去,颛顼帝以水德承金,帝喾木德承水、唐尧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汤水德,到了周武王的时候,水生木,于是周代就是木德。秦忽略不计,那么汉继承的是周代,木生火,于是汉就是火德了。(准确地说,秦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被修改为金德,尚白,但级别比其他朝代低了一等) 对咱们来说,刘氏父子这个论断不能说是对是错,和邹衍的学说之间也就是美式足球与英式足球的区别。
      不过在当时,却是关系到一朝体面的大事。当年汉朝从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多年,这一次没有理由就轻易相信“汉应火德”的说法;何况一旦改德,又得改服装又得换旗帜,成本太大了,于是朝廷既不点头,下面的人也不起哄,这事就搁置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刘歆在朝廷上吃了瘪,却在别处捡了便宜。
      这个“汉应火德”的学说终于受到了一个人的青睐,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的浪漫主义革命家王莽。王莽当年跟刘歆一起当过黄门侍郎,两个人关系极好,刘歆的这一大发现王莽自然是知道的。 大家都了解,王莽这个人别的毛病没有,就是好复古。他篡位以后,官名要改古的,度量衡要改古的,连钱币都要改古的,几乎打算穿越时空把整个新朝带回古代去算了。
      刘氏父子的五德体系上追到伏羲,足够古董,王莽看了自然喜欢。 于是等到新朝始建,王莽立刻迫不及待地宣布,根据刘歆“五行相生”的学说,汉室是尧的后裔,属火德;而他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属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汉朝是合情合理合法合适合衬合身的,还特意派了个叫张邯的儒生去给百官解释。
      至今故宫收藏的那个新朝的大鼎上,还刻着:“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据土受德,正号即真……”几个字。而这一学说的创始人刘歆也荣膺新朝重臣之列,一直坐到了国师的位子。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到的是,这个“汉应火德”和王莽之间,还引发了两起历史悬案。
       刘向、刘歆父子有个大毛病,就是借着职务之便篡改古书。郭敬明是拿了别人的东西说是自己的,他们两个反着来,自己写了东西却说是古人写的,比如〈庄子·内篇〉就有学者怀疑是刘向所伪。康老圣人那本〈新学伪经考〉里的“伪经”就是指刘氏父子篡改的古籍,顾颉刚也专门考证过这个问题,并且指出刘歆是为了给王莽篡位制造理论基础,才编造出“汉应火德”和那一大串世系德表。
      而钱穆和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则力辩无此事,理由一是“五行相克”是自董仲舒就开始的说法,不是刘向首创;理由二是时间上合不拢,刘歆负责管理典籍的时间有限,很难将所有的书都伪造一遍,退一万步说,当时经书流传天下,光他一个人改根本就没什么用处;第三,刘氏父子的火德说事实上根本没被西汉政府承认,对王莽来说这种非官方的东西没什么舆论价值;第四,王莽自吹是黄帝之后,这都是没族谱可循的,全是 他自己瞎编的。
      反正都是无本生意,他大可以宣称自己是夏禹的后裔,承木德,克汉朝的土德,这更方便,连伪造古籍的工夫都省了。这两种观点在民国时期爆发过相当激烈的论战,至今仍旧是谁也没说服谁。 这一个“刘歆伪造”的悬案连带着还引发了另外一起悬案,这一次连司马迁他老人家也扯进来了。
      还记得本文开头的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吗?在那个故事里,刘邦是赤帝子,赤色是火德,那么斩白蛇就成为证明汉是火德的一个征兆,顾颉刚就认为这是刘歆为了证明汉属火德而特意在史记里伪造的。对于这一说法,钱穆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赤帝子什么的只是秦末汉初对五色方帝崇拜的表现,与五德没关系。
      不过他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自认赤帝的刘邦后来又转性当了黑帝,乃至汉初大家一直都得穿保安服。于是这个“斩白蛇”的悬案一直到了今日,也无确切的定论。 顺便讲个故事。汉代有一本书叫做《论语撰考谶》,伪托古人写的,里面讲的是孔大圣人的出身来历,说孔子之父叔梁纥与孔子他老妈徵在到尼丘山祈祷,祈祷的时候徵在感觉到了黑帝之精(咳……别想歪了),后来便生了孔丘,所以这孔子就是黑帝后裔。
      本来孔子是有帝王之相的,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生在了周末——可不是星期五哦——周是木德,接替周的应该是火德,而孔子是黑帝的便宜儿子,是水德,于是没办法,只能当素王了,拿言情小说里的话解释就是“有缘无份。”这本书是不是刘歆伪造的,不知道,不过文中至少是沿用了刘歆得的五德世系表,所以成书必然是在西汉后。
       回到刘氏父子身上。刘歆这个人虽然聪明绝顶,但是有时候也缺心眼。一般来说,贩毒的自己都不吸毒,跳大神的自己都不迷信,可这位专好制造谶纬的大爷自己却真的相信谶纬这回事!汉哀帝建平元年,民间开始流传一则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歆听了,连忙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美滋滋地以为今后能坐上皇帝的位子。
      可惜自古以来,买了体育彩票以后自己修改号码拿去兑奖的人没一个有好下场,刘歆不知道恰恰是在他改名这一年,另外一个叫刘秀的小孩子在济阳出世…………后来真正的刘秀长大了,他的一个朋友蔡少公告诉他这则谶言,说当今国师也叫刘秀,说不定这预言就应到那个刘秀身上,刘秀微微一笑,说你咋知道这一定不是我呢? 后来刘歆因为老存着这个念头,就被人撺掇着叛乱;这位老爷叛乱的时候也还先算卦,先是说只有在东方才能成事,临出兵了又说等太白金星出来咱再走,结果拖拖拉拉之间贻误了战机,失败被杀。
      一代大儒就因为深受封建迷毒害而死,可怜可怜。 刘歆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学说却还在。本来“汉应火德“只是在学术界流传,后来王莽拿这个做了篡位的借口以后,这学说反倒名震天下,人人皆知。当时天下民众的心理是,凡是王莽反对的都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都要光复;王莽以木德篡掉的本是不为官方承认的“火德”,他们反而认准了汉非是火德不可,土德反而没人提了。
      刘秀打天下的时候,打出的旗号是复兴汉室,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正统,他也不得不承认汉是火德,并为自己大造谶纬。比如他打下河北以后,以前在长安跟他睡一个大学男生宿舍上下铺的儒生强华献了一个《赤伏符》,上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符名为“赤”,符言里又说“火为主”,无论这谶纬是刘秀自己伪造的还是别人造的,总之是承认了汉是火德。 到了刘秀开国,光武中兴,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刘秀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做了雒阳。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官方所承认,汉人从此不穿黑保安服也不穿黄马甲,清一色全改穿了龙虾袍。后来班固和范晔两个人写历史写到这段,都觉得这个“土德变火德”不好解释。班固比较聪明,在《汉书》里拿刘邦当年那个斩白蛇称赤帝的故事来证明汉确实是火德;而范晔比较老实,在《后汉书》里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打个哈哈就蒙混过去了。
       从那以后,东汉就是火德,而且有了个专用词组叫“炎汉”,得到大家公认,土德和水德则几乎没人再提了。 而“五德始终说”则从东汉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发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历代王朝多采取这种算法,“五行相胜”法只有在前者不管用的前提下才会被人想起来。
       比如说吧,公元144年,就是汉顺帝去世的那年,九江一个叫马勉的阴陵人发动叛乱,宣布自己是土德,尚黄色,火生土,所以汉朝要灭在他手里,于是自称“黄帝”,这是按“五行相生”的算法来玩的。后来这位“黄帝”被朝廷镇压,入土为安,成了“土帝”。就在同一年,九江地区又出了一个华孟在历阳起义,有马勉前车之鉴,证明五行相生的说法不灵,于是他改弦易张,宣布说水能克火,老子我就是黑帝(因为水德尚黑),这是按五行相胜的算法来玩的。
      可怜天不佑德,王师反走,最后堂堂“黑帝”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估计这两位九泉下相见,一定会相拥着大哭吧,克不行,生也不行,太TM的冤了啊! 到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率领黄巾军起义,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后来被小霸王孙策斩了的那个于吉写的《太平经》,经里称汉为火德之君,而黄巾军自称拜的是中黄太乙神,承的是土德,打的旗号是“黄天当立”,此节常看三国的人都熟悉。
      可惜,这一次土德还是没有“德”起来。可见就算是哈德之人,也未必真的能“德”国的…… 这几次起义只是“德性”大爆发的前兆。黄巾之乱后,紧接着历史跨入了华丽的三国时代。曹操一代枭雄,不是傻子,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谋朝篡位当那个出头鸟,也就不着急为德性的事上火;刘备那时候还拖着关张二人满世界流窜,也顾不上德;孙权年纪还小,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家伙却是袁老二袁术。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这袁老二心比天高,却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为,还琢磨着当皇帝。当时有句谶纬“代汉者,当涂高”,袁二说我们老袁家是春秋时代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应了这个“涂”字;而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据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汉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他就高高兴兴地称了帝,谁知道众叛亲离,末了这位“皇帝”连碗蜂蜜都喝不到就挂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倒真是土德呢;因为蜂蜜是水,土克水,所以他喝不到……说句题外话,袁二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不知道当年西汉年间谯周(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整天夜观天象闹着要投降的老爷爷)曾经问过阴阳大师周舒,周舒说这谶言指的是魏,但没说明理由。
      后来小谯又 去找名侦探……不对,名术士杜琼。杜琼解释说这个“当涂高”代表的是魏;为什么呢?因为“魏”指的是皇宫两侧的柱子,称为魏阙;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当涂就是指正当着道路,而正当着道路的建筑自然就只有高大的魏阙了。这样看来的话,袁二根本就是冒名顶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车,他不能不败。
       袁家老二死了,还还有个老大。袁绍比他弟弟强,知名度高,人缘也好,实力也强,不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他讨破易京捏掉公孙瓒后,不免得意起来,这时候他手底下有个叫耿苞的主簿,悄悄说现在汉朝的火德已经不行了,将军你是黄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自知若说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大降到袁二的档次了,。

    i***

    2006-04-15 23:47: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