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古人写字为何从右边?

首页

中国古人写字为何从右边?

中国古人写字为何从右边开始,是不是竹卷的原因?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17 08:27:28
    人的左脑主管语言逻辑,而脑与肢体是交叉对应的,所以多数人右手写字较自在。 
    古时候人写字都是像大家都知道的一样:是用竹简,并且没有桌子,是以手持简。 
    右手执笔,左手持简。右手写了一竖行,左手放一点,竹简垂下一点,正可以凉干刚写好的字。很自然。 
    所以,古人从右向左写字,是为了方便:)
    

    a***

    2006-04-17 08:27:28

其他答案

    2006-04-24 02:36:21
  •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中国人是从右到左,外国人是从左到右,中国人是竖着写,外国人是横着写,中国古人把天地人联系来看的,把事物都是有机的联系起来,西方人是把事物分开来看的,不过各自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没有东西文化的交流,也就没有现在世界的文明

    给***

    2006-04-24 02:36:21

  • 2006-04-23 18:14:41
  • 让我大长见识

    僵***

    2006-04-23 18:14:41

  • 2006-04-23 14:08:23
  • 其他都是瞎说,古汉人是右为上,因此右起笔!少数民族就不是这样的,比如满人入关前就是左起笔!!

    车***

    2006-04-23 14:08:23

  • 2006-04-23 12:01:59
  • 从右往左写
    是 

    l***

    2006-04-23 12:01:59

  • 2006-04-23 11:59:32
  • 因为用的是竹简,只能一块一块地书写。然后再一块一块地串起来。

    兰***

    2006-04-23 11:59:32

  • 2006-04-23 11:34:52
  • 因为古人大都是左撇子

    p***

    2006-04-23 11:34:52

  • 2006-04-23 11:28:50
  • 因为和毛笔有关,要是左手开始,右手袖子容易占墨

    i***

    2006-04-23 11:28:50

  • 2006-04-22 23:30:31
  • 因为他们高兴从右边开始,如果你高兴,你也可以从右边开始。

    草***

    2006-04-22 23:30:31

  • 2006-04-22 11:03:58
  • 我来回答一个最简单的!!
    古代是竹简卷轴,人基本是是右手写字的,假如从左边写,那就要往右摊,那他那一卷竹简在那很是影响书写,所以就反过来了。书简往左翻,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还有古人写字悬腕是因为用毛笔的原因,墨迹不容易干,以防在书写过程中檫掉前面写的字就很自然的悬腕了,还有,悬腕有利于快速书写,比如草书。这同时也是对书者的一种锻炼,这也是写毛笔字的基本功之一,再者就是毛笔本身的原因,因为毛笔不同于现在的笔,书写时候可以握的很低,毛笔不同,它必须握在中间或者上端,否则无法书写,这些就是为什么古人为什么悬腕的原因!
    还有啊,毛笔字是中国的国粹,他的发明和存在减少了中国古代多少近视眼啊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古代没 有近视眼的原因。这是它的特性决定的(书写后的效果好书写时候距离较远)。应该继续发扬啊

    少***

    2006-04-22 11:03:58

  • 2006-04-21 22:20:07
  • 中国人自古以右为尊,所以书写方式都由右至左
    只有蛮夷之邦,才是由左至右书写
    目前台湾,香港,新加坡及美国加州的华人大本营,还全都是由左向右写字的
    大家如果有空可以去找些繁体书籍来看
    就会发现还是由右至左的书写方式

    c***

    2006-04-21 22:20:07

  • 2006-04-21 16:49:01
  • 古代人都用毛笔写字,而且都要求悬腕,为什么,就是被写字顺序逼的。

    天***

    2006-04-21 16:49:01

  • 2006-04-21 15:14:57
  • 可能是因为好玩吧!

    s***

    2006-04-21 15:14:57

  • 2006-04-21 14:53:13
  •   我有一个长贴,专门介绍了这个问题。详细内容稍后发贴出来!
    中国古文正规的书写方式是:竖书成行,自上而下写满一行后,再自右向左换行。由于汉字的特点,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竖排成行;同时,汉字也并一定非竖写不可,同样可以横写,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横排成行。
      在历史上,除正规的竖写方式之外,偶而也见有横写的,例如对联中的横幅必须横写。 最早提议汉文横书的是陈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采用把从上到下竖排版改变为横排版,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称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
      《光明日报》率先实践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从竖到横的排列阅读,对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是个极大的变革。有人专门搞了一次专项实验:挑选10名高三优等生,分男女两组,让他们阅读从同一张《中国青年报》上精心选择的抒情短文。
      结果差距明显:横排版的阅读速度是竖排版的1。345倍。有人开玩笑说,直到汉字改为横写,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来是横着长的。还有人调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横写的,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摇头,意思是在说“不对,不对,不是这样!”,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独树新解的创新意识;中国的古是竖写的,读者读者一边阅读一边点头,意思是说“对,对,就是这样!”,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过成规的保守意识。
       上述说法都有几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用来作为攻击我们祖先的把柄,所谓我们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么长的。因此有必要为古人分辩一二,否则,让那些骂祖宗的声音天天刺人耳膜,岂不是失责吗?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大有跟风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仅在汉文横排己成定局的时刻凑上一嘴,为之助阵,却并没有见到郭先生仔细分析古汉文竖写原因。
      以郭先生的影响,如果当初能够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古文竖写和现今改为横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闻,未见相关资料),那么就不会为民族虚无主义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汉字书写方式上如此。 抛开排版印刷不谈,仅就汉字的书写来说,汉字是最适合竖行书写的。在竖行书写的方式下,汉字写起来流畅连贯,有一气呵成之势,横行书写则容易出现停顿现象,难成气势。
      所以,书法作品大都是竖行书写的,偶见横行作品,其艺术性也往往比不上竖行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汉字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适合竖行书写的特点。汉字由横、竖、撇、捺、折五种基本笔画组成,这些笔画互相交错进行二维布置。写汉字时,总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笔,收笔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右上角补上一点,或向右上提笔带出弯钩,这类字适合在右边横着写下一个字,但其仅占汉字的少部分;另一类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笔处,或者收笔于中间,这类字适合在下面竖着写下一个字,占汉字的大部分。
      这里所说的仅是汉字适合竖行书写的原因,汉字竖行书写是历史原因决定的。抛开历史谈科学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飞机一样无理。 现今被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钟鼎文)。甲骨和钟鼎都不是正常的书写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辞用来占卜吉凶的,后者则是写有铭文的器物,而真正的书写材料是专用于写字以记事或记言的东西。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总是按照习惯行事的。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竖行书写,说明当时人们习惯于竖行书写,而这种习惯则源自当时的正常书写工具和材料。根据竖行书写的习惯,我们有理由推测,至少在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形成完善熟练的书写技术体系。这样书写体系就是,用刀子作书写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条)作书写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条)上刻划出字迹。
       我们更有理由推测,我们的祖先从开始使用符号记事记言之初,就是用刀子在竹片木板(条)上刻划文字的。因为刀子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工具,竹片木板则是先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很自然地尝试用刀子在竹片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以帮助记忆。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图形符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规范统一,也就能够记录更加复杂的事情,最终形成完善的文字系统,同时,在竹片木板上刻划文字的方法也就习惯成自然,技艺也更加熟练,从而发展为成熟的书写方式。孔子编著的《尚书》主要内容是古代文告,年代最早是《尧典》和《皋陶谟》两篇,文字古奥,少见孔子时期的语言特征,说明两文不是口头传诵到孔子时代的,而是书写抄录流传下来的。
       用刀在木板上刻字,必然要求用力压刀,这就出现固定木板的问题。有人会说,把木板放在桌子之类的东西上不是能更好地固定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古时候只有相当于现今茶几一类的矮桌子,是吃饭专用的,桌子的多种用途是很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第二,用刀刻写要求很高的技艺,因而是由专业的刻写匠,即刀笔吏来执行,而刀笔吏的地位很低,不太可能配备桌子供书写;第三,刀笔吏要随时随地准备记录,更不太可能随身带上书写用的桌子。
      因此,刀笔吏们固定木板只能靠自己的身体来解决,不外乎两类方式:一是单靠左手握牢木板,二是左手在身体其它部位的协助下固定木板。 先分析第二种固定木板的方式。这时要求木板比较宽大,大概需二尺见方,以便将木板一端抵在腹部,左手挤压另一端,从而固定母好木板,腾出右手刻画。
      这样的木板能够刻写大量文字,从左至右可以刻写下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字,自然可以横行书写的。古人可能尝试过这种方式,但出于以下几种原因而放弃了:一是由于刻写费时费力,要求古人用以记事的文字要少而精,记录一件事不过用字几十个而已,宽大木板容量多,因而造成若多事一板则有不便,若一事一板则大量浪费的弊端。
      二是,要保证刻写时木板不致裂开,木板就相应要厚一些,也就笨重一些,携带不便。三是,当刻写到木板下半部分时,由于大靠近腹部,既使不上劲儿,又使人感到拘束难受。 第一种固定木板的方式,只要裁减木板宽度到一定程度即可。古代刀笔吏们自然经过尝试把宽木板改为窄木板,就可以拿在左手掌中握牢,这样的窄木板大概宽四寸左右,长二尺左右,这就是“牍”。
      牍既可以横持也可竖持。如果横持牍片,由于刻写文字的地方必须位于掌心才方便用力,刻写时两手掌心相对,双臂夹角小,显得特别别扭。只有竖持牍片,双臂呈垂直状,才显得舒缓大方。如此以来由于牍片较窄,横写只能刻写不足十个字,造成不方便,只有竖行刻写才比较合适。
       综上分析,宽木板或横持牍片是容许横行书写的方式,但均因不便而被古人放弃,剩下的只有竖持牍片,从而决定,古汉文书写方式必然是竖行书写。 从牍片的面积来计算,每片牍大概能写下一百多个汉字,基本上满足一般记事记言的需要。但如果一次记录的太多,用到多片牍片,不很好地装订起来就会散乱,为以后的阅读带来不便,而牍片又的确存在着不便装订的缺点。
      若把牍片装订起来,大概只有在一侧打孔然后用细皮条或绳子或铜环穿起来,但牍孔边缘与装订物之间互相摩擦严重,容易磨损。 因此,古人想出了再把牍片简化成简条的方法。简条容易编系成册,用耐磨损的细皮条分别拴捆简条两端,从而把许多简条连成一体,很方便卷折,卷折时皮条与简条之间摩擦较少,因而长久耐用。
      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简条数量合适,卷起来的简册正好能握在掌中,左手可以极其牢靠地握住简册,以便于右手用力刻写。简册的另一大方便之处是便于携带,一个刀笔吏随身可以携带多个简册,足够他写上几天的。这样,古人就找到了两种用于正常书写的材料——牍和简册,记录时字数少时用牍,字数多时用简册。
       如果古人仅仅使用牍的话,竖行书写时既可以自左向右换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换行。相对说来,向右换行更好一些。因为,首先单个字是的书写顺序是自左向右的,如果顺序相反,那么先写出的部分就会被刀(笔)尖遮住,从而导致不容易把字写漂亮。其次,向右换行就会把最先写成的竖行留在左边,就不会被持刀(笔)的右手遮住,方便查看前文。
      问题是古人为什么放弃比较自然的向右换行的方式,却最终采用了向左换行的方式呢?这实际上由简册的特点决定的。 或许又会问,既然有了简册,是不是可以在简册上横行书写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即使古人想到在桌子上写字,简册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从而导致无法刻写。
      第二,横行书写就要求左手横握简册,与横持牍片道理一样,不便于刻写。因此,古人们只有像用牍片写字一样,左手竖握简册,右手持刀(笔)在一特定简条上外侧一面刻写,如果在内侧刻写,则不易固定正在写字的简条。 在简册上写字换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换行和向左换行两种方式。
      先分析向右换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时就要求简册自左向右卷起,以便刻写时把简册向左卷,使正在刻写的简条位于左手掌心处。简册的卷动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腕处向左卷出,这样卷出的简条数量较少时还可以,但数量一多,卷出的简条受到左腕的阻挡不能自然下垂而顷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紧剩余简条,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侧,要想查看则必须倒手,很不方便。
      二是把写满字的简条直接卷在左手掌中,这样首先就导致前文被压在掌中,不方便查看;更为严重的是,当写满一圈后,外层简条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折叠卷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查看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说,无论简册如何卷动,在向右换行的书写方式下,都方便查看前文。
      这还仅是用刀作笔的情况,当毛笔出现以后,更不可能把简册直接在左手中卷动,否得会搞坏墨迹未干的字。 向左换行要求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写满字的简条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处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书写习惯。
      为了统一书写形式,在牍上也采用向左换行的办法。 有人或许又会说,纸发明以后,古人为什么不改为横行书写呢?这是习惯问题,而且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之前,竖行书写并没有太大不便,人们自然也就不会考虑改变习惯适应新形式。不信你把习惯用右手改为左手试试,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综上所述,以刀为笔、以简册为书写材料的书写特点,决定了中国古文竖行书写向左换行的方式,这是不科学吗? [行不择路] 初稿于2005年7月9日, 10月25日定稿于兰州 。
      

    行***

    2006-04-21 14:53:13

  • 2006-04-21 13:27:40
  • 至于以右为上,倒反而是受了书写习惯的影响

    一***

    2006-04-21 13:27:40

  • 2006-04-17 10:02:21
  • 中国古代一般是以右为上.  如右丞相,右将军,右侍郎.左为下.所以写字从上到下,从右倒左.

    我***

    2006-04-17 10:02:21

  • 2006-04-17 08:14:09
  • 有这可能,因为古时的竹简,纸都是卷着的,用右手写字正好可以用左手向左把纸卷打开,随着纸卷的打开从右向左书写.后来就成了一种习惯.古时竖行写字估计也和竹简是竖的有关系.

    蓝***

    2006-04-17 08:14:09

  • 2006-04-17 08:14:07
  • 要腾出左手压纸
    

    紫***

    2006-04-17 08:14: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