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曹操与司马懿

首页

曹操与司马懿

我对曹操很这个人物性格很感兴趣,有点疑问,正史中曹操是否真的有篡汉的目的呢,是真的为汉朝鞠躬尽瘁,还是的确有篡汉的诡计呢?另外,同样的,正史中的司马懿是否也有篡魏的思想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17 17:07:12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
      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嗟攘怪菥У酱ν郎比嗣瘢澜俨莆铮褪谴蜃徘谕跗旌诺亩浇煲病白荼印薄R蚨毡槌鱿至恕懊袢讼嗍常堇锵籼酢钡幕牧咕跋蟆U庵智榭龅脑斐桑擞Φ惫樽镉诙和醭姆炊持瓮猓蜓古┟衿鹨搴推苹瞪缁嵘木В匀灰彩遣豢扇乃〉淖锸住5喽缘乃担骶е洌暇够故怯兴畋鸬摹D貌懿倮此担淙徽蜓构┟衿鹨搴屠纳惫薰既嗣瘢铀谡巍⒕隆⒕酶鞣矫娴谋硐掷纯矗缺凰鸬哪切┚Щ故鞘す怀锏摹1热缢菩型吞铮诵匏敌醒翁俾糁贫龋陨缁峋玫幕指春途玫恼倨鹆嘶饔谩U庑┒冀谔嘎劬檬痹俳樯堋?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
      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
      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
      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
      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
      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
      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
      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
      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
      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
      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贾荽淌放崆钡茸骱眯芯急浮R蛘馐焙戏史矫娌⑽蘧缕眨逝崆钡榷鞑凰佟Q镏荽淌肺禄职底远耘崆彼担骸按吮叵逖糁保爸病K圆晃被嵴撸挥吨凇R欢毡赜忻苁榇偾浣溃帕傻扔纸徽佟A傻人僦跻猓笳傧戎粒涫芷湓鹨樱 庇谑桥崆备辖糇骱每焖傩芯急浮9徊痪媒拥娇焖俳拿睢=幼耪帕傻纫彩盏节椤K得鞑俣灾罱际跹希蝗萦泻雎詈投鞒倩旱氖隆?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贾荩喑植幌率保熘菽撂涨∷溃儆嘶⌒熘荩缓笤倩髀啦肌\?白柚2倌烁谋渲饕猓匀靼苈啦迹蕉?贾荨=幼判熘菀补楦搅恕=ò擦辏?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
      荀?担骸敖裆馨埽渲诶胄模顺似淅В於ㄖ欢?肌⒃ィ妒⒑海羯苁掌溆嘟行橐猿鋈撕螅蚬氯ヒ印薄2俅又站科蕉思街荨?   由上可知,荀?谡铰跃霾叻矫媛糯尉勒俚囊晌笙敕ǎ蚨圆俚某砂艽嫱銎鹆撕芄丶淖饔谩F渌背既畿髫⒐蔚纫嘤型ρ偎朴W阒げ俣哉铰圆渴鸺厥樱孪榷加肴毫抛邢干烫帧K懿赡杀鹑说恼凡呗裕得魉呐卸狭κ呛芮康摹?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
      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
      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
      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
      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
      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
      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⑩肷嘶常得髡獯紊比耸鞘粲谖蠡幔⒎遣俦拘约窗灿谧龈喝酥隆6遥澳腋喝耍闳烁何摇敝铮患诖耸椋渌榫吹兰啊?芍饣笆遣豢煽康摹4拥笔笔导是榭雎郏倏志宄霰迹教用幌荆材芮嵋鬃錾比巳腔鲋隆K笔比缥啡送技海陀Τ萌宋薇甘碧幼撸伪厣比艘栽鲎锢鄱衅冢恳陨先樗谴笙嗑锻ィ率偌炔徊捎茫嶙⑺湟觯粗闷溃霰敢盼拧K晕颐遣灰耸又媸挡牧希肫湓谡飧鑫侍馍隙嘧鼍啦恫蝗绱硬傩矶啾冉先吩涞男惺轮醒罢掖鸢浮1热纾撼鹿词怯荡鞑傥褐菽恋挠泄Υ笤保佟按绯嘧印薄5罄闯鹿貌俣餍熘菽撂涨剩巡俣啦嘉?贾菽粒共偌冈饷鸲ブ帧:罄闯鹿肼啦家黄鸨徊偾莼瘢肮刖托蹋傥椤保挠泄嗜艘懒抵椤9篮螅安僬傺淠钢掌渖恚奁渑悠浼遥院裼诔酢薄S秩缃ò彩拍辏?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
      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
      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
      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
      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
      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
      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司马懿的忠奸评价 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
      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鸺蠹爸罡鸬铣苹茨先眩闻驯浣员凰韭砑宜蕉ǎ还鞘呛罄此韭硎σ院蟮氖拢?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
      上?、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敝换盍巳炙模缸酉嗉硬还呤炙模蘸枚嗨韭碥惨凰辍6韭碥补馐谴咏ò彩昃筒懿傥难Т鹚悖良纹皆攴⒍锷辈芩梗咨聿芗页ご锼氖荒辏删涂晒槟沙伞赋鼋胂唷埂H松呤爬聪。
      羰撬韭碥财呤昃退廊ィ兔挥泻罄吹闹锷辈芩拢虼怂韭碥舶材谌镣獾囊簧恢指萌绾纹兰邸?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
      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钡暮蠊牙龆疾环殴质褂没始易ㄊ舻募际踉薄⒗侄印⒒褂形渥敖砦际羧从镁踅诙龋栽街模踩灰曰实圩跃印K淙徊芊疾皇遣?钡那咨樱遣芩日疾?钡牟湃耍钟貌?钡氖ぁ⒐拇怠⒔?鄙盎故俏汗实壑穑芩梦ㄕ蟪迹攀钦嬲干掀劬?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
      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汉末的少帝及献帝,国家政局非常不稳,诸臣虎视眈眈,不只司马一族。汉献帝无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无力对抗曹爽及司马懿,无奈何大势已去,曹芳已经不如当年的曹操、曹丕等强君之姿。
      皇权的没落正是司马家兴起的原因,兴其说是权臣进逼,不如说是君弱败象。中央衰微而没落,诸臣奋起有机会,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现象。曹魏君权旁落,宛如东汉君权弛败,并非来自何进、董卓、曹操、袁绍及黄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纷纷脱幅而走。
      曹魏君臣,宛如历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马懿不过反击曹爽,对魏室而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行为,亦为清权臣而护皇位。虽然司马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认的,除去曹爽确实有益于皇帝曹芳被权臣把持。   或曰司马懿不过是为了取代曹爽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其凭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检视实际发生的经过。
      首先曹爽拥有「封侯领邑」、「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权臣之实,司马懿拒绝取代皇室或九锡,甚至「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员及仪式,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司马懿则是恭敬地以臣属事君,而且没有任何对皇室的侵犯。
      不管是虚伪也好、或有心也好,总之司马懿护卫皇帝与曹爽欺凌皇帝的行为,两相比较,可察君臣分际优劣。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
      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
      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物件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
      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冤有头,债有主:行废帝之事为司马师,命杀帝之事为司马昭,就篡位之事为司马炎,若要论奸说恶,还轮不到司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观念,既然事魏,终为魏臣,司马家最后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马懿。
      子孙连累祖先,责无旁贷,这亦令司马懿所死不瞑目。   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司马懿的一生而言,虽有晚年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早年的贡献却可仔细推敲。
      固然杀人罪孽必须谴责,但是建设杜的赞扬,是否到了现代,还是必须吝惜呢?司马懿固然有作错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对的地方,在针对其错事批评之余,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态来看待造福功绩,给点掌声呢?这正是当初为文的感叹。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
      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
      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
      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不管站在凶手或死者的立场,毕竟杀人归罪凶手,被害则为死者:无论如何美化凶手,也无法隐匿犯行;贬低死者,仍无法为凶手脱罪;纵然歌颂死者,不能无视受害的事实;即使丑化凶手,亦不改身死凶手之手。
      故立场再多变,事实与评价仍然应黑白分明。   高平陵事变怎么说都是司马懿的污点,不过司马懿七十一岁以前的出将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视。不会因为一片叶片长丑而批评整株树恶劣,更不会因此而说整个森林破败不堪。森林里头又不只一颗树,一颗树的叶子何只成千上百。
      虽然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一锅粥,但是这不代表整锅粥都是同样的恶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锅粥不是优良得晶莹剔透?   以偏盖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言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给点鼓掌肯定?。

    g***

    2006-04-17 17:07:12

其他答案

    2006-04-17 17:27:26
  • 曹操确实篡了汉,不过当时如果没有曹操,不知有多少人想篡,毕竟对于百姓来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让人能够生活下去,比谁当朝要现实的多。关于司马懿,其实到了三国后期,魏国当时能够抵挡诸葛亮的,只有司马一人,其他魏国将领,一战即败,惟独司马,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虽无胜绩却百战不死。其实他是看破了一条,有诸葛亮活一天,就有他司马氏一天好过,自己在魏国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诸葛亮这个强敌,没有了诸葛,那么自己就一定会功高震主,位不保矣后来司马之所以要篡,就在于魏主要排斥这个功高之人

    c***

    2006-04-17 17:27:26

  • 2006-04-17 16:59:43
  •   ?v史不可能重??所以很多人物的性格特點,也?㈦s著後人的一些想像。
    曹操這人,就我的觀點,是比較英明的一代王者
    他初期伐董卓?r,?召天?伐暴逆。
    天子落難?r,??行"奉天子以令不臣"(>),
    我想至少至少,曹操在這一階段野心?比較小,或者是?不外露,?是能以興?h?榧喝蔚?也許是後期?堇募哟?使得野心膨?q的吧。
       >這?釉u?r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胜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K且曹操臨終前,要求?适?暮?,要求他的後妃??日後???布,自給自足;每一點都可以看出曹操這人,其???K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谓圃p,就算是這???於?y世者,?裼煤畏N手段,我想都不?檫^。 司馬疑,可以說是曹家?状耐瞎轮爻?也可?曹家?λ男湃? ?K且後人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說"司馬疑之心"的吧。
       司馬與曹操,都善使?謀,善使?謀的人都?豢醋鞫嗌?c狡黠。再者說,這???家族怎麼說都是取代了前一??王朝,因此後人的評?r不?呛芄獠? 但我??人的觀點是,這?扇??Z?嘀氖怯械?但絕?o篡位之念。

    w***

    2006-04-17 16:59:4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