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项羽

首页

项羽

项羽应不应该乌江自刎?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28 21:29:09
      ①应该:
    项羽是秦未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他有拔山之力,盖世之雄,是个勇敢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后又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统一中国雄心的西楚霸王,却兵败垓下,带着他永久的遗憾乌江自刎。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项羽的自杀众说纷纭,而讨论的焦点就在于他该不该自杀,他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方认为:项羽的自杀,是他性格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贵族,力气过人,从小喜欢兵法,但不求甚解。
      24岁起事,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破釜沉舟,大败章邯,活埋降卒20万人。率40万大军杀子婴,烧阿房,一路风风火火,势如势竹,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何曾体验过失意之痛,落漠之苦。因此一遇失败,就失去了他称王称霸的底气,就象天上的风筝,有线扯着的时候可以傲视群雄;一旦断线,就只能随风飘举,垂头丧气。
      这真是祸福从来都难料,人生最喜平常心。 为充分阐明我方观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第一,项羽为人不忍,目光短浅,乃是“妇人之仁”,容不得比自己更有才干的人。范增虽被他尊为亚父,但由于范增有过人之才,很遭项羽嫉恨,故对范增主张的事往往不采纳,因此屡失良机。
      这是一种武大郎式的病态心理。这样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第二,项羽心胸狭窄,因人废事。项伯卖他,他听项伯;范增帮他,他疾恨范增,可见其心胸狭窄,毫无容人之量。这为他后来的失败种下了隐患。关于这一点,汉高祖刘邦也曾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此三者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可见,心胸宽阔,有容人之量是事业成就的关键,也是项羽所欠缺的。 第三,项羽不善用人,易被谣言动摇。在荥阳,项羽将刘邦等人重重包围,杀刘邦如瓮中捉鳖,但项羽在这大好时机面前却听信他人离间之语,错怪范增,以至于范增愤然回乡,项羽坐失良机。
       第四,项羽在垓下被围,听见四面楚歌时,他以为楚国已被人占领,因而一蹶不振,高唱垓下悲歌,足见此人的心理缺陷。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心理是否健全,意志是否坚强,而不在乎有无拔山之力。况且,项羽在临死时,都还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可见他到死都还没有悟出他的失败是由于主观上的因素所致,带着这种“宿命论”思想而自杀,项羽的死,除了让我们产生些遗憾以外,也就没有什么不值得理解的了。
      难怪司马迁批评说“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自责,过矣!” 第五,项羽在灭秦之后,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分封许多王,违反了人民对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而且他在战争中烧杀破坏,失去民心,终于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在此讨论项羽的死,我觉得,他能够给我们的除了教训,还是教训。 (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一点:项羽的刚愎自用是他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试想,项羽是一个眼界很高,心胸狭窄的武夫,听不进别人的劝说与见解,更何况自从他24岁起事以来,历经八年的战争烽火,从未打过败仗,也就体会不到失败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助长了他的傲气。
      所以,一旦遇到失败,他又怎堪忍受?一次垓下之围便将他已有的势力和希望消灭殆尽,项羽除了一死,别无他路可走。 也许,以上的理由不足以说明问题,好了,既然对方坚持“项羽不应该自杀”的观点,就让我们静静地分析一下项羽不自杀的结果吧: 首先,刘邦是不会轻易放过项羽的。
      “卧蹋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如果刘邦想一统天下,建立刘家政权,只有除掉项羽这个心头祸患方可安心,而此时的项羽早已失去昔日叱咤风云的威风,他将无法逃过刘邦的控制与追杀。简言之,刘邦想杀项羽是易如反掌,项羽所走的也只是条死路而已。 再退一步,刘邦看在昔日的兄弟情面上,把项羽送回江东,甚至封以官爵,这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侮辱,所以项羽在回到江东之后,以他不甘寂寞的性格,将会再次招兵买马,待到时机成熟时,率兵浩浩荡荡地杀过江来,与刘邦重争霸权。
      当然,这对于项羽本人是最好不过的结局,但是经过长期的战争,人民渴望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项羽在这时候起兵,势必违背民意,遭到人民的坚决反对,人民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项羽陷入这个不能自拔的泥潭,结果将更为悲惨,他往昔的英雄业绩也将被抹杀得一干二净。
       综上种种,项羽不自杀,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让他不敢想象的,他选择自杀是最好的结束,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才成为后人心中的英雄,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慨。李清照曾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愿项羽能在另一个世界完成他的统一大业。。。。
      。) ②不应该: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项羽究竟该不该自杀。我方同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富于建设性的论断: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
      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
      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 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 项羽不应该自杀,这是我方的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永不放弃!(项羽不该自杀。下面我将再从客观方面进一步阐明我方观点: 首先,项羽作为秦未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对推翻秦的暴政,实现全国安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与刘邦争夺关中时,若不是项羽遇上秦的主力军,让刘邦投了机取了巧,那么,项羽与刘邦的位置也许就该倒置。 其次,项羽的死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三国、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多个国家并存,使中国南方、西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三国时的吴、蜀,南北朝时的南朝在历史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刘邦建汉后,由于政权在北方,因此只注重北方经济,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成了畸形儿,这难道不能说是可悲吗?项羽若不被刘邦杀死,回到江东,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必要发展经济,这样就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贡献不可谓不大。
       一个对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心胸博大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会的损失,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 关于项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我想在这里说,项羽也好、刘邦也好,成功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取决于有多大的本事,而更重要的倒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遥想当年周瑜,在笑谈之中就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如此盖世英豪,竟然不能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过分张扬了诸葛亮的机巧,而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找死如归的实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法国哲学家蒙因说:“一个人因发生的事情而受到的伤害,比不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刻。
      ”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曾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琉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说到此,我不得不重提千古贤相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胸藏百万雄兵的英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常败将军。
      不过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恰恰就是在这些失败中得以充分体现: 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承诺,以至死而后己。六出祈山,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面对后主的不争,面对国事、战事的不利,他勇往直前。特别是那种临难从容,虽大军压境却能潇洒抚琴,计退敌军的风度,堪称千古绝唱。
      可以说,诸葛亮每经历一次失败,就增加一分人格的魅力,他以宁静淡泊的胸禁去面对那充满纷扰,充满血腥的尘世。在他的人生中,不管是得意失意,成功失败,都能处身事中而置身事外,执着坚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比之下,项羽的兵败自杀就显得不光是遗憾了。 。
      

    1***

    2006-04-28 21:29:09

其他答案

    2006-05-07 08:27:20
  • 项羽的失败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除了一死别无他途.
    他的性格和思想注定了他的悲剧要发生在他大败的那一刻.
    他倥偬这么多年,武力经营天下,得意非凡,从连战连胜到仓促一败,对他的意志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他只能意识到是上天放弃了他,而不是人民大众放弃了他,甚至连对他最忠心的范增都被他放逐了.他的失败再次验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绿***

    2006-05-07 08:27:20

  • 2006-05-05 20:53:07
  • 答的长就是对的吗?我来回答:
       项羽不是应不应该乌江自刎的问题,是只能如此.项羽自己也说:天亡我也.天也?其实也就是人民百姓也!
        

    w***

    2006-05-05 20:53:07

  • 2006-05-05 19:05:25
  • 应该,历史上讲他没面目见江中父老.即使他回去再跟刘邦打也没用,他只是一个勇将,不会用兵,匹夫之勇.他这样死了更好,可以保住英名

    2006-05-05 19:05:25

  • 2006-05-05 15:57:06
  •      那当然应该,不然他的名声就保不住哦!
    

    黑***

    2006-05-05 15:57:06

  • 2006-05-05 13:23:08
  •   
      正当项羽拼死搏杀,尚存一线生机的时候,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面对一条可以救命的唯一小船,和忠心不二的乌江亭长,项羽毅然选择了死。面对生路而不就,却于死生之际而从容发出镇定安详的“笑”,那么,英雄想到了什么呢?第一是他依然固执地认为是“天之亡我”,至死没有服气。
      第二是自惭无颜去见对自己倾心支持的江东父老,做到了“知耻近乎勇”。他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肯爱马被杀,因为看到它,就想起了“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的数度辉煌。今昔如此,情何以堪呀!再说马迁写他留下了战马,就是给他留下了一段磨灭不了的历史功绩呀!最后,面对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的“故人”,他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呜呼!泰山之伟,蝼蚁之轻,怎可同日而语!! 项羽死了。他是站着死的!他在最后的行动言语表明,他还知道什么是耻辱,知道谁是自己的支持者。他敬待长者,厚赐故人,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卓著缺憾人生的表演。 马迁“代为喉舌”,对他的死,对他这样一个“非有尺寸,乘势起于垄亩的空前的,有巨大缺点的英雄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使我们这些对刘邦项羽无所轩轾的后人,面对这悲情四溢的自刎乌江,也不免要咨嗟叹息,起坐彷徨,回肠荡气呀! 。

    a***

    2006-05-05 13:23:08

  • 2006-05-05 11:17:20
  • 一个这样输的人,若是你,你也会感到要死,因为那时死事小,面子事大,没面子是不行的,特别是项羽,他是个要面子的人啊,死了没什么啊,至少他现在受万人敬仰。而且他已经死了。
    采纳我啊,我是新手,我希望得到你得积分。谢谢。

    超***

    2006-05-05 11:17:20

  • 2006-05-04 15:54:35
  • 应该.此人有勇无谋,而且十分小气,与刘邦相比,刘邦手下能人志士多死了,有的还是因为项羽小气而投奔到刘邦手下,所以项羽注定要失败的啦!至于自刎是他在临死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当时江上有人接他,可他说了一句"无言见江东父老",如果说项羽早点醒悟,也许还能和刘邦成为鼎立的局势,也就不至于自刎于乌江

    1***

    2006-05-04 15:54:35

  • 2006-05-04 14:02:24
  •   项羽的刚愎自用是他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试想,项羽是一个眼界很高,心胸狭窄的武夫,听不进别人的劝说与见解,更何况自从他24岁起事以来,历经八年的战争烽火,从未打过败仗,也就体会不到失败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助长了他的傲气。所以,一旦遇到失败,他又怎堪忍受?一次垓下之围便将他已有的势力和希望消灭殆尽,项羽除了一死,别无他路可走。
       也许,以上的理由不足以说明问题,好了,既然对方坚持“项羽不应该自杀”的观点,就让我们静静地分析一下项羽不自杀的结果吧: 首先,刘邦是不会轻易放过项羽的。“卧蹋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如果刘邦想一统天下,建立刘家政权,只有除掉项羽这个心头祸患方可安心,而此时的项羽早已失去昔日叱咤风云的威风,他将无法逃过刘邦的控制与追杀。
      简言之,刘邦想杀项羽是易如反掌,项羽所走的也只是条死路而已。 再退一步,刘邦看在昔日的兄弟情面上,把项羽送回江东,甚至封以官爵,这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侮辱,所以项羽在回到江东之后,以他不甘寂寞的性格,将会再次招兵买马,待到时机成熟时,率兵浩浩荡荡地杀过江来,与刘邦重争霸权。
      当然,这对于项羽本人是最好不过的结局,但是经过长期的战争,人民渴望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项羽在这时候起兵,势必违背民意,遭到人民的坚决反对,人民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项羽陷入这个不能自拔的泥潭,结果将更为悲惨,他往昔的英雄业绩也将被抹杀得一干二净。
       综上种种,项羽不自杀,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让他不敢想象的,他选择自杀是最好的结束,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才成为后人心中的英雄,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慨。李清照曾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愿项羽能在另一个世界完成他的统一大业。。。。
      。谢谢。 。

    l***

    2006-05-04 14:02:24

  • 2006-05-03 21:27:41
  • 历史是不该问应该不应该的,要问的只能是后来人。后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做?应该不应该。下棋错一步甚至十步百步,最多对手不和你下,人生之棋呢,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吗?

    w***

    2006-05-03 21:27:41

  • 2006-05-03 13:04:38
  • 不该
    家乡的百姓很支持他,回老家还有可能东山再起.
    

    未***

    2006-05-03 13:04:38

  • 2006-05-02 12:23:07
  • 大家想想,若是项羽不死,那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怎么写呢?其实,他死还是件好事,在后人心目中,有着“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s***

    2006-05-02 12:23:07

  • 2006-05-02 11:26:32
  •     项羽自杀,表现出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宁死不曲,但却没有灵活的头恼,真正的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吴王夫差、胯夫韩信就不是英雄吗?人生能有几个生命?大仇未岂能去死?项羽自杀只能说明他没有超出常人的耐性和毅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因此,太不应该!
    

    大***

    2006-05-02 11:26:32

  • 2006-05-01 15:59:19
  • 不自刎也要死
    死在敌人手中多不是他的性格
    这和将士血洗沙场一样
    被不住你是他你也会这样

    s***

    2006-05-01 15:59:19

  • 2006-05-01 15:04:04
  • 他该自刎,兵发咸阳,自封霞王,惜盛气凌人,兵败亥下,四面楚歌
    最后自刎乌江,也算是报答江东父老了。
    

    无***

    2006-05-01 15:04:04

  • 2006-04-30 22:29:30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裴***

    2006-04-30 22:29:30

  • 2006-04-30 14:57:24
  • 他最好的选择就是死,如果不死,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叫他英雄了,而是失败者。
    简单的说,你和你女朋友感情到最高潮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可以让你对这份感情永远留恋呢?那唯一的答案就是你们分手,永不再见

    文***

    2006-04-30 14:57:24

  • 2006-04-30 13:07:15
  • 它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y***

    2006-04-30 13:07:15

  • 2006-04-30 01:02:37
  • 项羽的确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英雄。
    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就算他渡过乌江,如果不改变性格和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才也是无用。

    悠***

    2006-04-30 01:02:37

  • 2006-04-29 22:56:06
  • 项羽乃天下第一将才,有问鼎天下之心而无王者之德之能,不甘人下决定他只能自刎,性格决定命运啊。从个人来说不应该但属必然,从天下众生来说,避免千万死命,成就个人悲壮,永留青史,死得其所乎。
    

    行***

    2006-04-29 22:56:06

  • 2006-04-29 21:58:37
  • 项羽不死,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V***

    2006-04-29 21:58:37

  • 2006-04-29 19:24:28
  • 不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乃兵家常事,抗日战争还8年呢.
    我认为应该斗争到底(当然这对人民群众来说是不好的,不过可以劝说刘邦退出对天下的争夺,毕竟我们在讨论项羽嘛.)改变战术打游击,防守反击,不要轻易放弃.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o***

    2006-04-29 19:24:28

  • 2006-04-29 19:00:27
  • 应该,这样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比那个虚伪的,人为的刘邦强了N倍!

    罗***

    2006-04-29 19:00:27

  • 2006-04-29 15:40:07
  • 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与君王卷土来.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虽为小人,却善于用人,才有"汉初三杰".项羽一意孤行,有一范曾却不能尽其用,才英雄末路.
    猜谜:吃白菜不要白菜芯,(汉高祖是也)

    m***

    2006-04-29 15:40:07

  • 2006-04-29 11:43:28
  • 这主要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鸿门宴上别人都明白,就他一个糊涂人
    垓下被围,尚有10万子弟兵,却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江对面,尚有江东几郡可东山再起---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狠不下心又受不得气,对手又是个皮厚心黑的
    怎能不自刎
    

    y***

    2006-04-29 11:43:28

  • 2006-04-29 00:44:46
  • 项羽应该自杀!如被小人抓了,被人耻笑,非英雄所能忍也!项羽自杀永远留下了一个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自杀的项羽让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

    z***

    2006-04-29 00:44:46

  • 2006-04-28 22:17:44
  • 项羽正应为乌江自刎,才成就了多情无情有勇有谋刚愎自用勇力过人的他.少年得志才是不经历练的衰败.

    绿***

    2006-04-28 22:17:44

  • 2006-04-28 21:50:55
  •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自杀是他的命运使然!

    啊***

    2006-04-28 21:50:55

  • 2006-04-28 21:25:07
  • 好无聊的问题,要是他没自刎可能历史改变,那么看到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就不存在了.这样的话他还是死的好.

    z***

    2006-04-28 21:25:07

  • 2006-04-28 19:24:52
  • 应该,因为项羽逃跑时没有和任何一位谋士商量,自己带了800壮士跑的 .导致10万精兵群龙无首才被刘邦斩杀8万.项羽政治上幼稚才会败给刘邦.一山不容二虎所以项羽必需死.

    爱***

    2006-04-28 19:24:52

  • 2006-04-28 19:08:31
  • 应该,因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他的自刎,可能就没有世界

    c***

    2006-04-28 19:08:31

  • 2006-04-28 18:08:22
  • 不应该.
    活着来承受痛苦比一死了之要强.
    

    c***

    2006-04-28 18:08:22

  • 2006-04-28 18:01:40
  • 如果不是自刎`那写他的历史将会少N页`!
    "威武不能屈"古语都是这么说的.
    就象以前的日本武士,输了就要死一样,属于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M***

    2006-04-28 18:01:40

  • 2006-04-28 17:37:04
  •       谈谈我的看法,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对刘邦这么痛恨,刘邦确实出身低微,而且还是当地的流氓头子;项羽能征善战,确实是一个杰出将领,但是项羽打仗一流,对政治上的事却一窍不通:
        首先,他比刘邦晚到,没抢劫到阿房宫的财物,以这个为借口大发雷霆,刘邦马上就去道歉并且自己带部队到汉中。
       他将自己的领地分封了13个王,但是他建立的并不是一个中央政府,而是一个王国联盟,他是一个名义上的国王,但却并没有直接领导他们的权利。 他当了王以后,对这13个王大加压迫和杀戮,致使13个王纷纷脱离他而独立。天下本来不乱,是低能的人将他搞乱的。
       在他对刘邦的战争中,他屡战屡胜,可以看出他优秀的军事才能,但是刘邦有优秀人才,在他和项羽斗争的同时,韩信已经灭掉了很多独立王国,萧何保证他的后勤供给,让项羽的部队陷入了“打不完、脱不离”的战争中。 项羽不能用人,他只有一个范增,还被排斥。
      刘邦手下人才,很多是从项羽那里过来的。例如韩信,当初劝戒项羽但不被采纳。只有英雄才能识英雄,后来投到刘邦摩下。 项羽平定叛乱的时候,每征服一个城池,就大肆杀戮,根本就没有一点仁慈之心,和土匪没什么两样,结果越平定阻力越大,让他的部队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泥潭。
       项羽在骇下失败,他应该自刎,就为那些被他的杀戮和被屠杀的人也应该自刎。即使不自刎,又有什么意义?项羽能胜利吗?他大势已去,即使回去,也只是再失败一次而已。即使能胜利,让这样一个杀人如麻的人来掌管天下,人们能有好日子过吗? 刘邦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伟大君主,也是一个很优秀的政治家。
      当时人们经过秦朝暴政,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而不是只知道杀戮,一个满手血腥的暴君。

    1***

    2006-04-28 17:37:04

  • 2006-04-28 17:35:51
  • 我觉得,
    项羽不是自杀的,
    他心若死,当与虞姬同,
    而虞姬所以死,
    是为羽
    羽为人为己
    都不会自杀
    刘邦若杀羽
    肯定为天下所不耻
    所以,在混乱的战场,散流言于军中是何等易事
    羽自杀,有理有据,且上升了很大高度,
    所以,被邦下谋臣所用
    散此流言,一,除大患,二,拢人心,三,抚江东

    听***

    2006-04-28 17:35:51

  • 2006-04-28 17:29:13
  • 流芳百世

    l***

    2006-04-28 17:29:13

  • 2006-04-28 17:27:35
  • 项羽会刘邦不会,因为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枭雄!

    青***

    2006-04-28 17:27:35

  • 2006-04-28 17:08:23
  • 不自刎也已经自刎了,问这个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现在只能兴叹了!!!

    h***

    2006-04-28 17:08:23

  • 2006-04-28 17:05:38
  • 应该自刎。
    要知道打败他的都是他以前的手下大将和弃臣,众叛亲离.活着回去也没用,如果这次没有自杀,活着回去,那以后就只有过着逃亡的日子了.
    还有被围该下,完全是他的妇人之仁造成的,白白葬送8000江东英豪(这次他带的是精锐之师),还有何面目面对这些人的家人,再集结部队卷土重来,只有以死以谢天下. 
    

    1***

    2006-04-28 17:05:38

  • 2006-04-28 15:58:53
  • 不应该,成者王败者寇.中国古代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以项羽的实力和他当时的经验教训和刘邦还是是有一拼的.自刎于乌江并不能说明他是一英雄,只能说他是一糊涂蛋.
    我觉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他惋惜,而不能把他当着英雄的楷模来崇拜和模仿.

    2006-04-28 15:58:53

  • 2006-04-28 15:43:19
  •   项羽自杀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因为项羽本身并不是一个一点眼光都没有的人的人,在最终项羽已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对于从前呼风唤雨的人物来讲,这个结果是不可以接受的。另外项羽分析一下如果投降的后果,还不如自杀来得好,最起码还可以落下个悲情英雄的形象。
       如果项羽不自杀的话,那他可能会面临几种下场: 1。刘邦捉住项羽后,经过一番炫耀与玩弄之后,把项羽杀掉以慰百姓,并向天下告知,从此老百姓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样一下项羽反倒成了引起战乱的元凶,肯定不会落下个好名声。 2。刘邦捉住项羽之后不会把项羽处死,而是为了向天下显示他的宽厚仁义,免去项羽的一切处分,但是他会把项羽控制起来,等到大家慢慢淡忘项羽这个人物之后,再用一些手段秘密地除掉项羽(刘邦此人建国之后所做所为可以证明,此人不是一个能够让别人对他形成威胁的人,项羽应该也清楚) 3。
      刘邦捉住项羽之后,对项羽进行一定的处罚(刖、刺目、膑、宫。。。),并免去他的死罪,然后把项羽放掉,可是此时天下如此之大,竟没有项羽可立足之地了,回到江东真的可行么?江东父老会如何对待项羽呢?我觉得可能还不如让刘邦关起来好些呢。
      如果去其它的地方的话,那些地方的官僚们会为了巴结刘邦而继续对项羽进行迫害,英雄怎能忍受如此待遇,还不如一死了之呢 综合起来看,项羽之死,也就是说项羽已经看清了,他根本就没有再翻身的可能了,无论如果像刘邦这样的人不会给项羽任何机会重头再来的,正所谓“大势已去”,所以他只有选择自杀这样的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才不会辱没了他的一世英名,他非死不可。

    指***

    2006-04-28 15:43:19

  • 2006-04-28 15:28:04
  • 杀则流传千古  不杀则可"勾践灭吴"

    j***

    2006-04-28 15:28:04

  • 2006-04-28 15:25:27
  • 我们都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更没有经历过,不知道他那时候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只有经历过了你才会知到底怎么去做,说句真话我们没有能力去评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

    w***

    2006-04-28 15:25:27

  • 2006-04-28 15:16:13
  • 我觉得没有应不应该自杀,如果项羽不自杀,这与他的性格不符,换句话说如果说项羽的性格不是那样的刚强暴烈,也许他不会有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机会,也许他会成为刘邦那个角色。

    先***

    2006-04-28 15:16:13

  • 2006-04-28 15:10:55
  • 不自刎有能怎样!项羽是将才,不是帅才.

    l***

    2006-04-28 15:10:55

  • 2006-04-28 15:05:25
  • 应该!到了那种地步了,生不如死啊!

    疯***

    2006-04-28 15:05:25

  • 2006-04-28 14:59:56
  •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小***

    2006-04-28 14:59:56

  • 2006-04-28 14:34:04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心***

    2006-04-28 14:34:04

  • 2006-04-28 14:33:57
  • 为什么不留条命,东山再起呢?

    f***

    2006-04-28 14:33:57

  • 2006-04-28 14:22:00
  • 当他自刎的那一刻,就成了千古英雄

    h***

    2006-04-28 14:22:00

  • 2006-04-28 14:20:02
  •   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
      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 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 。

    孤***

    2006-04-28 14:20:02

  • 2006-04-28 14:14:26
  • 不知比撒搭母强多少倍,同意二楼所说的。

    一***

    2006-04-28 14:14:26

  • 2006-04-28 14:01:54
  • 选择决定命运。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啊!爱你所为,为你所爱啊!

    d***

    2006-04-28 14:01:54

  • 2006-04-28 13:54:20
  •   正当项羽拼死搏杀,尚存一线生机的时候,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面对一条可以救命的唯一小船,和忠心不二的乌江亭长,项羽毅然选择了死。面对生路而不就,却于死生之际而从容发出镇定安详的“笑”,那么,英雄想到了什么呢?第一是他依然固执地认为是“天之亡我”,至死没有服气。
      第二是自惭无颜去见对自己倾心支持的江东父老,做到了“知耻近乎勇”。他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肯爱马被杀,因为看到它,就想起了“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的数度辉煌。今昔如此,情何以堪呀!再说马迁写他留下了战马,就是给他留下了一段磨灭不了的历史功绩呀!最后,面对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的“故人”,他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呜呼!泰山之伟,蝼蚁之轻,怎可同日而语!! 项羽死了。他是站着死的!他在最后的行动言语表明,他还知道什么是耻辱,知道谁是自己的支持者。他敬待长者,厚赐故人,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卓著缺憾人生的表演。 马迁“代为喉舌”,对他的死,对他这样一个“非有尺寸,乘势起于垄亩的空前的,有巨大缺点的英雄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使我们这些对刘邦项羽无所轩轾的后人,面对这悲情四溢的自刎乌江,也不免要咨嗟叹息,起坐彷徨,回肠荡气呀! 。

    助***

    2006-04-28 13:54:20

  • 2006-04-28 13:41:32
  •   项羽是秦未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他有拔山之力,盖世之雄,是个勇敢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后又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统一中国雄心的西楚霸王,却兵败垓下,带着他永久的遗憾乌江自刎。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项羽的自杀众说纷纭,而讨论的焦点就在于他该不该自杀,他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方认为:项羽的自杀,是他性格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贵族,力气过人,从小喜欢兵法,但不求甚解。24岁起事,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破釜沉舟,大败章邯,活埋降卒20万人。率40万大军杀子婴,烧阿房,一路风风火火,势如势竹,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何曾体验过失意之痛,落漠之苦。
      因此一遇失败,就失去了他称王称霸的底气,就象天上的风筝,有线扯着的时候可以傲视群雄;一旦断线,就只能随风飘举,垂头丧气。这真是祸福从来都难料,人生最喜平常心。 为充分阐明我方观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第一,项羽为人不忍,目光短浅,乃是“妇人之仁”,容不得比自己更有才干的人。
      范增虽被他尊为亚父,但由于范增有过人之才,很遭项羽嫉恨,故对范增主张的事往往不采纳,因此屡失良机。这是一种武大郎式的病态心理。这样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第二,项羽心胸狭窄,因人废事。项伯卖他,他听项伯;范增帮他,他疾恨范增,可见其心胸狭窄,毫无容人之量。
      这为他后来的失败种下了隐患。关于这一点,汉高祖刘邦也曾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此三者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可见,心胸宽阔,有容人之量是事业成就的关键,也是项羽所欠缺的。 第三,项羽不善用人,易被谣言动摇。在荥阳,项羽将刘邦等人重重包围,杀刘邦如瓮中捉鳖,但项羽在这大好时机面前却听信他人离间之语,错怪范增,以至于范增愤然回乡,项羽坐失良机。 第四,项羽在垓下被围,听见四面楚歌时,他以为楚国已被人占领,因而一蹶不振,高唱垓下悲歌,足见此人的心理缺陷。
      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心理是否健全,意志是否坚强,而不在乎有无拔山之力。况且,项羽在临死时,都还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可见他到死都还没有悟出他的失败是由于主观上的因素所致,带着这种“宿命论”思想而自杀,项羽的死,除了让我们产生些遗憾以外,也就没有什么不值得理解的了。
      难怪司马迁批评说“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自责,过矣!” 第五,项羽在灭秦之后,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分封许多王,违反了人民对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而且他在战争中烧杀破坏,失去民心,终于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在此讨论项羽的死,我觉得,他能够给我们的除了教训,还是教训。 。

    n***

    2006-04-28 13:41:32

  • 2006-04-28 13:41:15
  • 他如果不自刎,也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刘邦活捉了他的话,像刘邦这个市井无赖,一定会羞辱,折磨他,
    到最后还是会死的.

    心***

    2006-04-28 13:41:15

  • 2006-04-28 13:39:39
  • 应该!留得千古佳话不比臭名远扬的刘邦强多少倍!

    笑***

    2006-04-28 13:39: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