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家讨论一下这些徒有虚名的人物吧!

首页

大家讨论一下这些徒有虚名的人物吧!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自赤壁之战以后,就表现非常愚蠢。为了夺回荆州,不惜出个让孙权之妹嫁刘备的下策,结果弄假成真,陪了夫人又折兵;后又用亲自去帮刘备去西川的鬼话来欺骗,想借道荆州,谋害刘备。这样的连三岁小孩也欺瞒不过的鬼把戏,他居然自认为可以欺骗过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亡。你能说周瑜是雄才?还是蠢才?
再说徐庶,不辩真假,连自己的母亲也不了解,得到封假书信就跑去曹营见母亲,结果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在赤鄙大战开战前夕,尽管他已经识破了东吴的一系列想用火攻曹营的把戏,不想为曹出谋划策,但却不知道如何自保性命,居然到江边拦住庞统要求庞统为他献计策如何自保。这能说他是个大智大勇的人吗?
张松,蜀国奇才,但他的死却是自己的愚蠢所至。刘备假意致书刘璋要离开回荆州,他居然会信以为真,慌忙写信刘备“私通”,结果也招致全家的杀身之祸。这象个“奇才”所为吗?
好了,例子不再多举,大家随便幽幽几句吧。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04-29 21:39:39
  • 正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大概也是有的。
    不气死周瑜,焉能突出诸葛亮之才?
    不支走?T庶,怎引出伏龙凤雏?
    不杀死张松,怎能突出刘备取益州的名正言顺?
    小说家无非是为了突出几个重点人物罢了,其余的人总得作出点牺牲吧?人言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是利用他们起到绿叶的作用而已。譬如我们这么多人答题,你只取一个,俺们也只起到陪衬的作用而已。

    你***

    2006-04-29 21:39:39

  • 2006-04-29 16:06:23
  • 那是小说.是假得,想知道真实的三国历史,要去查史书,三国志中也有部分是虚构的.很多人物是没有的.

    g***

    2006-04-29 16:06:23

  • 2006-04-29 09:21:55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周瑜死的冤啊,长的这么令人羡慕官又大,老婆又是一句惊叹!居然因为一点形势分析上不如孔明就气死了,如果我是他绝对不会给气死,想想我老婆比他那丑老婆温柔漂亮,本人长的又比他帅。张松确实配不上什么“奇才”,长的丑没办法。徐庶总体上是不错的,文武双修。他为求自保去问庞统明眼人一看就是一种礼貌,能看出赤壁计谋的人会连自保的方法都不知道?

    b***

    2006-04-29 09:21:55

  • 2006-04-29 08:21:00
  • 作者向着谁,就把他想要称赞的人物描绘的完美无缺,而自己贬低的人就变得一文不值了。这们才能衬托其他人较之是如何的聪明,如何的睿智。虽然我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不是这么深刻,但我明显感觉到罗贯中十分向着诸葛亮和刘备,而把矛锋毫不留情的指向曹操。说实在话。曹操真的不如刘备吗?曹操不是一个得容兼备的才子和军事家吗?而刘备他又有什么作为?所以我在三国中最看重的人是曹操。

    百***

    2006-04-29 08:21:00

  • 2006-04-29 00:01:38
  • 矛:活到老学到老
    盾:你无法让老狗学会新戏法                  矛:英雄所见略同
    盾:庸人喜欢随大流  

    b***

    2006-04-29 00:01:38

  • 2006-04-28 23:35:50
  • “演义”自然会有编造的东西,仔细看也有许多地方不合逻辑,在《西游记》和其它名著中也见令人费解的地方。

    心***

    2006-04-28 23:35:50

  • 2006-04-28 21:41:55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能说是徒有虚名。用诸葛亮的话说:岂能以胜败论人哉?

    z***

    2006-04-28 21:41:55

  • 2006-04-28 21:23:22
  • 《三国》毕竟是小说,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里面最被贬低的乃东吴周郎,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孔明的聪明,而牺牲了一位儒将!周瑜就是文学巨著的牺牲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非常时期也没有让你细心考虑的时机。我们后人是品读历史才得出这么多的经验,旁观者清嘛!徐庶那完全是孝心所致,不能说他有错!宁可信其真,也不信其假!人哪有不犯糊涂的时候?不能一味地看到古人失误之处。
    你看历史上有多少谋事的下场会很好?三国里真正的智者就贾诩一人,其他谋事下场大多惨不忍睹,只有他是安度晚年,78岁寿终正寝!

    1***

    2006-04-28 21:23:22

  • 2006-04-28 20:25:44
  • 哈。。。
    你的钱花得差不多了。
    周愉可没有小说说的那么蠢,诸葛亮的那身打扮就是他的,小说作者罗贯中把他的衣服帽子都“借给”了诸葛亮。可见周孔之争不是真有其事,最起码不是这样争的。
    徐庶看不出母亲的信,可以理解。过去有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毕竟离开家太久,对母亲的充满欠意。所以,一看母亲的来信,没有细想,就信以为真。上旦后,心里既后悔又无奈,脑子失灵,这也不出奇啊。再聪明的人也不是什么事总聪明啊。但毕竟是聪明人,一点就通。所以庞统一说,就开窍了,马上去做了。
    张松却死的可疑,我看是刘备的计谋,“借刀杀人”。张松要是来了,刘备也不放心啊。看看魏延的遭遇就知道了,反正主动来透靠的,都不是好人。刘备不是曹操,他对别人从来都没有信心。连赵云都从来没重用过,何况这么个“卖主”的张松!

    3***

    2006-04-28 20:25: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