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谜语的来历?

首页

谜语的来历?

谜语的来历是什么呢?有什么说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6-23 10:37:03
        中华谜语,包括民间谜语和文义谜,是华夏文明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株个性独特的文艺奇葩。它集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深受人们喜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华谜语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现在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C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而《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一段隐语故事则描写得比较详细。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业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还是淳于髡巧妙地运用“大鸟”的隐语进谏成功的例子,大约发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 占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赋论篇》最具体表性: “有物于此,luǒ luǒ 兮其状,屡化如神。
      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头马首者欤?屡化而不寿者欤?善壮而拙老者欤?有父母而无牝牡者欤?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
      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晋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此赋描述了蚕的外形:身上光滑无毛,体态柔软,头部像马。蚕的习性:吃桑叶吐蚕丝,喜湿怕热,喜湿怕雨。蚕丝的经济价值:给世界培添色彩,给家庭增加收入。
      蚕的生命周期:三俯三起,化蛹变蛾。最有意思的是,赋中还暗示了此物的读音,“名号不美,与暴为邻,”“蚕”与“残”同音(cán)如此详尽的描述,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物谜的特征。此赋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汉末还出现了离合式的隐语。
      当时董卓自为太师,残暴专横。有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条谶语,以拆字离合法隐“董卓当死”四字。其中“千里”合成“重”字,加“草”得“董”字;“十日卜”三字组合成“卓”字。 到了魏晋南北朝,谜语有了新的发展,正如刘勰所说:“自魏代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所撰的《文心雕龙》中,对谜语的起源、发展等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论述,谜语这个名称逐渐流行。 在离合法的基础上,对文字的笔画或部首略作增减处理,形成了另一个方法“增损法”。《北齐书•徐之才传》有载徐之才嘲戏王昕的姓“王”字:“有言为讠王,近犬为狂,加颈足而为馬,施角尾而为羊。
      ”除了增损法,当时还出现了会意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有一次,北魏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喝到高兴处,举杯作谜让大家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被彭城王勰猜中。是“?”字。原来“三三横,两两纵”先猜成“羽”字。“金钟”是酒杯,酒杯古代有称“大白”的,所以“金钟”可扣“白”,“羽”加“白”就成了“?”字。
       这个时期的谜语,很多是写成诗歌形式,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隋唐时期的谜语出出了别解,制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谜面更加简练,为以后文义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太平广记》载有这样的故事: 隋侯白尝与仆射杨素并马言语,路旁有槐树憔悴死。
      素乃曰:“侯秀才道理过人,能令此树活否?”曰“能”。曰:“何计得活?”曰:“取槐树子于树枝上悬着,即当自活。”素曰:“因何得活?”答曰:“可不闻《论语》云:‘子在,回何敢死?'”素大笑。 原来,论语中“子在,回何敢死”是颜回对孔子说的,意思是老师尚在,弟子颜回怎也轻易去死。
      经别解后转义为“种子在,槐树怎敢死。”此故事距今大约一千四百多年。 宋代是谜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谜风盛行,人才辈出。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王吉甫、黄庭贤等文人学士都精通谜道。如王安石的字谜: 目字加两点,不作具?猜(賀) ?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資) 以上字谜一直流传至今。
      苏东坡制谜,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佛印以佛家语气出谜: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谜底是木工工具“墨斗”。东坡当即对谜。 我有一张琴,一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弹尽天下无声曲。
       谜底自然也是“墨斗”。后人还模仿苏小妹的语气再作一条“墨斗”谜: 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来时摇橹还。 一底三面,都十分形象,十分顺口。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谜人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
      据宋代王?浴堆嘁黻菽甭肌吩兀谇履昙湎纶唬? 上无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市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可见当时灯市盛况空前,为灯谜的诞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再看《武林旧事•灯品》的记载: 又有以绢灯剪写诗句,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灯谜呱呱坠地,中华谜语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此时距今大约八百年。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仍盛行不衰,蒙族人照样爱玩谜语。元朝高德基撰《平江纪事》载: 达鲁花赤八刺脱公,倜傥爽迈,博闻强记,凡宴会以文谑,满座风生。
      一日同寅后堂会饮,僚佐愿求一令劝酬,公曰:“吾不读书,弗能为令,但有两字隐语,请众贤商之,能者免,弗能者请一巨觞。”众曰如命。公曰:“一字有四个口,一个十;一字有四个十,一个口。”在座者皆不能解,罚就饮。饮竟问之,公以箸画案上乃“图(图)”、“毕(毕)”二字也。
       这两条字谜并不很难,“众贤”都猜不出,情愿罚酒,大概是客气吧。关于当时民间猜谜的盛况,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悬灯”,画《四年》、《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 明朝时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C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另有马苍山编写的《广陵十八格》,其中的一些主要谜格,至今仍在沿用。明代的一些小说、传奇、话本等都有不少猜谜的情节,其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一则文义谜尤其精彩: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每句猜一位古人名,谜底是孙权、孔明、子思、太公望。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面崇尚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拓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高和普及。
      如当时以《千字文》句为面的: 焉哉乎也 (《四书》一) 失之者鲜矣 平时常用的文言虎词有“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谜面有了四个,尚少“之者矣”三字,谜底就是别解为“失去‘之'和‘者',鲜‘矣'”。还有以唐诗句为面的,如: 春寒赐浴华清池 (古人一) 温太真 谜面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写杨玉怀在华清池洗湿泉浴。
      谜底温太真即东晋人温峤。谜底“温”别解为温泉,“太真”是杨玉环的道号,特指杨玉环。还有以书句为面的: 淮阴侯传 (古人一) 纪 信 韩信封为“淮阴侯”。谜底别解为“记载韩信”。还有以词牌为谜面的: 虞美人 (字一) 翣 “虞美人”即虞姬,项羽之妾。
      还有以单字为面的: 斗 (花名一) 百 合 谜底“合”别解为容积的计量单位,一百“合”折合一“斗”。 从以上几则谜例可以看出,此时谜语的艺术风格与元明时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时一批谜人倡导创新是分不开的。
      正如钱南扬在《谜史•清代之谜语》中论道:“自今谜盛行,视古谜为卑鄙,不复出诸士大夫之口。”又如当时谜家费源指出:“为谜当广征博引,驱使群书,不期成而成,不期获而获,方能妙到秋毫。”又说:“一字落空,便成赘语;虚字虚设,亦属疏心。”以及“寄意过深,尚须注脚;引喻太直,未免合题。
      宽泛者既病游移,强凑者奚辞翻驳?有一于此,岂不谬哉?”甚至在小说《镜花缘》里,作者也借女主人公之口谈论谜艺:“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又说“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惟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
      ”这些都是很有水平的见解。 到了清末民国衩,在众多谜家中有一人是特别应该提起的,那就是后世称为“谜圣”的灯谜大师张起南。张起南,字味鲈,号橐园,福建人。他主张谜要创新,要面向大众。他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灯谜。往往都是有新的创意,以外国作家为谜底的。
      如: “凭君传语报平安”,猜“托尔斯泰”。 以通俗谜面扣《诗经》句的,如: “湘省铁路通何处”,猜“汉之广矣”。 以时事知识猜成语的,如: “民国以来男子剪发女子解足”,猜“摩顶放踵”。 甚至还有以英文为谜面猜字的,如: morning猜“谭”(拆为“西言早”三字) 像这样清新的谜语,虽招来守旧派的嘲笑和非议,但革新的潮流势不可挡。
      在众多有识之士和民间谜人的共同努力下,谜语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进了新的时代。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谜语在继承祖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谜语内容更加大众化;谜语创作空间繁荣;谜艺技巧更加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谜好谜不断涌现。
       新时代给谜语的发展带来了几次难得的机遇。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字,如“旧”、“进”、“观”等等,也增加了许多一字多义字,如“后”字以前只作“帝王的配偶”解,现在还可作“前后的后”和“子孙后代”解;再如“云”字,以前只作“说话”解,现在还可作“天上的云朵”解。
      这样就给谜语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谜路。 二是媒体的介入,谜语受众迅速扩大。先是报纸杂志,后是广播电视。人们除了参加固定时间、固定场合的谜事活动外,在任何角落、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猜谜的乐趣。 三是改革开放后,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及海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全世界炎黄子孙都可以聚在一起切磋交流谜艺特别台湾谜友多次来大陆参加各种谜事活动,增进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谜语的发展。
       四是经济市场化后,企业有了自主权,不少企业家乐意与谜界合作,并与媒体及主管部门携手共办谜事活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谜语普及化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五是通讯方式的进步,给猜谜方式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莫说古代,就是十几年前,人们参加函猜或媒体会猜,都要到邮局把谜底答案寄给主办者,稍微生急的还用电报发去。
      现在不同了,参加网上谜赛,只要点下鼠标即可搞定,用手机发个“短信”也是很容易的事。 。

    沐***

    2006-06-23 10:37:03

其他答案

    2006-06-23 12:48:05
  •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度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p***

    2006-06-23 12:48:05

  • 2006-06-23 10:31:48
  •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C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一***

    2006-06-23 10:31:48

  • 2006-06-23 10:31:26
  •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C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落***

    2006-06-23 10:31:26

  • 脑筋急转弯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