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想知道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到底有多大?


      		
净*** | 2006-10-14 10:08:43

好评回答

2006-10-14 16:56:32
1*** |2006-10-14 16:56:32 417 238 评论
正确认识药物的副作用

    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了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多数药物副作用会对患者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良反应。
  医师使用某种药物,一般是因为患者体内某方面存在某种异常情况。针对这个情况,医师往往只希望药物针对某一器官或某一方面发挥治疗作用,而对其他正常器官没有不利影响。但一种药物对不同器官可显示不同性质的作用,即便使用的是一...

查看全部>>

正确认识药物的副作用

    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了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多数药物副作用会对患者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良反应。
  医师使用某种药物,一般是因为患者体内某方面存在某种异常情况。针对这个情况,医师往往只希望药物针对某一器官或某一方面发挥治疗作用,而对其他正常器官没有不利影响。但一种药物对不同器官可显示不同性质的作用,即便使用的是一种高度提纯或人工合成的药物,在希望它发挥某一作用时,仍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它的其他作用。比如,阿托品就是一种典型的M胆碱受体阻断剂,虽然其在临床上应用的药品多为人工合成生物碱,纯度很高,但作用仍十分广泛。它能同时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加快心率、散大瞳孔、升高眼压、调节麻痹、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时,作用于小血管平滑肌,能解除微血管痉挛,以改善微循环;它可对抗体内乙酰胆碱过多而引起的M样即毒草碱样症状;而在很大剂量时,也有阻断神经节的作用。因此,当医师利用其缓解平滑肌痉挛作用来减轻肠痉挛所致的腹痛时,或利用其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来减轻心脏起搏、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时,就不得不同时使患者承担出现心悸、口干、排尿困难、眼压升高,甚至诱发青光眼、急性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针对这类问题,医师在选用药物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避害、趋利”。
  由于药物作用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它们存在治疗作用的同时,又可能存在毒副作用。任何药物,有适应证就存在禁忌证,所谓毒性和副作用,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比如,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对造血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如听神经的损害以及引起皮疹等,对机体只会产生不利影响,故可称之为毒性。而对于药物可能存在的毒性,医师当然应该力求避免或减轻。但另一些作用,如对肠蠕动的减弱或增强、对心率的减慢或加快、对血压的增高或降低、对腺体分泌的增多或减少等,都可以说是一些“相对”的副作用。对这类副作用,医师如果能充分掌握,并能根据患者机体内部相关器官在用药前的功能状况,恰当选药,就可能“变害为利”,把副作用变为治疗作用。
  以心血管疾病用药为例,目前常用的降压药有几十种,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而共性是都能使血压下降。但另一方面,各种降压药又都有其本身的毒副作用。
  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又有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面红、头胀、水肿等副作用。如果患者用药前心率已偏快,或已有浮肿,用药后这种情况必将更明显。但若用于原心率过缓或有起搏、传导阻滞者,则此种副作用可能转化为有利作用。如同时给予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即可消除该药导致的水潴留,并使降压作用增强。
  硝苯地平的普通制剂起效迅速、半衰期短。在其作用的高峰期,由于血压下降及心率增快明显,可因舒张期短和冠脉灌注压降低而引起心肌缺血。若是改用缓释、控释剂型,如“利焕”、“欣然”、“拜新同”,或用半衰期较长的制剂如尼群地平、氨氯地平即络活喜,则能减轻此类副作用,并使血压平稳下降,维持时间延长。
  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等,通常属抗心绞痛药。但因这类药物对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有扩张作用,故大剂量时也可降压,并也有增加心率的副作用。因此,对原心率缓慢、血压较高者,这种副作用也可转化为有利作用。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在改善冠脉血流量的同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同时,又都可使心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这种副作用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例如,对有潜在性起搏传导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可因用此类药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出现。但是,如果将这类药物用于原心率偏快的高动力、高肾素型高血压患者,则这些副作用将变为对患者有利的治疗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对糖、脂肪及尿酸代谢有不利影响,故用于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高血脂、高尿酸者应谨慎。尽管,此两类药物都能降血压,在药理作用上可以相互协同,但从副作用角度看,却宜避免同时使用。如将双氢克尿塞与硝苯地平共用、β受体阻滞剂与阿米洛利共用,可使治疗作用协同而副作用分散,就比较好些。
  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多沙唑嗪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除能降压外,对糖、脂肪、尿酸代谢可能有利,与β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增强降压作用,减轻副作用。
  吲哒帕胺即寿比山,是一种兼有钙拮抗和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其主要副作用是可能引起低钾血症,故最适合与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一方面,可使降压作用增强;另一方面,则使低血钾程度减轻或被防止。
    低钾血症是使用排钾利尿剂时医师应经常注意防止的情况。为降压而使用双氢克尿塞等排钾利尿剂时,最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使降压作用相加,且防止了低钾血症的发生。对以舒张压增高为主的高血压患者,这种搭配具有很大优点。呋塞米即速尿和依他尼酸即利尿酸也是作用很强的排钾利尿剂,长期使用常发生低钾血症,但对因肾功能衰竭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高钾血症和水潴留等情况的患者,这种副作用即转变为良好的治疗作用。
  对原血钾基本正常者使用利尿剂时,宜选用武都力,每片含双氢克尿塞25 mg、阿米洛利2.5 mg,其利尿作用较单用一药强,且使排钾与保钾作用相互抵消,结果对血钾基本无影响。
  类似的情况也可见于一些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复方甘草合剂等。其配方指导思想都是为了使治疗作用协同或相加,而副作用相互抵消或减弱。临床各科常用的各种复方,都是医学前辈们在用药过程中,力图“避害趋利”的产物,值得我们珍视。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药物相互作用所致不良反应认识的加深,人们愈来愈多地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实际上,任何配方都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难免会存在某些缺点或偏差,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关键仍在于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恰当选药,目的是使其更加适合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情况。
  在其他系统疾病用药中,比如氧化镁和氢氧化铝都是有效的制酸剂,但前者有缓泻作用,而后者有收敛作用。如果对原来有腹泻倾向的患者使用氧化镁,或对大便干结者使用氢氧化铝,它们的副作用必将显露无遗。如果采用相反的选择,这些副作用即转化成了辅助治疗作用。
  通常用于治疗哮喘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或β受体激动剂,如氨茶碱、沙丁胺醇即舒喘灵、特布他林即博利康尼等都具有引起程度不等的心率增快的副作用,这对喘息患者显然不利,但对于一些心动过缓或病窦综合征患者,增快心率则是有利的。
  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药物的适应证在发生修正、转移或扩展,与人们通过实践加深了认识有关。这种修正、转移或扩展,也常意味着是一个将药物副作用变为治疗作用的过程。例如.对硝苯地平,最初人们了解到的是,它对于扩张冠状动脉和抗心绞痛的作用,以致当初医生们参加第一次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其对冠心病的疗效方面。这就是当时中国医生给它起名为“心痛定”的原因,并因此认为降低血压是它的副作用。其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主要药理作用在于扩张阻力血管,之所以能改善心肌供血,也是由于其使心脏后负荷减低的结果。因而,该药应主要适用于心率偏慢、血压偏高的冠心病患者,而它最主要的临床适应证应该是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有一个重要的副作用——负性肌力作用即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因而曾被禁忌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其实,它主要是降低心肌收缩期的“单位时间压力变数”、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总体结果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供血改善。如果用药剂量恰当,不仅不会加重心力衰竭,反而可以使心功能改善。特别是当发现一部分心力衰竭属于“舒张功能减低”后,使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多心安即倍他洛克或氨酰心安即阿替洛尔,通过恢复心脏舒张功能,增加回心血量,从而提高心排出量,就成为更加合理的选择了。
  丙酸睾丸酮的作用本是增强男性化,促进性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当然,实际上,人们有时是指望它能提高性功能。以往,蛋白合成作用并非是使用该药的主要目的,水钠潴留更是属于负性效应。但是,后来临床上使用更多的,却正是它的蛋白合成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另一些药物。比如,男性化作用只有丙酸睾丸酮的1/2,而蛋白合成作用却是其12倍的苯丙基去甲睾丸酮即苯丙酸诺龙;以及蛋白合成作用与丙酸睾丸酮相仿,而男性化作用仅为其1/200~1/300的去氢甲基睾丸酮。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创伤、骨质疏松、手术后及各种原因所致消耗性疾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就是说,副作用或“附属”作用可转变成为主要治疗作用,并可由此开发出新产品。
  可以称为典型范例的,应该算是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了。它作为解热、镇痛、抗风湿药,在临床使用已有上百年历史了。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该药的主要副作用之一,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抑制凝血酶原合成,而引起出血。
  近几十年,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急性风湿热已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愈来愈多,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从解热镇痛药转变成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用以预防心脑血管的血栓形成。换句话说,当初被认定的副作用,现已被公认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利作用。
  顺便说明,作为解热镇痛和抗风湿药,阿司匹林的清除半衰期较短,若要保持药效,必须每日给药3~4次。而它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却强大持久,甚至可持续7~10天。因而,以较小剂量,每天或隔天给药1次,已可达到满意疗效。由此可知,以为晚间服药可能有利于防止凌晨血栓形成的说法,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以上举例表明,副作用并非一定是不良反应,副作用与治疗作用之间也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医生应该不仅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还应该掌握它们的毒副作用;在全面把握患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临床思维,寻求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甚至力求将它转化为治疗作用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认识问题,强调不应以僵化的态度理解副作用。但是,鉴于临床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和严肃性,在实际用药时必须深思熟虑,切不可在工作中轻率行事,以免导致医疗差错,给患者造成损失。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6-10-14 10:16:19
  • 药品具有二重性,一是治疗作用,二是不良反应。药品除了治疗作用外,产生的不良反应最严重的可致畸、致癌、致变异。
    阿*** | 2006-10-14 10:16:19 395 244 评论
    0/300
  • 2006-10-14 10:15:24
  • 化学物品种类很多,可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如神经、血液等,也有很多化学物品有致癌作用。
    2*** | 2006-10-14 10:15:24 377 246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