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对联对仗的问题

首页

对联对仗的问题

是要字字对仗还是“二四六不论”?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0 14:50:44
      12月10日
    有两个问题混淆了。
    1,“135不论,246分明”,是指声律(平仄)上的。出句与对句在平仄上字字相对固然好,而且在出句合格的情况下,还能避免“三连仄”或“三连平”的毛病。但联律规定得如此严格,则会陷入僵化,增大了对句的难度。
       2,对仗是相同词性的字词或词组、相同句子成分的对仗。对仗上字字相对的情况应该很少。如果用字字对仗来要求对句者,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对仗上能“工”最好,“宽对”也行。 ----------------------------------------------------------------------- 12月22日 楼主问:“如果是长联怎么数数字?比如说‘置酒花间 擎杯雅士频邀月’还有痴迷兄“汉关秦月”那一联。
      ” 答:“135不论,246分明”是把长联先分割为若干段短联后,根据各段的字数和内容确认各段属于几字联的。“135不论,246分明”是以每个分割出来的小段为单位来说的,而不是以全句来算的。 详看: 对联方法。

    时***

    2006-12-10 14:50:44

其他答案

    2006-12-09 23:40:00
  •   看到邀月兄此帖,小生在前几日看书时候,也看到了很多的文章都很好,感悟也颇深,现将此篇小生学习整理的文章附上,众文友共赏,小生深深一揖了~~
    对联的音律与平仄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
      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
      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
      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
      ”“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 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
       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
      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 节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调为: 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 再如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水有声 其平仄调为: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
      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联: 慎言语节饮食 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种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园亭联: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韵书声 以上格式,为一般式。
      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
      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山登绝顶雪为峰 “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
       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海到天边云是岸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
      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 这样,全联即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
      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
      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
      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最后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平仄相拗。
       成都武侯祠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
      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 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
      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修合无人问 存心有天知~~ 。

    海***

    2006-12-09 23:40: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