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韩信当年是不是把他的姓改成韦?

首页

韩信当年是不是把他的姓改成韦?

韩信当年好像被谁追杀,为了躲避仇家,于是隐姓埋名,把韩去掉左边,改成韦姓,后来韦姓就流传下来了,谁知道这件事的详情呀?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27 13:19:14
      应该没有吧,查百家姓来源,韦姓来源与此无关,请见下:
    韦姓起源有三: 
    一、夏朝少康时有豕韦国,其后人以韦为氏。 
    炎帝、黄帝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又以他们为主体与东夷少昊族组成了“华夏民族集团”,因而“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人许多姓氏来源的始祖。
      比黄帝稍晚的韦姓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帝颛顼高阳氏。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娶姜姓炎帝后裔氏族部落女嫘祖为妻,生的儿子中有一个叫昌意。昌意又娶今四川岷江流域的姜姓蜀山氏族部落女昌仆为妻,生的儿子中有名叫颛顼。颛顼聪明伶俐,15岁就能协助处理部落事务,成年后,继承了祖父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职务。
      他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首领,放手让他们处理各种事务,注意发展原始农业、手工业、物品交换业,使原始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称赞。他又根据神事、民事混杂的情况,将华夏部落联盟中的神(天)事、民事机构分设,各有“官员”管理,不得混杂。
      史学界将颛顼帝高阳时期视为我国社会文明的“雏型国家”阶段。颛顼娶滕坟氏族部落女“女禄”为妻,生子老童。老童娶根水氏族部落女骄福,生子重黎、吴回。吴回有子陆终,其母不详。陆终娶鬼方氏族部落长的妹妹女(阝贵)为妻,怀孕长达三年,生了三个儿子。接着,又从其左肋下生出三个儿子:一子名樊,又叫昆吾。
      二子名惠连,又叫参胡。三子名筏篚,又叫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第五代孙、黄帝的第七代孙。彭祖继承父亲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彭祖部落。他约生于帝尧初年。 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
      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名[竹钱][竹钅坚]),居地亦名彭城(今江苏徐州)。彭祖亦称大彭。大彭氏族部落居彭城,是帝尧所封。
      《楚辞·天问》王逸注解说: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这个氏族部落的后裔氏族较多,人口兴旺。彭祖的妻子名字不详,儿女的名字也不详,但其部落的各裔支氏族都有善于养豕和制造大鼓的。姓氏书说韦姓“出自颛顼”,道理也就在此。
       彭祖的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禹的关系亲密。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时,彭寿亦去参加。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后世文献称其为彭伯寿)为大彭国君,定都于彭城(今徐州)。
      夏王启十一年,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阳,辖地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的地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市)向父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夏代的诸侯国称“氏国”,没有公、侯、伯、子、男之称,《逸周书》称其为“彭伯寿”,当是周史官的观念),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代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
      彭伯国忠于王室,相继为伯的国君一直听从王室调遣,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伯(名字失载)的支族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邑城在县东南50里的废韦城,今名妹村)立国。
      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因而其封国便以豕韦(或韦)为名,韦、韦城或豕韦、豕韦城之名,均以豕韦氏封立于此而得名。文献资料说:彭祖在夏为“豕韦氏”,指的就是元哲封立的豕韦国。按《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的记载,元哲是彭伯寿的裔支孙,元哲就是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代孙,黄帝的第十三代孙了。
       夏代时,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裔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夏王朝传到夏王桀时,成汤为商国君主,国力强大,开始灭夏。彭诸侯国在汤的劝说下归服,与夏王朝亲密的韦、顾、昆吾等国忠于王室而不叛。成汤在稳定东方后,向西进军,便先灭了韦、顾、昆吾等小国。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后,被灭的韦国余民有的沦为新封刘累(帝尧后裔)子孙韦国的奴隶,旧贵族则四散逃亡,约定以国名韦为姓。受姓始祖韦伯遐 豕韦氏封立的韦国旧贵族,有一支辗转逃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裔支又迁入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形成韦谷、讳水、讳川、讳渠等名称。
      这一支韦姓人传到商末时,人口增多,地域有所扩大,首领韦伯(又写作百韦、伯韦)便在(氵韦)川村(今属扶风县)修筑了邑城,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原(今属扶风与岐山县交界地区)为都的周伯国。周武王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国君率军参加,立下战功。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封韦国为“伯”爵国,国名称韦伯国。
      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为“韦伯”。这个“韦伯”,古今的姓氏书无考证和记载,不知其名字。我们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的记载考证,所说的“韦伯遐”就是指的这个“韦伯”。名字叫韦遐,加爵位称“韦伯遐”。因为从韦遐至第二十四代孙韦孟,约有1400年(一代按50岁计算),恰与商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时间相吻合。
      因此说,韦姓人的本姓祖先是韦遐。商代武丁为王时,迁刘累后裔于今山西夏县,继承帝尧后裔的唐国,封自己的儿子(己姓)为豕韦国君,亦称韦伯国,武王伐纣时被灭。武丁还灭了迁封在今河南原阳县的彭伯国,彭伯国的贵族则入朝为史官。 二、少数民族韦姓。 韦姓少数民族,主要是在广西地区。
      他们既有韦姓人徙人或与韦姓人通婚生子者,又有韦姓中的客家人,还有少数民族从姓韦者,情况比较复杂。但他们绝大多数人是韦贤的后裔,则是可以肯定的。唐代以前的广西韦姓人已述,现将广西少数民族中的韦姓人简述如下。 唐代时,邕管(今广西)的广源州蛮酋中有韦姓。
      明代广西土司知州中有韦延寿、韦贵、韦万安、韦保良、韦应鲲、韦昆能、韦文明、韦法真、韦公良、韦富、韦显忠、韦布等。清代有土司知州韦昌、韦懋迁、韦懋选等;东兰州文兰洞蛮的土司知州在明代有韦钱保、韦万目、韦赞见、韦济民、韦爵应、韦玩,清代有韦喜、韦兴宝、韦正宗、韦起云、韦虎臣等;在明代广西僮族中有韦朝威、韦朝猛、韦银豹;瑶族中有韦香等;壮族中的韦姓人则更多,如辛亥革命烈士韦云卿等。
       明代贵州的“八番”中有韦番,韦番中有的人后融人了布依族。清代时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中的韦姓人较多;云南地区至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中有韦姓分布,有的还迁入今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亦有韦姓。 明清时期,蒙古、满族中有韦姓。尤其是东北地区在唐代后韦姓人兴盛的基础上,历宋、元、元、明、清,不仅本地的韦姓人又有发展,而且又有韦姓人迁入。
         汉代西域疏勒等国的韦姓人,有韦国亡后融人西羌族的韦姓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人西域的韦姓人。 三、赐姓他姓改姓 赐姓韦: 桓彦范。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以官宦子弟入仕,任司卫主簿。唐时宰相狄仁杰赏识其才,荐为监察御史,累迁官为御史中丞。
      武周长安年间(702年—704年),他升任司刑少卿。武皇男宠张昌宗引妖人人宫占卜,图谋不轨。大臣宋(王景)欲问昌宗罪,而武皇庇护。桓彦范上书揭露昌宗野心,陈述利害,请求将昌宗交予三司问罪。武后不理。内史李峤上奏武皇,请求为酷吏害死的人昭雪。桓彦范数上书,陈述利害,再三请求为冤死者昭雪,武皇才允许。
      他刚直不阿、忠于社稷的行为引起宰相张柬之的注目,并引为心腹近臣。 周武皇身体日差,病也加重,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为保位频繁活动,欲夺天子之位。宰相张柬之、太平公主等为保李氏社稷,谋诛张氏兄弟,桓彦范等参预策划。诛张昌宗、张易之等后,唐中宗复位,韦皇后临朝听政,以拥立功封桓彦范为谯郡公,赐实封食邑500户,升任侍中。
      他看唐中宗懦弱,大权由韦皇后与男宠武三思等掌握,心中焦虑,又上书唐中宗,劝其勿大权旁落。唐中宗不听。韦皇后、武三思等欲擅权,以方土郑普思为秘书监,道士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上书反对。由此韦皇后、武三思集团与功臣桓彦范等结下仇恨,欲除掉他。 李显皇位形同虚设,一切事情完全听韦皇后处置。
      韦皇后与武三思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封桓彦范为扶阳郡王,加特进,赐姓韦,与韦后同籍,以示宠幸。韦彦范后被韦皇后贬逐而死。唐睿宗复位(710年)后,下诏恢复彦范的“桓”姓,追复其侍中、特进、扶阳郡王官爵,赐实封食邑200户给其子孙,谥号曰忠烈。 两唐书为其立传时,均称桓彦范。
      所以,桓彦范不应归属于韦氏。所出的姓氏书,均把他当作赐姓韦的代表人物,是不妥的。 隋文帝开皇年间,京兆人韦衮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他的荣升,得力于家奴桃符(无姓)。桃符除侍候他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人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
      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业后,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赐姓。韦衮为桃符以恩报德的精神所感动,亲切地说:“你我出生人死于沙场,亲如父子,就从我姓韦吧。
      ”桃符和妻子、儿女十分感动,说不敢与主人攀亲。韦衮坚持,桃符才接受。他的儿女由此姓韦。他自己不敢直呼韦桃符,便自称为“黄犊子韦”。因韦衮的关系,加之韦桃符是隋文帝所封赐的功将,杜陵韦氏宗族亦承认是其家族成员。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时还出了韦皇后(名果儿,可能与先其祖桃符寓意的桃树开花结果有关),宰相韦温及诸驸马,显赫无比。
      韦皇后使这个家族登上了富贵荣耀的顶峰,也使这个家族跌进了万丈深渊,导致了灭族。经历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的韦皇后,在报复社会和贪婪最高权力中毁了自己,也毁了家族几百口人,三代以内的祖坟也均被毁。其家虽属韦姓,但不是韦贤的血缘后代。 改姓韦: 韦君宜,作家,北京人,女。
      她生于1917年,原名魏蓁一,更名韦君宜,清华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延安后,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及该杂志的晋绥版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中国青年》杂志总编,《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社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
      她的子女,自然是随其丈夫姓氏,因而不属韦姓人。 另外,传说汉初韩信曾藏身于南粤,为避仇人,以“韩”字半边“韦”为氏,今广西壮族多有韦氏。 而且下面这段有关韦姓迁徙的介绍提到韩信也没有说起,见: 韦姓迁徙史 周初韦伯的东迁 周武王时,宣方国(在今山西垣曲县)复叛,《逸周书·献俘解》记载说:武王令韦伯遐率军和王室军一起讨伐,灭了宣方,又立下战功。
      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封迁韦伯国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妹村),仍称韦伯国;又封其同宗的彭伯国后裔于今河南原阳县,复立彭伯国。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兄弟们认为周公有野心,欲篡王位,怨言和蜚语四起,周公也主动避嫌于今陕西商州的楚国内。
      被封于今河南淇县的纣王子武庚,乘机勾结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今山东)奄国、薄姑等叛乱。在此危急形势下,周公急回京师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丰漓村),说服召公、毕公,解除成王疑心,毅然率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受到成王称赞。
       周成王在论功封赏时,依周公的建议,封立宗室人去东方立国(含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大臣),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其中封成王的叔父康叔于卫,都于商末故都朝歌(今淇县),民与封土最多。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去加强对夷地的统治。世代相传的韦遐子孙失载其名,但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均在今山东)大国共同护卫王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且韦与彭伯国的贵族还有入朝任史官的。
      故《楚辞·天问》王逸注释说“尧封(彭祖)于彭城,夏商至周,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当然这里是指彭祖世代相传的子孙,非其本人就活了“八百岁”。其中应包括了彭姓、豕韦、诸稽、秃、舟等同宗姓人。
       颛顼的氏族部落曾迁于今山东西部,遂有风姓(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后裔)氏族加入,在长期的结合或通婚中,颛顼部落中的氏族亦有以鸟为图腾而姓“风”的。颛顼为帝后,定都于顿丘(今河南濮阳),黄帝裔支族防姓氏族部落(原居于今陕西彬县一带)也从渭水流域徙人,在长期错居、生产、生活以及互相通婚中,颛顼族人亦有姓防的。
      西周时韦伯国迁封的“防”地就是防姓人迁此而得名的。 春秋韦伯迁彭城 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废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一些贵族不满,诸侯叛乱。水、旱灾害又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在此形势下,废王后申氏的父亲、封国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申侯,联合在今河南拓城的缯国,以及活动在今陕西西北泾河上游的犬戎,从东、西北两面进军,在骊山(今陕西临潼)杀周幽王。
      犬戎俘获了褒姒,不久又予以杀害,推翻了西周腐朽王朝。相传周幽王逃到骊山后,曾点燃在山巅上的烽火台。诸侯误认为是幽王又取悦于褒姒,使她有笑容,便不发兵,待知道真的是有战事后,幽王已被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申侯等拥立废太子宜为王,称周平王,以雒邑为都(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处),时为公元前770年,史称春秋,亦称东周。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域狭小,政权衰弱,中央控制下不了诸侯,有“政出诸侯”之说。当时有晋、齐、鲁、燕、秦、宋、郑、卫等十多个诸侯国,不仅互相征战,争夺地域,而且还公然侵占王室的土地,周王无力讨伐。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西迁于同宗的大彭国故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仍称韦伯国。
      它和位于今河南原阳的彭伯国,均相继有国君或贵族被召人雒邑王室任史官。 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由此,彭姓人和韦姓人又会聚在彭城地区。《汉书·韦贤传》提到的记载其祖先韦孟的《诗》,详细说明了从彭祖至元哲,元哲封立韦国至周郝王时期灭亡的过程。
      又说其国亡后,战国末其祖先仍有任东周王室史官的,世代以诗书传家,秦朝时期务农,西汉初复人京师长安为官。 周原甲骨文未出土以前所出版的古今族源姓源书,没有下功夫研究韦姓形成的漫长历史和迁徙过程。甲骨文出土后,也没有认真研究其关于“韦伯”的由来,故都沿袭《新唐书》关于韦姓来源的旧说,使人对其省略了的或含混不清的简说很难理解,注释或以白话文叙述者也是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
      如《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姓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下述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史国强所著《中国姓氏起源》对此载释云:韦姓“以封国为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蛤祖为元哲,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
      少康为夏帝时,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受封于豕韦,在今滑县南建立韦国,时称豕韦氏。商朝初,成汤灭豕韦氏国,韦国王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国名为姓,遂成韦氏。”今日读者很难弄明白其间的漫长演变过程,致使韦姓来源有四种说法,甚至有韦姓来源于江苏铜山大彭之说,且多说本姓祖先是韦伯遐,不知其后的传世情况。
       两汉时期迁徙 1。彭城韦孟迁于邹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封韩信为齐王,称帝后又迁封韩信为楚王,都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辖地北至今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人,出身贫寒,幼孤,常以讨饭为生。
      他就封国后,向曾供过他衣饭的洗衣老妇人赠千金报恩,叹大度地任用侮辱过他的恶少年为中尉,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项羽的旧部将钟离昧,曾在交战中与汉高祖为敌,结下仇怨。他在刘邦称帝后被通缉,韩信与他关系素好,便收留了他,引起刘邦的怨恨。刘邦令韩信捕钟离昧,韩信不听。
      加之韩信是功臣,出巡时常带军护卫,猜忌功臣的刘邦便以有人上告其“谋反”为借,废韩信为淮阴侯,把他软禁于长安宅第,后被吕后杀于钟室。 汉高祖有同父异母弟刘交,好读书,有才干,年少时常和鲁国的穆生、白生、申公交游,又同拜鲁国名儒浮丘伯为师(是荀况弟子的门生)学《诗》《书》。
      刘邦起义后,刘交跟从,人秦地后被封为文信君。汉王人南郑(今陕西汉中)后,又还定三秦 (今陕西),刘交跟随左右,备受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废楚王韩信后,分其地为二国,刘邦封其叔伯兄刘贾为荆王,封弟刘交为楚王,都于下邳,有薛郡、东海、彭城36县地。
      楚元王刘交赴楚王国后,拜穆生等三人为中大夫,高祖又拜韦孟为元王傅。元王对韦孟十分尊重,又拜他为王子夷王傅。夷王仍然尊重韦孟,又拜他为王子刘戎傅。刘戎继承王位后,十分暴虐,对祖父刘交的老臣不礼,穆生辞官回朝,申公、白生留任。太傅韦孟见刘戎荒淫不道,作诗规劝,刘戎不听。
      于是,韦孟辞去太傅之职,回到家乡彭城(今徐州),读书写诗为生,成为彭城韦姓尊重的儒吏。此后,他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从此,彭城、邹县均成为韦姓人的分布地。 韦孟举家迁邹时,同宗的近邻亦有随迁者,彭城留居的同宗韦姓亦不少。韦孟居邹,仍不忘楚王刘戎的情况,为其前途忧虑。
      他又上奏诗作谏曰:“我祖出自豕韦,夏殷为诸侯。周赧王听信谗言,灭我豕韦国,迁于彭城。高祖受命,我家复兴,辅佐楚王,元王夷王守道,王国大治。戎王继业,怎能荒淫,不守汉德?王政日衰,庄稼不收,民困国穷,危在眼前,恳请吾王勤于政,爱民治国,微臣在鲁心安焉。
      ”楚王戎阅韦孟诗而不悦,后参与吴王刘濞叛乱,军败自杀,楚国被汉景帝废除。 韦孟去世后,葬于邹。其子、孙、曾孙四代都以诗书传家,为汉朝官吏,形成邹地韦姓大家族,彭城的韦姓人亦有相继徙人邹的。这些韦姓人家,又向他地迁徙,便形成齐、鲁各地的韦姓人。
      至清代时,山东齐河人韦逢甲,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任浙江宣平、余杭、浦江县知县,组织乡勇团抗击英军,在吴淞口与英侵略军战斗中英勇殉国。近现代山东地区的韦姓人也较多。 2。邹地韦贤迁长安 韦孟至四代孙的家族墓均在邹,家族人员较多。
      传到五代孙韦贤时,家族地位增高。《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衣食不讲究。成年后,精通《诗》,兼通《礼》《尚书》,朴实无华,待人忠厚,甚得家族及乡里人爱戴。之后,他又在家乡收徒授业,名声大振,号称“邹鲁大儒”。
      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他人长安做官。韦贤遂告别乡亲父老,留三子舜在家奉祀祖坟守业,携妻子及另三个儿子人长安(今陕西西安)。 韦贤到达长安后,汉武帝亲自召见,询问治国良策,韦贤对答如流。汉武帝认为其有真才实学,面授韦贤为《诗》博士,任命为给事中。
      皇太子刘弗陵年少好学,汉武帝又拜韦贤为太傅,令其教太子学《诗》经。 汉武帝在公元前87年去世后,皇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他将恩师韦贤晋升为光禄大夫詹事。不久,又任韦贤为大鸿胪。公元前74年昭帝去世后,无太子继位。大将军霍光与韦贤等大臣商议,迎立宗室王刘询继承皇位,称汉宣帝。
      汉宣帝封韦贤为关内侯,任其为长信宫少府,对韦贤备加敬重。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义去世,汉宣帝便拜德高望重的韦贤为丞相,晋爵为扶阳侯,享始平(今陕西兴平市)食邑 700户。地节三年(公元前68年),韦贤以年迈辞去相位,归于食邑地平陵(汉昭帝陵,今兴平)安度晚年,去世后谥号为“节侯”。
      从此,其家人便定居于长安的平陵,成为显贵家族。 所以我认为应该没有这件事。

    l***

    2006-12-27 13:19: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