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赵云

首页
在云龙备孕激素检查

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赵云

我看赵云在历史上并不受刘备重用,地位还不如后来投靠刘备的马超和黄忠。请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赵子龙。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01 09:31:09
      转帖]还历史真实赵云先说《云别传》,不要因为《云别传》的出处不明就认为内容不实,裴松之让大家看到的部分是他选择过的内容,再加上《资治通鉴》基本上将裴松之摘录《云别传》的内容都选用了,所以《云别传》被选取的内容的价值是得到史学家肯定的,决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荒诞”的“野史”。
       1、年龄 其实不但赵云的生年和享年不可考,就是关于赵云的卒年也是有一定争议的。这又牵涉到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所写的问题。《三国志。 赵云传》说赵云卒于建兴7年,而裴注引用《汉晋春秋》上诸葛亮建兴六年十一月写的《后出师表》上说:“然丧赵云……”。
      两者时间上有差距。 肯定者中有认为赵云或许死于建兴六年底,而陈寿所记的卒于七年或许是因为葬礼在七年初(如汉献帝死于青龙二年三月,葬于八月)。有的认为陈寿由于缺乏蜀国的史料,参考的资料又不多,所以出自张俨《默记》的《后出师表》既然得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以及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摘用应是值得肯定的。
       否定者中有认为当以陈寿的《赵云传》为准,所以《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写,是他人冒名。有的认为《诸葛亮集》并未载《后出师表》,其语气也有点不象诸葛亮,因此否定《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不过陈寿写蜀史很简略,就是因为史料不足;《诸葛亮集》也是陈寿所著,自然也是一样的情况)。
       雨纹偏向于《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但意见上是折中的,即不否定《后出师表》也不否定《赵云传》,而认为只不过是前者写的时间未必是在陈仓之战前,这样或能解释赵云的卒年问题。至于语气方面雨纹古文造诣太低,倒实在看不出哪里不象诸葛亮。 今记于此,仅供大家参考。
       2、择主 其他不说,只说赵云随刘备的时间。 首先雨纹要纠正兄的一个错误,根据《刘备传》及《资治通鉴》记载刘备一投靠公孙瓒就被派到田楷手下,时间应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他投靠袁绍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正月,当年七月官渡之战前离开袁绍到汝南。
      建安7年袁绍死,建安8年刘备去那里投靠袁绍? 关于此事,雨纹倒认为并无大的矛盾,《赵云传》虽没说赵云曾离开,但也没说赵云不曾离开,而其本传直到当阳才又有事迹记载,或许正好说明赵云曾离开过。《云别传》并未指明云是何时离开的,所以雨纹以为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备投陶谦前,任何时间都有可能。
      即使赵云早在191年就离开了也不过九年,而赵云很有可能是和刘备差不多时间,即初平四年或兴平元年离开,时间就只有六、七年。而刘备在离开公孙后,只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十二月接任徐州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被吕布袭取徐州,这一年半里较风光;而按雨纹的推测这正是云为兄守丧之时,错过了时机,此后刘备又开始四处流动,只有在投袁绍时离赵云的家最近,赵云才得到机会。
       3、募兵 刘备于建安5年正月投靠袁绍,二月袁绍就带大军挺进黎阳,而《刘备传》说:“驻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正是袁绍身往前线之时,雨纹以为赵云即为秘密募兵肯定不在城镇,招的数百人又以失亡士卒的名义而至,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此雨纹同意兄的论点。
       4、对前期赵云身份的猜想 雨纹一直认为赵云不是近卫之类,“主骑”雨纹也以为是骑兵队长的意思,但骑兵队长不能等同护卫队长吧(雨纹不清楚怎么可以得出骑兵队长即近卫队长)?而且赵云即未担任过什么关于护卫之类的官职也没有如典、许、周等人的明确说明担任过护卫,这点雨纹在《小议赵云》中已经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过了。
       此外关于赵云的事迹,雨纹并不同意兄的看法,雨纹以为长坂之前,刘备集团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书写的战果。关羽只有在投降曹操时才有功绩记载,张飞也和赵云一样直到长坂之后才有功绩记载(随带一提,张飞长坂前并无记载成为将军,虽然未必没升为将军);况且刘备一向亲历亲为,亲自带兵打仗;更加上蜀国无史官;因此这前期的“流窜”生涯中蜀汉武将的记载都是少之又少,决非赵云一人。
      长坂之前暗淡的不是赵云也不是关、张,而是刘备集团。 5、长坂坡 长坂坡中的张飞、赵云皆为勇者,但都不是勇猛的勇,而是勇气的勇。张飞仅以二十骑断后,还能“嚣张”的大声向曹军挑战,其勇气无以言表(至于曹军不敢近,个人以为除了张飞气势逼人外,想必也是没有曹军愿意游水过去和一个打算拼命的人决斗吧,其遇见的曹军数量也应该不多)。
      赵云当然不可能如演义中所说,横冲直撞,不过曹军并非不杀妇女儿童的军队,《先主传》中记载:“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刘备兵不多,辎重想必也不多,这“大获”看来有劫掠十余万百姓之嫌,所以不论赵云是步行、是骑马还是改装潜行,在曹军肆无忌惮横行之时,是避免不了争斗的,当然不会如演义中威风凛凛,但依雨纹想来也是扣人心弦的。
      不过长坂是刘备军团的耻辱之地,不值得称道,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张飞、赵云的忠义以及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勇气。 6、南定四郡后及入川前的赵云 兄在此处的见解和陈大寿兄惊人的相似,不过雨纹很不同意。 首先,诸葛亮没有资格去节制赵云。第一,诸葛亮在留守荆州时的职责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管的是内政,所在地也不对。
      第二、即使抛开《云别传》的记载,赵云也是牙门将军(注意不是牙门将),诸葛亮以中郎将的身份受将军节制还差不多,没有资格去节制将军级别的人。因此雨纹以为《汉晋春秋》记载的诸葛亮命赵云截江一事是不对的。其次是关于留营司马、掌内事的理解,雨纹在《小议赵云》中详细分析过,不过篇幅过长,在此简略一言,两者是放在一起理解的。
      留营司马雨纹的理解 “留营”是留守大本营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司马是统率军队的官职,是管军事的,所以即留守公安掌管刘备留下的军队。掌内事是掌管XX内事务的意思,这里应该指公安城内事务的意思(尤其需要管理那些孙夫人带来的“纵横不法”的吴吏兵而非管内眷)。
      所以两者一起理解就是相当于任命赵云为公安的代理太守。具体分析以及截江一事,请兄和有兴趣的朋友看一下雨纹的拙作(太长的话,就挑有关的看吧)。 关于赵范,雨纹就举另一例,孟达降魏,刘晔不但公开宣称甚至到皇帝前说其必反,后来孟达反叛是刘晔的原因吗?赵云没有刘晔的过激、肯定之言,只不过是说一个初降的人“心未可测”,这雨纹倒以为才是人之常情。
       7、入川 当然又会涉及是否受诸葛亮节制,雨纹认为《赵云传》记载是错误的,第一,前面已说过官位的问题。第二,从《诸葛亮传》上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刘备传》上的“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可以看出赵云明显是与诸葛、关、张互不统属、各自带兵的,《诸葛亮传》的记载更可以看出赵云是和关、张、诸葛有同等地位的(其实雨纹认为刘备欣赏的是诸葛亮大局观的战略眼光及治政能力,对统领军队倒是不怎么放手让诸葛亮去干的,这从刘备在世,诸葛亮只统兵作战这一次以及临死托孤将军权交与李严这两点可以看出)。
       “还田返农”是毋庸质疑的,看看赵云的话:“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说的是百姓惧兵革(联想一下当阳随刘备逃难的百姓人数),而刘备攻蜀三年(建安16年至建安19年),围攻雒一年,围成都数十日,逃难的百姓又会有多少呢?雨纹以为的确并不关那些降官财产的事,赵云之言明矣。
       8、箕谷之役 赵云是怎么失利的,雨纹以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赵云既然是疑兵,自然要“扬声”虚张声势,如果只是驻扎不动,虚实很快就会被摸清;因此雨纹以为赵云等要采取疑兵行动,决不可能按兵不动,应该要到处活动虚张声势,造成箕谷有大量蜀军的假象。
      而在采取这些制造假象的行动时很有可能发生与魏军的遭遇战,就像汉水之战,并且由于兵力的差距只能敛兵固守以保不大败。 第二种可能(雨纹认为这种可能性大):根据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败后上表提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亮说箕谷没有戒备是什么意思呢?雨纹以为赵云以少量的兵力去牵制曹真的大军,决不会马虎到不防备魏军的进攻,而《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这明显不是不防备,而是正面交锋;再看《曹真传》中却丝毫未提这事,甚至连与蜀军交战的记载也没有。
      因此雨纹大胆推测,赵云一直成功的执行疑兵计划使得曹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时祁山前线街亭突然战败,蜀军溃退,因此没有及时通知箕谷的赵云及时撤退;而魏军必定要大举追击,曹真自然也是主力尽出,箕谷蜀军没料到曹真忽然全军而进,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赵云只能敛众固守以保证不被大败,在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以保安全撤退;而魏军则以为这么少的兵力只是蜀军的垫后掩护部队。
       雨纹以为魏国始终对箕谷蜀军的兵力没有完全摸清,这点从曹真总督关右的大军始终没有大举动,直到张颌击败蜀军才有进兵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赵云的疑兵军队虽然失利,但魏国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证据是:1、《魏略》记载的魏明帝在战胜蜀军后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上提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 2、《曹真传》以及所有魏方有关的记载都没提到击败斜谷道箕谷蜀军这事。魏国要称颂功绩的话,赵云当是首选,因为他是蜀军两路部队其中一路的主帅(虽然是疑兵,但声势上是一路大军),击败他的功劳是足可以用来夸大、夸耀的,但魏国却没提蜀军一路兵马的主帅赵云,反而着重提个没什么名气的高祥(详)(连名字都搞不清的家伙)(屯兵柳列城被郭淮击败)来炫耀。
      由此可见魏方并不知道击败了赵云;雨纹以为因为是蜀军撤军时,所以魏军可能以为只是蜀军少量的垫后掩护部队,没有当作胜利来记载。罗嗦一句,“兵弱敌强”不是兵力差距是什么?是部队不精锐吗?那么,官渡之战,袁绍也可以自我安慰是“兵弱敌强”了,因为当时双方公认是曹军精锐,而后世对官渡之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的评价,看来是错了一半啦? 综上所述,雨纹推测“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是因果关系,非并列关系,而因为是两路出兵,诸葛亮自然都要提到败因了。
       酒醇梅酸,人将醉矣!或许许多不喜欢赵云的人是因为史实中的赵云没有演义中的那么风光无限,看起来平平淡淡,不过雨纹在品味史实中的赵云时觉得颇有味道,真实醇美。 因为不只一人批评雨纹罗嗦,文章又臭又长,因此雨纹就此打住。 以后下是回复,文章来源于历史擂台.本不愿批赵,一因赵身上可挖掘的史学价值不大,二因赵派普遍年幼,真正懂事的不多,不想有凌幼之嫌,三因怕犯众怒,因国俗文化的渲染使赵颇有人望,尤其成为广大妇女儿童的偶像。
      但前一阵见几位我很佩服的高手都说赵云不好批,因为他挑不出毛病,不禁使本罪马蠢蠢欲动起来,于是忍不住开批: 一、完美?多次见爱赵派说赵云没有缺点,所以很"完美"。前一阵网上这个完美那个完美乱扣帽子已经好一阵了,皆个人偏好使然,老帐不必再提。可居然有人说赵云"完美",本罪马实在看不下去。
      完美本是用来形容昆山玉无瑕桂林枝无疵的,非要说一块没有节瘤的木头或者一块没有弊裂的瓦块完美,岂不糟蹋这完美这个词?要说诸葛亮?quot;一代完人"本罪马没意见,可实不忍将完美一词扣下赵的头上。为什么?因为太不够重量级,或者用个小资点的词,太不够档次! 二、一流武将?其实批赵也容易,只要抓住他什么也不是,不够重量级,就可万事大吉了。
      赵寿命很长,传记却很短,一生中没做过什么影响时局的大事,别说指挥大军团作战,小规模战役中发挥主动都没有过,唯一一次箕谷退兵算露了回脸,无奈还有个邓芝抢了一半功劳。历史上的赵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武将,因资格老对刘备又忠心才封了个杂号将军,若说在蜀还能矬子里拨将军的话,放倒魏或吴根本不值得一提。
      陈寿称关羽张飞为大将,只将赵云评价灌婴、滕公一类的人物,蜀臣杨戏所作"汉季辅臣赞"一文中只把他和杨叔至并列。网上流行戏称赵云为"禁卫大队长",因他开始当刘备的"主骑",后来又执掌"内事",可见他的能力与地位如何了。 三、德才兼备?德可以勉强谈得上,但是小德而非大德。
      辞田宅是全节,辞婚是保身。不体恤士卒的张飞还曾有过义释严颜、举贤荐能之举,而赵云之德却只限于保全自己的名节操守上,不过恪尽职守,处事谨慎而已,是明哲保身之德而非治国立世之德。至于才那就更谈不上了。从来没有担当大任,他的才体现在哪里?不过谨小慎微,总为首长的安危牵肠挂肚罢了! 四、智勇双全?勇一点不错,但不过只是匹夫之勇。
      至于智,他何曾对蜀的战略规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只有一次,谏刘备伐吴时说了几句话"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中毙,子丕篡盗,当国众心,早图关中,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交,不得率解也。
      "谏得就非常不聪明:刘备这么一个大政治家,和赵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他知道而荆州的地理位置又何等重要,也知道"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谈何容易,对此刘备生前未敢尝试,诸葛亮到死都没实现这个目标。摆出"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只能起到反作用。如果真想劝刘备放弃伐吴,不如跟他讲利害关系,告诉他进易退难,一旦兵败的后果不堪设想,而赵云却用自己明显拙劣而外行的战略分析,岂能劝住这方面比他高明多得多的刘备?可见他智略不足,此次劝谏更是有心无力。
       五、身无败绩?其实在三国志中,如果想找正式记载中没有败绩的将领,(如不算统帅失误在内,)我随便翻了翻书,发现武将列传百分之八十都无败绩,而且越是"虎士"型越没有参与决策的就越没有败绩。所以这种所谓的身无败绩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六、外表问题。
      虽说谈论古人的外表很无聊,可正是因为演义里把赵大队长写成作风正派的帅哥,广大妇女儿童才迷信他的,所以有必要把问题说清楚。史籍只说他"姿颜雄伟"并不能说明是三只眼还是四只眼,刘备既然让他掌"内事",应该是看着放心的,再加上他性情又"严重",又长期负责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想来应该是个面部肌肉紧张的人。
       七、长坡坂救斗。有人据此说赵云是蜀第一功臣,因为"没有赵云就没有后主"。如果用这种逻辑推算的话,那甘夫人才是蜀国第一功臣,没有她后主根本生不出来。呵呵,还有人分析未必后主是赵大队长从乱军中救出来的,也许只是从路边捡来的,无法考证,不多说了。
       总是,历史上的赵云和演义里的赵云相差太远!实不值得某些人如此顶礼膜拜! 。

    ∑***

    2007-01-01 09:31:09

其他答案

    2007-01-01 12:06:30
  •   三国志记载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

    跨***

    2007-01-01 12:06:30

  • 2007-01-01 09:46:55
  •   赵云
     姓名: 赵云,字子龙  
    籍贯: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    
    子女:赵统,赵广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坂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
      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
      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
      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 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
      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云别传》 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
      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
      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
      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
      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
      。。。。。。。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
      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
      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附:演绎赵云 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
      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
      他,就是赵云。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
      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投公孙瓒。
      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于是赵云飞马挺枪,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
      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枪刺其于马下。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
      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
      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
      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
      ——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
      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
      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
      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枪匹马斗文丑,后来单枪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枪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
      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枪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
      ”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
      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
      而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
      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
      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赵云领兵大败曹操。
      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请命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
      邓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映涛渲疲栽浦刂匚ЮАU栽萍问莆<保鎏焯驹唬骸拔岵环希烙诖说匾樱 保ㄕ庖残硎侨橹校栽莆ㄒ灰淮蚊娑韵站常坏貌环牌拿栊础#┖笳栽菩冶豢酌髋晌υ恼虐凸匦司瘸觥?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
      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 孔明计议二次出师伐魏。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前往,报赵云病故。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
      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 在三国人物中,曹、刘作为君主,擅使权谋。
      曹操奸险,刘备善伪;瑜亮统军,而兵行诡道,故多有诈计。孔明智高,多有机关,周瑜雄才,心窄气隘;关羽义薄云天,失之于骄;张飞勇猛豪爽,失之于暴躁;马超英明神武,少于计谋;黄忠老而弥坚,可惜年高。。。。。。唯有赵云,集他人之长,却无他人之短。赵云一生,以其胸中正气,行得端、立得正。
      既有忠君之心,亦有爱友之义。拼杀战场,舍身忘死。身为武将,专尽职守,不参政事。功高不自傲,有智却深藏。以善始,得善终,英名从未受挫。 世人多喜赵云,盖因其一言一行,无不正义凛然,威风凛凛,更兼有君子谦谦姿态。赵云,矫龙出于乱世,实英雄也! 试作一诗,聊表敬慕之意——赞赵云: 乱世出英雄,君与别不同。
       百万军中走,无意名与功。 当阳救世子,谢君情义重。 浑身正气胆,常山赵子龙! 一 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并不算其中最杰出的人物。
      谓予不信,有史为证── 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虎臣”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黄忠“常先登陷陈(阵),勇毅冠三军” 。
      赵云呢﹖其勇敢是毫无疑问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 。这与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使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甘宁以百骑劫魏营,使曹军“惊骇鼓噪” 可相媲美﹔但综观其武艺和威名,在当时仍比前述诸人略逊一筹。
       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每每担任方面重任,可谓刘备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刘备重新占据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实力主要有两部份﹕一部份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万人,另一部份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大战后,刘备夺得荆州数郡,即“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荆州事”,足见倚重之深。
      而关羽在荆州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真可说是功绩赫赫了。张飞功业亚于关羽,亦为刘备股肱。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独当一面﹔刘备夺取益州后,又“以飞领巴西太守”,处于与新占汉中的曹军对峙的第一线﹔他大败曹军名将张合,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马超虽然迟至建安十九年(214)方归顺刘备,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所以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被刘备围在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从而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亲斩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经营北伐前进基地的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
      赵云呢﹖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就不那么显赫了。 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新亭侯)﹔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都亭侯)﹔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这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料绾瞟r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
      这时,关、张、马、黄均已物故﹔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 然而,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义。
      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赵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芍萑酥由芤玻圃评锤剑霸圃哗s“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赵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
      ”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 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它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
      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其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
      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像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二 。
      

    J***

    2007-01-01 09:46: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