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夜雨寄北”是什么意思

首页

“夜雨寄北”是什么意思

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的题目“夜雨寄北”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4-08-18 23:58:56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三、 赏析语言、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也叫大巴山,位于今陕西、四川两省边境。这里泛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在这淅淅沥沥的巴山夜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千里来信,而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后句“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
      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这首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四、技法赏析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
       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其实,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的古诗,并不少见,如,王建的“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上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思念是相互的,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家罗人是如何想念自己的情景(至于家罗里人是如何想,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
       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想像的手法,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更多,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但能将现实与想像之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回环、奇谲的意境的诗歌,并不多见,此诗可谓“奇绝”,值得细细品味, 玩赏再三。

    1***

    2004-08-18 23:58:56

其他答案

    2004-08-21 22:26:53
  •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

    1***

    2004-08-21 22:26:53

  • 2004-08-21 10:02:25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 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1***

    2004-08-21 10:02:25

  • 2004-08-18 16:03:16
  • 思妻怀亲孤独忧愁之意。

    甲***

    2004-08-18 16:03:16

  • 2004-08-16 12:19:46
  • 在一个雨夜写给远在北方的她

    1***

    2004-08-16 12:19:46

  • 2004-08-15 18:49:14
  •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为人传颂的名篇 
    夜雨寄北指的是诗人在苦雨孤灯之夜想起远方的亲人,便写下这首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在诗中特指作者的妻子。

    1***

    2004-08-15 18:49:14

  • 2004-08-15 10:29:11
  • 雨夜,远离家乡的李商隐心生思乡与怀友之情,秉烛执笔,把自己的思念和伤感传递给远方的好友。

    1***

    2004-08-15 10:29:11

  • 2004-08-12 18:39:46
  • 不知道是寄给他的朋友还是妻子。我们课本是说第一种,我们老师说是第二种。

    燃***

    2004-08-12 18:39:46

  • 2004-08-12 16:27:03
  • 这是诗人留滞巴蜀时寄给北方家中妻子的诗。诗不说今日两地相思,却说将来见面再共叙别意,曲尽渴望重见情怀。清代桂馥说“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二十八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不觉重复,反增委婉。
    

    1***

    2004-08-12 16:27:03

  • 2004-08-12 16:07:18
  • “夜雨”是~在夜间下雨
    “寄北”是~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的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为“寄北”
    这不是在01年中学教材语文第2册第25课《诗五首》中的第5首~有此为证
    

    1***

    2004-08-12 16:07:18

  • 2004-08-12 15:55:13
  • 这是诗人留滞巴蜀时寄给北方家中妻子的诗。诗不说今日两地相思,却说将来见面再共叙别意,曲尽渴望重见情怀。清代桂馥说“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二十八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不觉重复,反增委婉。

    1***

    2004-08-12 15:55:13

  • 2004-08-12 15:55:03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解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 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1***

    2004-08-12 15:55:03

  • 2004-08-12 15:54:59
  •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 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1***

    2004-08-12 15:54:59

  • 2004-08-12 15:53:54
  •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

    2004-08-12 15:53: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