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何为行而上学?

首页

何为行而上学?

哲学中常提到行而上学一词,不明何意?请指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01 22:37:10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名词有两种涵义:(1)从黑格尔开始,把它当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来使用,但真正揭露其本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指一种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这一用法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著作中即已出现,至今仍流行于西方哲学家之间。
       近代唯心主义者(如马赫主义者)常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攻击唯物主义,说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超感觉、超经验的虚构。在哲学史上,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但从本质来说,形而上学同唯心主义有着密切关系。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是关键词之一,主要指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2500左右在西方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部门(把形而上学看作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的方法,不是主要的用法,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形成过程。 “形而上学”原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哲学著作,但这本著作的名字却不是亚里士多德起的,原来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讲义。
      亚里士多德“仓皇出逃”雅典后,手稿不知去向,100多年后在一个地窖中发现,又经过颠沛流离,终于落到了罗马图书馆一个馆员手里,他就是安德罗尼柯,被称之为亚里士多德学园--吕克昂学园的第十一任主持,但实际上当时早就没有了吕克昂,不过他倒的确是亚里士多德学派一脉单传的弟子。
      于是,他开始编辑亚里士多德全集。在编辑了物理学(phusike)之后,开始编辑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手稿,但却找不到合适的书名,就称之为“ta meta ta 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诸卷”。后来人们简称metaphusike。有意思的是,meta在希腊语中不仅仅有“在……之后”的意思,也有 “元”、“超越”的意思,而这方面的意思正好符合第一哲学的含义。
      于是,形而上学就不是“物理学之后”,而是“物理学之前”了。 据说是严复根据《易经》之“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译metaphysics为形而上学。 物理学在希腊语中实际上是自然学的意思,自然--phusis,自然学--phusike。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应该是“自然学的基础”。例如他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即存在本身”,说的就是,一般的科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某些属性和方面,它们不会研究这些属性和方面的基础前提即“存在本身”,因而应该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
      如果说存在的属性和方面以存在为前提,那么研究存在本身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就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哲学=科学之科学”的由来。 。

    勤***

    2007-02-01 22:37:10

其他答案

    2007-02-02 10:12:20
  • 形而上学吧?

    兰***

    2007-02-02 10:12:20

  • 2007-02-02 09:13:21
  •   近代以来,由于经验科学在人类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以逻辑推导和经验的可验证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理性逐渐上升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新的合理性标准。[1]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不仅促成了“有情宇宙观”的解体和终极价值的消解,[2]也对传统形而上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对形而上学发难的是休谟。休谟通过对知识的性质和类别的考察,依据经验和逻辑分析,否定了古典形而上学关于“实体”、“上帝”等观念的可靠性。休谟的怀疑论将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直接促成了康德对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康德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精深分析,雄辩地证明了以超越实体为追求对象的传统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不能成立。
      休谟和康德之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认为形而上学以思辨的虚构代替了对世界的实证研究,是人类精神不成熟的产物,为了维护实证科学的权威,他明确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成为19世纪西方哲学“认同危机”的发难者。[3]自那以后,形而上学便不断遭遇各种形式的诘难:比如尼采通过宣布“上帝死了”,[4] 分析哲学借助语言的逻辑分析,海德格尔通过揭示“在”的遗忘,各自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
      20世纪后期,随着“后形而上学时代”等提法的出现,[5]越来越多的人要求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虚构,形而上学似乎进一步被视为已经终结或应该终结的历史现象。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追问:何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否只有一种形态?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到底是哪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时代,面对来自科学理性和生活世界的各种诘难,形而上学还能够有所作为吗? 一   从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到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再到今天的所谓“后形而上学时代”,尽管形而上学一再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但学界对这一核心哲学范畴似乎远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反形而上学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的主题之一,但形而上学并没有因此而寿终正寝。其实,康德、海德格尔这两位反形而上学的巨匠在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又都在事实上分别建构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这一颇具意味的事实早已表明,作为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形而上学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消亡,同时也意味着形而上学并不只有一种形态。
      笔者以为,如果将本体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主要表现形式,那么,从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范畴本体论”、“宇宙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公元1世纪,罗德斯岛(Rhodes)的安德罗尼科(Andronicus)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浩繁著述时,将亚氏在不同时期撰写的关于“存在”、“本体”、“实体”的论文、讲稿、笔记汇编成册,放在物理学著作之后,取名为“Ta meta ta phusika”,这便是后来的“Metaphysics”,大意是 “物理学后诸篇”。
      由于这些文稿主要是关于“第一哲学”的论述,所以,“Metaphysics”这个原本属于编纂技术上的术语便被沿袭下来,专门用来指称有关本体的哲学。[6]1900-1902年间,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穆勒名学》时,遇到metaphysics这个术语,鉴于这门学问的超验性和思辨性,他参照《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汉译为“形而上学”,并指出该词的本义是指“出形气学”、超乎“形气之学”,“与格物诸形气学相对”。
      意即形而上学超越于各门以具体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7]从那以后,形而上学这一术语便在汉语中保留和沿用下来。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即“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被认为是关于“有之为有”(存在之为存在)以及有之为有的种种“属性”的科学:“有一门科学(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引者),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
      ”[8]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亚氏所谓“作为有的有”(“是”或“存在”)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言是指某种客观性的实体,而是指存在于语言中的、作为范畴的“有”,准确地说,是指能够运用于所有学科和对象的最基本的概念。在亚氏看来,尽管一切存在者都与“有”相关,但“有”本身并不是某个实体,而是一切实体的共同属性,即对一切存在者的思议和言说都必然涉及和运用到“有”这一最基本的范畴:“我们可以在许多种意义上来说,‘有’某个东西。
      一切‘有’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发生关系,这个中心点是一种确定的东西,它之被称为‘有’,不是带有任何含混意义的。”[9]正因为一切具体的存在者都与“有”这一最纯粹的范畴发生关联,我们才能说某某东西“有”(存在),“甚至对‘非有’也说它是‘非有’。
      ”[10]这表明,此处的“有”或“存在”主要是在语言的层面上提出的,以此为对象的形而上学所探讨的主要不是言语之外的具体存在,或与具体存在相区别的另一种存在(比如“存在整体”或“存在一般”),而是思义、研究、言说、指称一切对象所必须使用的最基本、最纯粹的范畴和思维规则。
      相应地,“作为有的有”的“属性”,也不是指作为实体的客观属性,而是指从属于“有”、与“有”相关或为“有”所蕴含的其它基本范畴,比如“种”、“属”、“整体”、“部分”、“完全”、“单一”、“同”、“异” 、“相反”、 “先于”、“后于”等概念。
      [11]从这里我们便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研究为什么常常要借助于对语法句式的探讨来进行:一个东西是不是实体或本体,就要看它是不是只能作判断句的主词,而不能作谓词。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亚氏那里,形而上学与语法学、逻辑学、范畴学往往很难分开。
      这意味着,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我们如何能够思议和言说“这个世界”,而不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这个世界”的本源—尽管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也探讨了第一因等神学问题,但这些探讨也只有从语言范畴的角度出发,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通常又被称之为“本体论”,[12]即“ontology”。
      该词源于希腊文“logos”(theory)和“ont”(Being)。“ont”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作为“有”的“有”(“是”或“存在”),所以“ontology”一词通常可以译为“是论”或“存在论”。作为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本体论事实上早已成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和灵魂。
      因此,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又常常用来指称整个形而上学。虽然“ontology”一词出现很晚,但西方学者大都认为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早在巴门尼德(Parmenides)那里就已经开始了,[13]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则可以看作是对本体论的进一步展开。
      不管是巴门尼德,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本体论研究都已经超越了感性事物的限制,上升到了抽象的语言层面,其内容主要是对人类思维的逻辑结构,也就是纯粹范畴和逻辑形式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体论又可以看作是关于人类理性纯粹原理的研究。正是鉴于本体论的这一特征,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在《分析与形而上学》(Analysis and Metaphysics)中说:“关于逻辑与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之间密切关系的普遍思想,就象千丝聚一线,横穿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整个哲学史。
      ”[14]联系亚里士多德本人的相关思想,不难看出,这种对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理解比较符合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原意。 。

    ∑***

    2007-02-02 09:13:2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人文学科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