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首页

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有人说1:1500单是纪晓岚中买点家具还要1500两 我觉得不太真实!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02 10:49:16
    没有办法比,不同的记量单位,同时不同的时候同样是一两银子,购买力的差别也比较的大的,如果按红楼梦中,当时讲的一个中等家庭的消费20两银就足够的话,我们现在一个中等家庭应是6万元左右,那么一两就样当于3000元的样子的购买力了

    1***

    2007-02-02 10:49:16

其他答案

    2007-02-08 00:39:52
  • 需要指出,明朝后期到清朝,由于美洲大陆的发现,全世界范围内白银产量大幅增加,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这导致白银逐渐贬值,到清后期,一两白银的购买力与宋朝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一两白银折170元,到了清朝当大打折扣!

    乐***

    2007-02-08 00:39:52

  • 2007-02-05 12:42:05
  •   2700元左右。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据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
      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
      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据查资料:“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另记:“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
      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
      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
      货币以银为本位。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
      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
      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
      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所看电视剧中,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
      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
      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
      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
      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银子和铜钱都是硬通货,按理说,价格和价值是恒定的,但是古代市场实在太脆弱了,所以价格大起大落,有时遇到丰收,米斗三四钱,有时战乱饥荒,米斗数万钱,要算一两银子或者一个铜钱到底等于多少,实在是很难计算。
       看到一个数字,说唐中叶的粮食价格,比较适中的是每斛200钱,一匹绢的价格和一斛米相当,范仲淹说到吴越米价是50钱,到,一斛米的价格就成了600-700钱,这里面还有个钱的发行量多少问题,流通货币少,就会钱重货轻,流通货币太多,又会通货膨胀。
      而且钱的品相有好坏,份量也不同,所以明清用银两,比钱好计算一些。 衡量银两的价格,我主要是根据米价来计算的,清顺治中叶是每石7钱左右。乾隆时,乾隆和李卫讨论粮食价格,当时米价大名府是1。75两,保定是2。15两,李卫认为大名价贱,保定适中,乾隆认为保定价贵,河北不是主要产米区,这个米价应该再扣除槽运成本。
      嘉庆时代,江南的米价是丰年2两,平年3两,灾年4两,看起来粮价是越来越高,可能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口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工商业繁荣,转移了部分农业劳动力,同时又增加了粮食纯消费者。 既然要讨论过去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我觉得拿嘉庆时代比较是个很好的参照,因为现在也是人口数量大,很多劳动力脱离农业的时代。
      清朝的一石米是150斤,而清朝的一斤约等于600克,这一石米差不多是90公斤,而最近一两年大米价格走出了2002年低谷,属于米价中等年代,按照9月25日农业部公布的大米批发价格日报,每公斤在3元上下,考虑到批零差价,我们可以算作每90公斤300元,同清朝嘉庆年间每石3两的平年价格相比,差不多一两银子等于100元人民币。
       今年9月,白银的价格是广州有色现货市场每克1。95元人民币,清代一两是36克多一点,折合起来是一两75元,但考虑到金银比价几百年来一直是白银下跌,黄金上涨,所以过去的一两银子高于现在75元。 当然类比总是很难,现在人的开销大,家用电器是古人没有的,文化娱乐对老百姓来说也很少种类,出远门可能雇车船,平时都是两条腿走路。
      象水浒里的好汉,宋江、武松、鲁智深,包括家里有些钱的史进,来去都是步行,林冲、徐宁是禁军教头,家里也没有养马。如果不出远门,基本没什么开销。 红楼梦里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过一年,过去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粮食自己种,衣服自己织布,商品种类不多,二十几两银子的收入应该是小康了。
      即使把粮食作价,二十多两银子也够花一年的。后来贾家给刘姥姥实物之外还有一百零八两银子,当然是刘姥姥装疯卖傻得到的意外之财。水浒里鲁达、史进给了金老儿父女十五两银子,也能让他们雇车从延安回到开封了。武松给郓哥儿五两银子,也够郓哥儿父亲盘缠三五个月,现在肯定不够,但是在过去,不交房租,不用煤气,饭菜不讲究,山东人主要吃面食,面食又比大米便宜些,一个老头子平日吃煎饼大葱不下馆子, 500元应该可以过三五个月日子。
       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看完《红楼梦》《金瓶梅》后,对于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钱更糊涂了。贵为贾府小姐,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待遇与探春等相同,每月二两银子零花钱,王夫人等是十两吧,姨娘们是四两。照贴主的计算,那黛玉每月才200元,王夫人也不过1000元。
      平时丫环婆子送点东西,也要赏钱,200元实在不多。若不是宝玉常贴补,估计混得没准跟邢岫烟似的。宝钗一顿螃蟹就20多两银子,黛玉难免心底凄凉啊,书中从没见过她请客。 西门庆家大业大,包的姐儿每月是20两供奉,赏人有时赏5两,有时赏5钱。买一所二层底为铺面的房子300两差不多够。
      卖春梅要价30两,卖金莲要价100两。这样看来,当时买卖人口是比较便宜的。 过去一斤为16两。 不同朝代,一斤大约从250克到700克都有。 所以,过去一两大约是15到44克。 清朝一两银子大约37克,可以买120斤米(这时候一斤已经是500克了); 也就是说,120斤米大约要160元钱,那么每克银大约相当于4元钱。
       那么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60-200元钱。 但是用不同的东西来折算是不同的感觉。 如果折合人们的心理感受,一个人拿着一两银子,清朝的时候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人拿着1,2月薪水的感觉吧。 如果说得调侃一点,那么有这样几种回答: 1、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16钱(重量单位,过去是16钱); 2、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7。
      5钱(过去一两37克,现在一两50克) 3、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9钱(过去一两从15-44克都有) 4、过去一两银子可以换1400钱(铜钱,某一时期,不同时期不同); 另: 有两种算法: 一、价值计算:旧时一两大约在31克,因此,综合白银黄金的比价一两白银在明代近300年的市场中折合人民币大约在200元左右。
       二、购买力计算:按常规计算古代购买力是按照大米的购买力计算的,这种计算的结果大约折合人民币100元左右(这是按照常年的计算,如果是丰年或是旱涝年井会有很大幅度)。 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个朝代银子的价值也不一样。 以北宋来说吧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
      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
      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
      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
      。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
      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
      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
      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
      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
      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
      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
      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
      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
      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
      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
      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火***

    2007-02-05 12:42:05

  • 2007-02-02 10:19:22
  •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q***

    2007-02-02 10:19:22

  • 2007-02-02 10:13:48
  •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据查资料:“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另记:“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箭***

    2007-02-02 10:13: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