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高一(下)的任何一篇现代文的读后感

首页

求高一(下)的任何一篇现代文的读后感

有
<<祝福>>(鲁迅)
<<边城>>(沈从文)
<<荷花淀>>(孙犁)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拿来主义>>(鲁迅)
<<我若为王>>
<<庄周买水>>
<<剃光头发微>>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03 15:01:54
        《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叙述者"我"又常常是一个远离故乡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远离故乡又回到故乡并最终离去的人生行程,展示"我"与故乡传统社会的不相容性,并通过"我"的眼光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
      除《祝福》外,《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都运用了这种情节结构模式。 在《祝福》里,"我"的行程似乎与《故乡》有着某种承继关系:"我"在"祝福"的前夜回到鲁镇,但这次归来已不再存有《故乡》里那种寻梦的奢望,是"早已决计要走"的,因为"我"既已明白故乡的一切没有也不会改变,对"我"来说,现实的鲁镇社会如此陌生,只能感受却无法融入它,在新年的"祝福"中乞求来年的好运气是他们的事,与"我"毫不相干。
      身在故乡却时时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我"注定是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祝福》由作者回到鲁镇,从“寒喧之后说我‘胖了’”、“之后即骂其新党”、“这并非在骂我”体现出了“鲁四爷”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引出了“鲁四爷”所代表的地主阶级,“祝福”虽然只是一种形式而拜的却只限男人,揭露出封建主义传统封建男权。
      也是由作者碰到主人公“祥林嫂”,对主人公的人物描写,给人一种凄凉、悲哀的感觉。和主人公的谈话中,更抨击了封建宗教制度残酷性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残。 作者选取“鲁四爷”的三次祝福为背景,围绕着这三次祝福的准备,把“祥林嫂”的勤劳、朴实描绘的非常细致,她代表着更多的贫苦农村妇女。
      祥林嫂其实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当她得知婆婆准备把她卖给另一个男人做妻子时,她果断地选择了逃跑,孤身逃到完全陌生的鲁镇做工为生。抗婚时她险些陪上了性命。她在二度丧夫的痛苦中失掉了惟一儿子,并被赶出了家门。尽管这些带给祥林嫂巨大的痛苦,使得她的精神明显失常,但都没有彻底摧毁她。
      她再次来到鲁镇,回到四老爷家。因为她的再嫁,她被禁止准备在当时极为重要的祝福。这虽然使得祥林嫂痛苦万分,但并不至于让她想到死。祥林嫂勇敢地承受了许多痛苦和磨难,由此可见,祥林嫂是非常坚强的。在她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时,她也一次次的挣扎,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说明当时封建势力有多强,以致使人受苦受难。
       这个故事的整个悲剧性在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按照正常的社会规则-----封建思想的教条在做事,从当时的社会角度来看,没有一个人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是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这些正确的行为的结果却是一个人痛苦麻木与最终的死亡,是一个不让人接受的结果。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又都是错误的,错的无可救要。 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在害人,却又是被社会所许可的。这才是作者所要揭露的主题。所以祥林嫂不是被鲁四爷直接加害而死的。而是被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大众间接害死的。当然,鲁四爷在祥林嫂死亡的事情上所作的"贡献"最大,也是最直接的。
       《边城》读后感 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鞯南闳氩栳即蠛樱箍丝跻岸煽谏倥按浯洹庇肷匠呛咏帧疤毂!薄ⅰ百兴汀毙值艿亩税楣适隆I虼游南壬琶蓝鞒┑挠镅晕淖郑缡缁忝杌媪税缀友匕短窬灿拿赖纳酱澹嫖鞅叱桥ㄓ舻姆缤撩袂椋骸敖思叶嘣谔倚踊ɡ铮禾熘恍枳⒁猓灿刑一ùΡ赜腥思遥灿腥思掖Ρ乜晒辆啤O奶煸蛏沽涝谌展庀乱康淖匣ú家驴悖勺鑫思宜诘钠熘摹G锒词保课菰谛律系模跛模薮Σ焕嗜蝗肽俊;颇嗟那剑诤诘耐摺薄U庑┏渎俗匀徽嫫佑肷⒋竦拿栊矗艘约赖南硎堋K孀殴适碌恼箍侗叱恰访枋隽撕咏址被楹偷穆胪肥芯嫖鞔酒雍竦溃屏俭菩诺氖赖烂穹纭:咏炙溆小耙挥勘だ喜谓妹拧保械胤降摹袄褰鹁郑ㄋ笆照骰保捶路鸩⒉淮嬖冢至掷爬拧拔灏偌摇保鞔κ且黄泵Φ睦妥鳌⒐牌拥牡昶獭⒂葡械纳罹爸隆!按词保对兜木痛佣院犹采峡醋盼奘南朔颉讼傅阈难筇侵啵0妒比茨媒侵欣椿磺摹4笕四兀跻怀残〖Γ街恢恚邢滦写虼蚋苯鸲罚秸晒偾嗖蓟蛞惶澈媒从汀⒁桓鏊系拿梨诘普只乩矗阏既チ舜蟛糠肿髦鞲镜男牧恕薄:咏稚希土伺参婪缢校坝涝赌敲椿牒瘛“炎约旱男慕艚舾吭谠对兜囊桓鋈松砩希雒问保妥艹3C未A税叮桓鋈艘∫〉吹吹拇哟宓搅税渡希毕蛏肀吲芾础薄U庑┛凸凵拿栊矗从沉松蛳壬锘讼厣畹纳詈窕。
      蹦甓浴昂咏帧鄙钕改宓墓鄄欤韵嫖髅袼追缜榈内鲜欤惫塾脲谙氲奶匦醋プ【实乃布洌艘韵驶畹纳畛【啊!昂咏帧鄙纤溆腥叹帕鳎约啊跋朔颉薄ⅰ按颉薄凹伺钡壬钤谧畹筒愕拿裰冢鑫蹦辍靶挛幕钡慕艹鲎骷遥残硎俏税橹魈猓刺峒敖准抖粤⒒蛏缁崦堋N颐撬淙唤鼋鍪谴游淖稚狭私庀嫖鞯哪歉鲆T兜氖贝幢卣嫖蚴鞘裁囱纳缁峄肪常侗叱恰啡词巧蛳壬枋龅睦嗨朴谔赵鞅氏碌南执疤一ㄔ础保氲笔薄罢摇钡耐馐栏艟又胁荒芽闯錾虼游南壬院托趁篮蒙缁岬南蛲妥非蟆?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
      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
      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陌姿沼诘顾浯湮ㄒ坏那兹耍晾鸵簧睦洗蛟谒沃写庞锹呛推诖鍪治魅ァ4浯湓谘盥肀热耸鏊抵校靼琢艘磺校纯蘖艘桓鐾砩希墒悄侨绺璧乃暝滤瓢缀恿魉咸隙ァ?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 《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的反义词是"送去",既然有了"送去",也该有"送来"。
      "拿来"与"送来"的真正区别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区别小则相差无几,大则天渊之别。 同样是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何"改革开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而"鸦片战争"却成为了中国人的耻辱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拿来的,而"鸦片战争"是送来的。 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明白这一道理:要主动学习,而不要被老师和家长牵着鼻子走。
      拿一个现实一点的例子来看,同一班学生,一部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肯定成绩好,而每天老师都要留堂的同学的成绩并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我不否认有先天的因素在,但我相信这也是极少数的。 同样是学习,我们也该弄清"我要学"还是"要我学" 送来太多,也许会感到厌烦,甚至恐惧,学习也一样。
      我们厌烦,恐惧学习,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拿来可以量度而为,所以我们不妨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或一件乐事,我们何必这样劳累身心呢 慢慢"拿来",天长日久,"拿"的多了,成绩也就上去了。 鲁迅先生曾对"拿来主义"做过一番评论:"我们要学会取舍,对于好的东西,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
      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他好的一面,如鸦片,同送入药房,对于无用的"姨太太"我们要舍。 的确,当今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们要学会取舍,正如同打开一扇窗,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防止飞虫进入纱窗。 现代人喜欢包装自己,将自己包成"洋"货,自以为很前卫,很"酷",却不知其实不过是取别人的糟粕。
       曾有一则报导:一家方便面厂有几百万向国外购得一套制造方便面的流水机器,结果安装不了,一问才知是国外被淘汰的七十年代的机器。如此"取"的损失可真是代价惨痛,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人尚且如此,那我们呢 如果说我们"取其糟粕"只是让我们丢失面子,那么那家厂的"取其糟粕"便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如此的"借鉴"要不得。我们要学会该怎样"拿来" 在现代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会有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而我们青少年处于可塑性较强阶段,好奇心强,且模仿能力强,所以我们要学会取舍,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s***

    2007-03-03 15:01:54

其他答案

    2007-03-03 15:00:19
  •   边城读后感一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有。还有>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鳎既锉慊闳氩栳嫉拇蠛印H巳艄叫∩阶呷ィ蛑灰焕锞偷搅瞬栳汲潜摺O魅绻常铰啡绻遥试督辛诵⌒〔钜臁P∠碓级桑哟参笃纷鞒伞>簿驳乃椿蛏畹揭桓莶荒苈涞祝匆廊磺宄和该鳎又杏斡憷慈ソ钥梢约剖!?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
      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
      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荷花淀读后感 范文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
      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
      “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
      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的反义词是"送去",既然有了"送去",也该有"送来"。"拿来"与"送来"的真正区别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区别小则相差无几,大则天渊之别。 同样是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何"改革开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而"鸦片战争"却成为了中国人的耻辱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拿来的,而"鸦片战争"是送来的。
       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明白这一道理:要主动学习,而不要被老师和家长牵着鼻子走。拿一个现实一点的例子来看,同一班学生,一部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肯定成绩好,而每天老师都要留堂的同学的成绩并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我不否认有先天的因素在,但我相信这也是极少数的。
       同样是学习,我们也该弄清"我要学"还是"要我学" 送来太多,也许会感到厌烦,甚至恐惧,学习也一样。我们厌烦,恐惧学习,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拿来可以量度而为,所以我们不妨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或一件乐事,我们何必这样劳累身心呢 慢慢"拿来",天长日久,"拿"的多了,成绩也就上去了。
       鲁迅先生曾对"拿来主义"做过一番评论:"我们要学会取舍,对于好的东西,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他好的一面,如鸦片,同送入药房,对于无用的"姨太太"我们要舍。 的确,当今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们要学会取舍,正如同打开一扇窗,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防止飞虫进入纱窗。
       现代人喜欢包装自己,将自己包成"洋"货,自以为很前卫,很"酷",却不知其实不过是取别人的糟粕。 曾有一则报导:一家方便面厂有几百万向国外购得一套制造方便面的流水机器,结果安装不了,一问才知是国外被淘汰的七十年代的机器。如此"取"的损失可真是代价惨痛,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人尚且如此,那我们呢 如果说我们"取其糟粕"只是让我们丢失面子,那么那家厂的"取其糟粕"便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如此的"借鉴"要不得。我们要学会该怎样"拿来" 在现代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会有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而我们青少年处于可塑性较强阶段,好奇心强,且模仿能力强,所以我们要学会取舍,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读《祝福》有感 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
      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我用45°角仰望天空中积得厚厚的云。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
      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
      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
      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就比如,我们这些小学生。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
      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
      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
      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
      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

    小***

    2007-03-03 15:00:19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